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佩
(陜西中醫藥大學 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2046)
創新引領時代的潮流,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互聯網+”項目實施后,我國在科技、物流、醫藥等諸多行業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投入是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活動,因此各國企業為了增強競爭優勢會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如富士通公司2018 年的研發支出高達12.2 億美元,占銷售額的3.4%,且高于11.7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富士通集中于研發人工智能、數據服務等七大技術領域,在研發的過程中充分融合多領域技術并積極整合傳統業務的優勢,從而尋找新市場。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就需要通過研發活動提升產品優勢。因此,研發投入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已有學術文獻從企業性質、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等企業內部環境和政府補助、財政政策、金融支持等外部環境分析了研發投入的影響因素,而鮮有學者研究研發投入產生的經濟后果。本文梳理歸納了近年來關于研發投入對企業行為、企業價值和IPO 影響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簡要述評,最后提出一些建議,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當企業業績不能滿足管理者的期望和目標時,管理者通常有較大的動機進行盈余操縱。研發投入作為一項創新投資行為,往往會成為管理者粉飾業績的重要方式。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研發支出會計政策和真實盈余管理兩個角度出發,探究研發投入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基本上認為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以及研發投入自身特性增加了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Schipper 最早提出盈余管理這一概念,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有目的地改變企業會計信息的欺詐行為,自此盈余管理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有學者發現研發支出會計政策會影響盈余管理程度,Markarian 等、許罡和朱衛東發現新準則實施后,研發支出資本化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呈現出上升趨勢,一些企業管理者為了達到預期盈余更加傾向于使用研發支出資本化政策(Cazavan-Jeny 等,2011)[1]。李曉慧和梁立彬(2014)[2]分析了天源迪科2010 年財務數據,發現該企業存在調整會計信息的行為,并提出研發支出大的企業資本化政策會對盈虧程度產生重大影響,最終降低盈余質量。王曙光和郭純孜(2019)[3]指出企業基于債務契約、薪酬契約和收益平滑等動機更容易利用研發支出會計政策進行盈余管理。傅貴勤和李卓翊(2018)[4]研究了A 醫藥股份公司研發數據,發現對于研發密集型的醫藥行業來說,由于投入較大,研發支出資本化界定標準不明確會給企業利潤造成巨大影響,管理者為了吸引投資者和增加融資渠道會進行隱蔽的盈余管理措施。總體來說,修飾后的業績雖然能夠滿足管理者的期望,但向市場傳遞了錯誤信號,迷惑投資者的判斷,對企業健康發展不利(張炳紅,2018)[5]。
調整投資行為進行真實盈余管理是管理層操縱業績的常見手段(林華,2019)[6]。研發投入高風險、復雜性和高度信息不對稱等特征決定了研發投入成為盈余操縱的有效途徑。Osma 研究表明研發投入具有盈余管理效應,且會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響,提高獨立董事比例能夠有效降低研發投入中的真實盈余管理現象。研發投入資金大且調整成本較高,Bereskin 等(2018)[7]認為企業可能會通過更改研發支出管理盈余來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在此之前Tahinakis(2014)[8]、朱紅軍等(2016)[9]的研究就表明削減研發投入可以使企業達到“保盈”,特別對于任職后期的管理者來說,通過削減研發支出以實現短期盈利目標更為強烈。范海峰等(2013)認為這種方法會受到控股股東產權性質的影響。而Sun(2016)[10]的研究卻表明當管理者期望維持較高的股市估值時,削減研發并不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投資需要融資,研發是一項重要的投資決策,離不開充足資金的支持。關于研發投入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學者們基本上發現這兩者之間呈負向影響,原因可能在于研發投入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代理問題以及自身高風險會減少債務融資。Vicente-Lorente 研究表明研發與企業低負債相關,這是因為研發產生的無形資產缺乏擔保價值。Rahim 在研究融資次序與研發投入時發現研發投入低的企業持有更高的現金水平。周艷菊等(2014)[11]以高新技術企業2008—2010 年數據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對企業負債水平產生不利影響,王亮亮和王躍堂(2015)的研究支持這一結論。柴斌鋒(2011)、趙立韋(2012)、張學慧和彭劍巍(2019)的研究均指出為了降低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研發投入高的企業會更傾向于內源融資和外部股權融資,減少負債融資。而Bragoli等(2016)[12]以意大利企業為樣本進行研究時,發現研發投入與資本結構之間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線性關系。
研發投入如何影響企業價值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企業績效好、盈利能力強、成長性高向市場傳遞了企業經營良好的信號,最終表現為企業價值高,本文主要從這三個方面梳理歸納了研發投入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研發投入能夠顯著改善經營業績。企業進行研發投入能夠實現技術變革,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Kafourosa 等,2018;齊秀輝等,2016)[13-14],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Ehie 和Olibe(2010)以美國26 500 家企業為樣本,在控制了公司規模、行業集中度和杠桿等因素后發現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表現明顯。國外學者Rafiq 等(2016)、Spescha 和Andrin(2018)通過研究發現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后,績效得到明顯提升。曹陽和易其其(2018)研究認為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可以將研發過程集中起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藥品成本并提高了質量,從而有利于創造更多的銷售業績。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績效具有一定的滯后效應(陳麗霖和馮星昱,2015),原因是研發投入周期長,在前期會占用較多企業資源,對短期績效的促進作用可能相對較弱,但有利于構建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如尚洪濤和黃曉碩(2018)[15]的研究表明研發投入對滯后一到三期的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并沒有顯著提高企業業績,反而會產生負向影響。如Berchicci(2013)發現具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會產生較多的創新績效,但如果研發強度過高反而會降低業績。黃潔莉等(2014)研究發現農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對業績會產生微弱的負面影響,原因在于農業科技創新的公益性和周期長特征使得企業難以在短期內產生顯著經濟效益。Aguiar 和Gagnepain(2017)[16]認為雖然企業積極參與研發活動可以使生產率提高44.4%,但是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是有限的,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武咸云等(2017)研究發現研發投入不利于企業當期績效的產生,但顯著提高了滯后兩到三期的業績。張潔(2018)[17]認為當研發強度在適當的水平有利于績效的增加,企業投入過多會導致資源利用不合理,研發投入難以轉化為創新產出,降低了創新效率,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而韓先鋒(2018)[18]研究卻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復雜的負向倒“N”型非線性關系。劉誠達(2019)[19]用員工總數和銷售收入衡量企業規模時,結果表明更大的企業規模會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行為的收益,而隨著資產總額進一步增加卻給企業績效帶來不利影響。武志勇等(2020)[20]以我國制造業企業為研究樣本,發現當期、滯后1 期以及滯后2 期研發投入以國際化程度為門檻,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呈U 型關系。即當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低于第一門檻值時,研發投入與企業價值呈現負相關關系;當高于第一門檻值后,研發投入對企業價值開始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在研發投入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上,Dhaoui(2010)以2001—2006 年160 家美國跨國公司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研發投入能夠有效提高企業收入。王文濤等(2012)認為醫藥制造企業進行研發后可以獲得很多藥品的壟斷性收益。杜勇等(2014)、Schimke 和Brenner(2015)研究均表明研發投入顯著促進了銷售額的增長。辛超和王文飛(2015)用銷售毛利率代表企業盈利能力,結果表明研發投入有利于產生更多的利潤。Shin 等(2017)[21]研究表明具有研發投入的半導體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資產回報率。而也有部分學者得到研發投入降低了企業盈利能力的研究結論。如朱丹等(2012)研究發現研發經費和人員投入與總資產收益率負相關,這是由于研發投入大,當期產生的效益還不能彌補虧損,同時人員經費的投入增加了企業負擔。張濤和姚解云(2017)[22]認為研發高風險特征使得管理者研發意愿弱,導致研發不足,難以保持研發的積極性,從而對企業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成長性體現了企業發展速度,國內外研究基本表明研發投入有利于提高企業成長性。梁萊歆和曹欽潤(2010)認為研發經費和人員的投入能夠使企業快速搶占新市場,推動行業發展。李華晶等(2017)以新能源汽車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研發費用和人員投入都對企業成長性起到了積極作用。研發資金投入能夠有效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產生新技術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研發人員投入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成長性,兩者都促進了企業長期發展,但這種促進作用可能會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響(張栓興等,2017)。Oliveira 和Fortunato(2017)[23]認為投資有利于加快企業成長,尤其堅持研發的企業具有較高的收益率。楊松令等(2018)[24]認為先進技術、專業人員和充足資金這三者的投入可以優化企業資源配置,促使社會使用創新成果,對行業的成長做出很大的貢獻。
關于研發投入對IPO 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基本上從研發投入的信息不對稱性出發進行研究。Hull等(2013)認為研發不足不利于IPO 短期估值。胡志穎等(2015)認為研發投入的高度信息不對稱性導致當企業增加研發強度時會促進IPO 抑價。而Efrata(2016)以82 家制藥公司1998—2005 年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研發強度與IPO 抑價現象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張學勇和張葉青(2016)認為創新能力對IPO 市場表現發揮關鍵作用,企業進行研發后由于創新能力增強會持有較低的IPO 抑價率。王宇峰和李玲(2016)[25]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研發投入與IPO 抑價水平顯著正相關,研發投入大的企業信息不對稱性越高,導致一級市場定價過低,從而加劇了IPO 抑價,風險資本的介入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從而對這一關系起到弱化作用。徐欣等(2016)[26]也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出發,研究結果發現研發投入促進了IPO 折價。Currim 等(2017)研究表明企業更愿意投入以維持較高的市場估值。張志宏和史夢鴿(2020)[27]發現創業板公司研發投入與專利產出均會促進IPO 市場表現,短期會提高IPO,長期會獲得超額收益。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探討研發投入的經濟后果對推動企業以及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研發投入通過影響企業行為,最終體現在對企業價值和IPO 的影響上。本文主要探討了研發投入產生的經濟后果,相關研究十分豐富,但有些結論存在矛盾甚至結論相反。究其原因有三點:(1)受行業因素的影響,各行業研發投入力度不同導致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存在差異,如科技型企業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發來實現科技轉型,其影響大于生活服務業這類研發規模小的企業,且績效反饋時間也大不相同。除此之外,變量的選擇、樣本容量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2)研發信息披露不規范。研發信息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導向,集中了企業的核心資源,如果被同行業掌握或者信息泄露會嚴重威脅到企業生存。因此,有些企業會為了保護研發機密而披露較少信息,導致研究中數據的獲取存在難度,結果出現偏差。(3)忽視了政府背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融資約束會導致企業研發不足,而在政府的作用下,融資約束與研發投入的關系更加微妙。一些企業進行研發會通過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優先得到支持,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融資約束問題,同時也向市場傳遞了一種良好信號,獲得更多的外部融資。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中小企業才是研發的重要主體,多數文獻都是以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而對于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的研究卻屈指可數,探究中小企業研發決策對企業的影響會更具有現實意義。(2)應該拓寬研發投入對企業影響的研究維度和深度。研發投入除了影響企業行為和價值外,也會對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產生影響,比如研發投入對企業內部控制、高管持股、控制權配置的影響等。另外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深入探究企業管理者在規避風險的情況下,研發投入造成經濟后果的內在機制。(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發揮審計治理作用。由于我國當前信息披露制度不規范才會增加盈余管理的空間,對研發信息的披露應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表現在財務報告中,準確劃分資本化和費用化的研發支出,對于劃分存在分歧的給予書面解釋,增減變動大的情況需要詳細說明其產生的具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