□本刊記者 于小川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備受關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會議統籌考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定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描繪了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這次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實踐成果,源自于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入中國實際的實踐探索,源自于我們黨與時俱進及時將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賦予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以科學性、時代性和中國特色。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制度穩則國家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更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十三五”勝利收官,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制度優勢充分彰顯、治理效能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志。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顯著優勢,是“十四五”時期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完善國家治理效能必須遵循的原則。
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及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也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但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提供一個完善的制度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牢牢把握好高質量發展要求,認識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搶抓重要戰略機遇期,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才能確保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也為黨和人民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財富。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以及明顯增加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改革發展也將面臨更多新情況新問題。為此,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以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明確改什么、怎么改,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政府用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豐富調控經驗整合了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資源,引導企業和投資者共享國家發展的紅利。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更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重點難點問題,拿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作為,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敢闖敢干,讓各項改革舉措在落地落實中有機銜接、融會貫通,確保改革開放這艘巨輪沿著正確航向前行。
2020年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拼搏之年、收官之年。“十三五”時期的工作任務即將完成,在今年剩下的時間里,絕不能放慢腳步,更不能停歇,要對“十三五”時期的目標任務進行認真梳理和查漏補缺,確保如期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過去我們要解決的是人民“有沒有”的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人民過得“好不好”的問題,關鍵是要看人民群眾是否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各項民生舉措是否真正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待。要發揚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回應人民“更優質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等期待中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史表明,自立自強是目標、是基石,開放合作是過程、是路徑。只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不受制于人,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國防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才有對外開放的底氣。科學技術無國界,強調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并不意味著自我封閉。中國科技自立自強也必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通過開放合作深度參與國際科技競合,不斷提升統籌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種創新資源的能力,才能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的更大發展。未來的中國將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全方位、深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推動中國科技界與世界各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全球性問題等多個領域開展科技交流合作,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平臺,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
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社。“五位一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解決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就是要讓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既為經濟社會發展保存潛力和后勁兒,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帶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堅定文化自信,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帶動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力量之源。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將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準則、公民價值規范融入公民道德建設之中,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夯基固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決扛起的時代重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檢意識,立足具體實際,保持戰略定力,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堅定不移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