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藝術學院 魏志宇 楊德紳 李維新
公共空間,是指為群眾提供日常和社會生活所使用的室內及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居住區、公園、圖書館、辦公空間等,但不局限于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帶給群眾的意義與價值,展現其在空間上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公共空間是任何人都有權進入的地方。不需要繳費和購票進入,進入者也不會因背景而受到歧視。首先,公共空間是反映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同樣對于打造符合當地文化、經濟特色,品牌形象的城市名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對于質量高、環境優的美好城市生活有著一定的要求和向往。但公共空間的治理模式和處理方式有待進一步得到提高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達到其應發揮的作用及效果,為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增加產業動能。
線下展覽又指傳統展覽,是指參展商將展品在一定時間、空間條件下通過直觀展示與觀眾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商業活動[1]。展覽是會展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屬于第三產業范疇。展覽貼近人們生活,具有一定的信息交流傳播功能。觀眾通過觀看展覽,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可以改變傳統的思想方法和思維習慣。接受展品所發出的信息,對自身的行為與精神產生影響之后,又會通過觀眾自身的行為而影響周圍的其他人,對打造城市名片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博物館、展覽館均受到影響相繼關閉。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對涉及的35個相關城市的相關展會進行調研,發現僅2020年上半年受到影響的境內展會就近3500場,涉及的相關展出面積達5000多萬平方米,損失產值高達2000億元以上。現階段,全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各地區也開始進行嘗試初步辦展,但積壓辦展數量過多、條件不足等多種限制因素也制約著線下展覽的發展。部分線下展覽逐漸受外部環境影響轉移到線上,開設“云展覽”,將傳統展覽資源通過數字化進行加工,打造可在移動端直觀展示場館的一種新方式。
隨著疫情的有效緩解,部分展覽與博物館相繼開放,線下展覽逐漸復蘇。一些企業和機構嘗試初步辦展,彌補和改善疫情所留下的損失與影響。因此,長春國際會展中心相應開設場館承接布置活動,但因前半年積壓過多,導致排期緊張,場地所能支持條件小于展覽量。同時,場館需要消毒與管理,導致場館負壓過大。并且據統計,長春市下半年同期辦展場次也相對集中,加上觀看人數和其他條件限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公共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繁榮的重要標志,文化生產力為社會帶來豐厚的效益,然而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環節,全國各地區都在加強公益性與基礎性服務業供給。許多城市中最常見的就是大型公益型展覽,例如:為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提升長春市整體形象和對外交流重要平臺的長春城鄉規劃展覽館,是重要的公益性場館,免費對市民開放。這對于提升長春城市的發展品味、普及歷史文化和提升市民文化素養提供了有利支撐,促使公益性展覽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與實際需要。
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相比,大大減少了參展成本、展臺租賃、運輸成本等費用。在時間上展覽做到了展會永不落幕,支持全年24小時觀展,并且沒有地域限制,無需現場人員,展商與觀眾自由觀看。在資料信息上,能及時分析數據掌握分析結果。此外更重要的是,線上展會不會產生更多的展會垃圾,更加綠色環保與安全。在長春市各地區,許多活動比賽、藝術展覽等為減少人員聚集,大多都選擇采取“云展覽”的方式。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以達到推廣和宣傳的目的。例如:長春博物館的《東北年俗新春展——博物館里過大年》線上展等均在線上進行辦展。通過考察對現階段線上展覽自身存在的弊端進行總結,線上展覽大多體驗不佳,普遍預覽時長在幾分鐘左右,照片素材等存在質量問題,甚至形式優于內容的現象時常發生,導致線上展覽缺乏人文溫度,再加上觀眾對這種展覽也不太適應,不能達到針對不同群體層次的多元化審美需求與線下展覽的沉浸式交互體驗。因此,“云展覽”還需要技術支持和具有針對性的建議進行完善。
通過疫情的變化,展覽也在不斷地革新與進化,融合的展覽模式是實現下一階段的有效實現途徑,線下展覽與線上展覽的相互融合,讓展示和服務融為一體,連接線上平臺,讓不同群體注冊登錄,掌握群體信息。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觀看大會內容、展會介紹等相關信息,提高服務效率。依托于手機或者PC端進行云展廳、文字圖片等內容展示、點贊、打卡等活動,增加趣味性。依托于大數據,充分做到多渠道檢測,在線服務。線上線下的信息采集,進行系統的儲存與分析。實時把握展覽動態與群眾需求,及時改良不足。線下與線上展覽的相互融合依然成為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與對文明城市建設的要求,各地區越來越注重城市的構建與文化的宣傳。從傳統的線形規劃逐漸向精細化設計改進,例如:長春市舊城改造提升工程政策和《長春市總體規劃》,充分表明了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進行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所以公共空間作為全民共享、全民共有的集體生活區域,其利用與發展更是當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其社會功能,發揮社會效益。
2020年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制定與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深刻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提出應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創新實施惠民工程建設,應廣泛開展群眾性相關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與數字化結合發展。高密度的城市空間中,空間趨向封閉,公共空間的缺乏與失效,導致人們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2]。公共空間作為群眾生活的重要基礎建設,需在對應要求下發揮其功能作用。通過對公共空間的創新性探索,最大化設計出適合各類群體的活動建設。增加在公共空間的體驗感,讓群眾參與其中,與日常生活建立緊密聯系,從而切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是人們休閑與娛樂的活動地點,更是市民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公共服務空間作為展覽和會議功能的附屬,功能單一,空間形式缺乏人性化設計[3]。其中以街道為例,它支撐著城市的脈絡,連接著城市功能和社會活動,市民可以在來往中進行交談與工作等多樣的活動,體驗城市文化帶來的特有享受。筆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近日紅旗街商業精品街開街儀式在長春德苑門前舉行,改造后的紅旗街增加了天幕隧道、雕塑和整體的白墻灰瓦的仿古風格,面貌煥然一新,還呈現出時空延展區、趣味雕塑區與游樂互動區的區域特色。傳承了長春百年紅旗街和長影歷史文脈,通過增強文化底蘊,提升并改造街區環境,將其塑造成為富有文化特色的全天候商業精品街,充分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的相互交融。其中具有紅旗街歷史意義的景觀雕塑更能體會到公共空間的文化氛圍,應該從街區、城市的角度出發,通過打破原有建筑外部空間的邊界,將建筑融入城市,激發區域活力,與城市形成很好的互動[4]。
目前仍處于疫情防控時期,但為滿足市民的相關需求與保障觀眾正常有序觀展,許多展館、博物館相繼開放后,都制定并增加了相應的管理措施。館內人數上設置限流,例如長春市的吉林省博物館為防止人員聚集,每個展廳觀眾瞬時流量不超過50人,所有展廳觀眾瞬時流量不超過400人,且入館前需要線上提前預約并購票,場館一周開設場次有限。現階段公共空間不斷優化,公共空間對社會的服務性應該進一步發揮其作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包容性、公眾性以及相關的優勢和作用契合疫情下的線下展覽發展要求。
社會空間中的公共空間相對自由而開放,它完全面向社會大眾,與博物館、美術館等開放性的展示空間完全不同。觀眾去博物館、美術館是為了看藝術,而人們在公共空間是為了生活、娛樂或消費,藝術傾向于從精英文化逐漸向大眾文化轉移,把藝術融入公共場域的本身已經在拓展展覽的邊界了。因此,展覽場域慢慢從封閉走向開放,走向公共空間[5]。公共藝術通過對現代城市的公共景觀與公共建筑等開放性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造和城市環境設計。通過改變城市的面貌和區域的地點景觀,進而突出一些特質喚起人們的思考和認知,傳達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與價值。當前公共空間發展下,應對其公共藝術內涵進行創新升級與賦能提升,從而可以大大增強城市的精神財富,表達出地域的城市特征與文化價值觀。在設計與實踐中展現市民對自己的城市特有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公共空間下的藝術及文化內涵的增加,也將促進群眾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的提高,符合社會快速發展下,人們文化素養不斷提升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現階段城市公共空間、公共藝術打造與社會美育的相互連接,也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通過對線下展覽以及公共空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進行單一的“云展覽”,其人文溫度和相關應用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各地線下展覽相對集中,場館負壓過大。同時,城市建設對公共空間應發揮的作用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公共空間的服務水平與創新性建設有待進一步挖掘與提高。針對當前現狀,線下展覽可以與公共空間進行對應融合,開展創新性嘗試。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
創新性的融合發展,需要切實提高公共服務效能,既要滿足市民對公共空間發揮的系列功能,又要涵蓋市民日常生活、休閑活動與文化精神的需求,也要發展線下展覽的信息傳播功能、宣傳功能、發展功能與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作用。從傳統的物質空間衍生向社區和街道等公共家園的精神層面訴求發展,從單一向復合功能轉變。在公共區域及相關展品的保護上,需要實時引導觀展市民遵守規定,有序觀看。特定的公共空間下辦展,應規劃好空間特有屬性,展出與空間相匹配的展品。因無法做到現場講解,在網絡上提前準備相關信息與講解內容。展品周圍設置資料講解碼,觀眾可以通過手機掃碼或輸入鏈接獲取。擴大空間范圍,提高空間上的設計,因地制宜增加藝術色彩,打造屬于公共空間的審美文化形式。當公共空間的基礎設施不足以保護和支撐線下布展要求時,不得辦展。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在內容上以紅色中國為主題,用展覽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許多荒廢和待轉型的舊有空間,需要借助“臨時的方式”,實現靈活并有針對性的更新和變化[6]。避免展覽陳設手段單一,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展品的內涵。制作精細化的標識,讓觀眾充分了解展品信息。提高策展能力,圍繞紅色主題進行策劃,要更好地體現中國元素。在細節方面小到每一個展品的擺放、燈光的布置,增加人們與展品的互動。默默傳遞信息,溫暖又不煽情地講述中國故事,讓觀眾自我發現,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現階段,依托于5G、直播、VR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線上展覽得以發展。特別是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云展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線下展覽在公共空間的發展可以借助線上平臺,以此打破時空限制,擴大公共服務能力,增加體驗多樣性。
第一,線下展覽的同時在線上打造區域群眾交流群,觀看后可以互相進行討論交流,及時表達觀展后的體會和感受,并對相應不足提出建議,引導其更好發展,提高展出質量。舉辦階段性展示活動,以增加群眾參與度進而深入群眾生活,更好地展現展覽的文化內涵與設計想法。發揮公共空間的社會功能服務功能,為日常生活添上一道堅實的“文化+藝術”之筆。第二,開設面向公眾的空間信息平臺,隨時更新展覽狀況,發布舉辦時間和位置,及時把握相關動態,同時相對應的視頻及資料都要進行更新并發布。第三,公共空間在外部環境上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在空間上存在季節性問題,對展品屬性和類型有著多方面的條件限制。在相應地區進行區域統計,對展品進行協調分配。線上進行數據整理統計,線上展覽可配合線下同步或交替進行。
良好的展覽策劃流程需要市場調研、策劃方案的制定、材料準備、培訓、服務對接與各方批準等多方面考慮。除流程外還需要注意線下展覽的受眾人群、成本利益、公共安全和風險管控。依托于公共空間辦展,需要考慮公共空間的特殊性,需要嚴密的計劃,多方的協調。場地的批準與實施同樣需要地方、社區、街道辦事處的批準與幫助,流程上要注重向各區公安局的材料報備,展出品與來往市民的安全涉及消防、保險等,需要對接保險公司、消防部門等。公共安全上設置安全提醒與看展須知,并設專人引導與看管,切實保障展覽的有序進行與安全防范。但公共空間屬于共享區域,企業與私人辦展仍有待商榷。
“第五屆吉林省雪博會暨第二十四屆長春冰雪節”于2020年12月25日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其設置七大主題展館,如冰雪電競、冰雪城市、文博創意產業等等,充分向大眾詮釋了長春市豐富的冰雪旅游資源與其源源不斷的活力,線下展覽以獨具特色的表現方式,大大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進而深入于冰雪文化之中。公共空間下的線下展覽也應借以豐富創意內涵,最大化地發揮以多元內容為主體的價值展示,增強展覽體驗效果。在融合創新下富有設計和概念式產出。在布展階段站在當前城市生活、區域特色、文化基礎的角度進行創意和實踐,從而延展更多的實施方式。著力打造長春市地域空間下的地標性特色展示,進一步激發展覽靈活性。尋找不同群體間的情感共鳴,將空間打造為有靈魂有呼應的生活場景,把展覽中所要表達的意義與思考化為一種記憶,保留在每一位觀看者、參與者腦海之中。
通過對當前公共空間的發展要求與后疫情時期線下展覽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創新性地提出線下展覽在公共空間下的相互融合發展。對公共空間與線下展覽的含義加以認知,并在當今時代下對公共文化發展所提出的要求,進行總結分析。創新性地提出發展公益性展覽,講好中國故事、擴大公共空間對展覽的服務能力、線下與線上展覽在公共空間下的互補相融、加強合作,切實提供保障與發揮多元價值,增加展覽體驗的綜合性發展建議。在公共空間增加公共藝術,發揮其特有的社會功能及美育價值。采用多元空間、多層次處理的手法,進行整個展覽的設計運作,使藝術作品融入公共空間環境[7]。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探索是在拓展線下展覽多樣性發展中進一步實現城市的精細化提升,為社會的進步打下良好的社會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