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娟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志愿服務是伴隨改革開放而進入我國的新生事物。2008年,170萬賽會和城市志愿者為北京奧運會提供服務,“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成為婦孺皆知的口號。以此為契機,中央文明委發布《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由此志愿服務在我國深入人心,并在科技、文體、法律、衛生等各個細分領域蓬勃發展。2010年,文化部響應號召,啟動“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試點活動[1],以志愿文化服務為宗旨,組織文化志愿者通過各類文化藝術形式,努力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文化的交流學習。自此,“文化志愿服務”一詞進入社會大眾的認知視野。2013年,文化部、中央文明辦推出“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2014 年推出“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2015 年推出“文化志愿服務制度建設年”。2016年,文化部制定《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對“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文化志愿服務”等概念做出明確規定,標志著文化志愿服務進入規范化、制度化發展階段。
與廣義的志愿服務相比,文化志愿服務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一是文化志愿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藝術知識、本領或技能,其文化身份以及文化專業背景較為突出[2],二是文化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與文化密切相關,三是服務的場所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3]。換言之,文化志愿服務是有專業門檻、需要專門組織實施的公益性文化服務。
目前,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文博機構紛紛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河北省圖書館自2011年以來,策劃實施了“河北詩人沙龍”志愿者項目和少兒閱讀推廣志愿者服務[4]。遼寧省圖書館為配合第十二屆全運會,以“迎全運、愛家鄉、建遼寧”為主題,策劃“禮迎全運·魅力閱讀”系列文化活動,舉辦了“圖書館之夜”“服務全運,共享閱讀”圖書流動車開進全運村、“禮迎全運,傳遞文明”全運會倒計時萬人簽名、《五十四載滄桑巨變,歷屆全運輝煌回顧》圖片展覽等活動[5]。佛山市圖書館選擇16 家智能圖書館進行“市民館長”運營試點,嘗試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志愿者助力”的公共文化空間運營新機制[6]。高校圖書館在讀書節系列活動中,招募組織管理能力強、擅長寫作、或有朗誦、主持等特長的志愿者,參與舉辦詩歌散文朗誦大賽、讀書會、好書推薦等活動[7]。總體來看,以省級公共圖書館為主體的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主要分為5大類:基礎性服務,講座、展覽、讀者活動,為殘障讀者等特殊群體提供服務,全民閱讀及兒童閱讀推廣活動,社區公益活動[8]。
2018年針對檔案館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檔案志愿服務活動以檔案宣傳、展覽、講解等為主,檔案業務指導、教育與培訓次之,隨后是檔案征集志愿活動,檔案助理、助手志愿服務和檔案公益性志愿服務,還有若干為困難人士服務的特殊志愿服務和檔案專項志愿活動[9]。而以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務為對象的一項研究表明,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推出農民畫展、蒙古族剪紙作品和刺繡作品展覽、美術書法作品聯展,主題鮮明,形式新穎,既體現了這些文博機構的特色,又反映了文化志愿服務的豐富內涵[10]。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輸送到邊疆地區的同時,也把邊疆特色文化請回來,實現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成立于2015年,是在民政部登記、由文化部主管業務的國家級社會組織。成立當年,為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優勢,配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完成《“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推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協會策劃、發起了面向全社會的公益服務項目“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11]。該項目旨在通過實地普查登記,了解古籍存藏現狀、老化破損程度、資源整合與利用等相關情況;在摸清古籍家底的基礎上,系統規劃開展古籍保護工作,有的放矢地進行修復保護、整理出版和科學研究。
圍繞古籍普查這一任務,協會充分考慮志愿者、承辦單位、受援單位、服務對象的特點和意愿,尊重文化志愿服務模式的規律并發揮其優勢,對“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進行了頂層設計并在實際運行中不斷改進。依托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員會和古籍保護志愿服務專業委員會,“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不斷迭代發展,在完成古籍普查任務的同時,探索了新時期文化志愿服務發展的模式。迄今,該項目已實現組織化、專業化、常規化運行,成為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乃至文化和旅游部具有行業特點的文化志愿服務品牌。2017年起,項目連續4年成功申報“春雨工程”;2018年,榮獲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6年來,在中國古籍保護協會統籌協調下,“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由各省古籍保護中心具體實施,共組織國內外160多所高校1250名大學生志愿者和近200名社會志愿者,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重慶、四川、云南、西藏、甘肅、新疆等21個省、市、自治區,深入209家基層古籍存藏單位,開展古籍普查志愿服務270次,著錄古籍161萬冊(件),有力促進了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指標任務的完成。694名志愿者自愿填寫中國文化志愿者暨“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員會”會員申請登記表,領取文化志愿者注冊服務證,成為文化和旅游部登記在冊的志愿者。
古籍普查的全面開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當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由文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民委、新聞出版總署、宗教局、文物局等部門組成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并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古籍保護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12]。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包括古籍普查在內的古籍保護相關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門承擔。與此同時,文化志愿服務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部分,雖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但提供主體依然是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高校,以行政審批項目居多。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在成立當年,即立足社會組織定位,發起“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通過募集社會資金,發動社會人員,面向社會提供服務。
作為新時期文化志愿服務的一個典型案例,“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從3個維度體現了其社會公益性。首先,協會積極拓展渠道,爭取社會資金投入。6年來,該項目募集社會資金500多萬,主要包括京東方科技集團通過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的定向捐贈、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益捐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友情捐贈,以及愛心企業和人士通過騰訊公益基金平臺的愛心捐贈。這些經費經過協會統籌調配,全部用于支持志愿者的工作開展和交通、食宿、保險、勞保用品等支出,真正實現了資金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其次,志愿者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既包括專業對口的高校師生,也有符合條件的退休人士和其他領域社會人士,最大限度地為有意愿、有能力、有條件的社會公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創造了機會。最后,志愿服務接收端,即各受援單位的確定,不限地域、系統和規模,只要通過地方古籍保護中心提出申報,經協會審核確認有開展古籍普查的必要性,便可能納入志愿服務行動,獲得資助和人力物力支持。因此,從發起者到資助者,從實施者到受助者,“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的各個主體都是社會力量的一部分,各個環節都由社會力量自主完成,是社會力量獨立開展古籍保護工作和文化志愿服務的有益嘗試。
協會作為社會組織,在策劃、實施和改進“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的過程中,一方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另一方面注重爭取政府支持。自發起之初,協會自覺將“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置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大框架,所有項目目標、任務主要依據《“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制定。每年,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召開的古籍保護工作懇談會上,協會均匯報當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務的成果,就下一年項目開展的重點工作進行交流和征詢。2017年起,協會連續向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申報“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項目,主動將項目實施和邊疆地區文化交流、文化扶貧等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方向結合。此外,協會積極申報文旅部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參加相關座談會和講座,分享并借鑒其他“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的經驗,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總體來看,“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已經建立起“協會牽頭、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運行機制,社會參與環節又將企業資助、志愿服務和公眾受益連接起來。
目前,“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實施路徑,建立了以“你實施我支持”為核心的工作流程。每年3月份,啟動前期申報工作。地方古籍保護中心根據本省普查進展提出申報,協會依據地方古籍普查工作現狀和往年表現進行審核,綜合考慮是否將其納入志愿服務行動以及匹配資金額度,統籌安排資金并提供人力物力支持。5月起,各地古保中心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具有古典文獻學、歷史學及相關專業背景的高校學生以及具有豐富古籍普查經驗的指導教師志愿者。同時,和相關高校合作,定向招募少數民族語言、宗教學、目錄學、版本學等冷門“絕學”專業志愿者。各地根據報名情況,進行志愿者選拔和錄取。7月初,各省古籍保護中心組織開展志愿者培訓,通過專家授課、古籍著錄練習,幫助志愿者了解古籍保護的重要意義,盡快掌握基本普查知識與技能。7月至8月,志愿者按照省古籍保護中心安排,分組入駐受援單位。在隨隊教師指導下,按照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普查登記的7項指標要求,除塵整架,清點古籍,整理目錄,審校數據,拍攝書影,并將審核后的數據上傳至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平臺。在此期間,中國古籍保護協會組織專家學者進行中期巡察,慰問志愿者并巡回指導,幫助解決疑難問題。9月,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在各地基本完成當年普查任務并進行自行總結的基礎上,開始結項驗收。各地古籍保護中心提交活動總結、決算報告和驗收報告,以及活動照片、志愿者名單、志愿者感言、普查數據、新聞宣傳稿等活動資料。10月,召開總結座談會,對當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總結,并邀請各地古籍保護負責人、受援單位代表、志愿者代表、資助單位代表等發言,圍繞古籍普查工作建言獻策。
在實際運行中,具體的工作流程也會根據情況進行相應調整。有些圖書館前期古籍普查進展較慢,為了按期完成《“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的目標任務,近兩年將古籍普查列為本單位常規工作內容,長年開展該項活動。有些高校圖書館考慮到暑期大學生放假,志愿服務活動難以正常進行,因而將項目安排在學期中開展。有的受援單位,如檔案館、寺廟等,經過多方協調,向志愿服務實施單位開放一段時間,因而地方古籍保護中心集結工作人員組成志愿者隊伍,限期完成普查任務。
6年來,“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赴209家單位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其中包括中央和省級古籍存藏單位10家、地市級存藏單位66家、縣區級存藏單位91家、高等院校41家、民辦非企業1家。數據表明,該行動的受援單位以市縣區級單位為主,文化志愿服務向基層下沉,直接解決了基層存藏單位因為人力物力不足而難以完成古籍普查任務的現實問題,又有效地查漏補缺,提高了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完成古籍普查后,許多基層單位摸清古籍家底,將館藏古籍文獻目錄整理出版,經過數字化、縮微制作后向社會公開使用,還有些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力推動了古籍文獻資源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和專業研究。同時,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基層單位的古籍保護工作人員協助志愿者開展活動,受到培訓和指導,在業務能力、活動組織、后勤保障、宣傳推廣等多個方面得到鍛煉,更容易成長為本單位的業務骨干。
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重心下移,是2012年文化部、中央文明辦在《關于廣泛開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中提出的明確號召。開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動員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基層文化建設,有助于壯大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動城鄉基層文化繁榮發展。在我國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接續實現鄉村振興的今天,這一號召依然具有現實意義。這也要求,未來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時,要重點關注文化比較貧瘠的地區和群體,挖掘其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提供其需要的圖書、電影、演出等現代文化產品,組織革命文獻普查、搜集家訓、編寫家譜、拜訪鄉賢等生動鮮活的文化活動,把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豐富文化內涵送到基層,留在基層。
“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的主體是各高校古典文獻學、歷史學、藏語言文學、圖書情報學等專業大學生。這些學生在校期間以課程學習為主,親身接觸大量古籍的機會很少。通過古籍普查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者辨識版本、核對版式、掃描書影、著錄登記,遇到疑難問題現場請教指導老師,或者咨詢協會派出的巡察專家,從而迅速提高了實操能力和理論水平。部分志愿者結合自身方向對文獻開展深入研究,撰寫論文,成功申請進入國內外高校進行深造。此外,還有多名學生借助古籍普查志愿經歷,進入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實習或工作。
參與該文化志愿服務的還有社會志愿者,包括大學退休專家、研究所專業講解員、能夠辨識新老傣文的本地少數民族人士等。這些社會志愿者在在特定類型的古籍普查(如佛經殘本整理、貝葉經等傣族古籍普查)和數據審校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拓展了志愿團隊在語言文字、專業知識等方面的人才儲備。協會、省古籍保護中心和受援單位也通過填寫報名表、面試面談、建立微信群等多種方式,梳理社會志愿者數據,與其保持聯系,并為其繼續參與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和協會組織的其他古籍保護活動提供便利,從而延續社會志愿者參與古籍保護的熱情和干勁。
文化志愿服務是一種雙向活動。對志愿者來說,不是簡單的服務和給予,也是鍛煉和收獲[13]。“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始終堅持志愿服務與個人發展相統一,精心設計志愿者招募、崗位設置、培訓和實操等環節,確保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既發揮才干,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又能接受鍛煉,實現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的顯著進步,獲得成就感。這啟示我們,要實現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的順利開展,讓志愿者獲得滿意、充實的志愿體驗,就要從活動設計開始,制定合理的志愿者門檻、招募程序和志愿服務目標,確保招募到合適的志愿者,并且將志愿者專業、特長、興趣與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讓志愿者能人盡其才。
經過6年的摸索,“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按照前期調研申報、中期巡察指導、后期總結座談的模式規范運行,基本上保證了服務項目落到實處,活動資金經濟合理。目前,對各受援單位的資助額度主要基于前期省古籍保護中心提交的當年預計普查數量,綜合考慮受援單位的交通距離、特殊人才需求等因素,并參考往年省古保中心的普查績效評估和考核質量。中期,協會組織領導和專家學者巡察指導,了解普查工作進展,及時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后期,進行結項驗收,召開總結座談會,介紹活動中涌現的先進經驗、有效做法和典型人物,并總結問題和困難,提前為下年度普查工作打好基礎。
作為“春雨工程”支持項目,“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每年按照要求填寫對接確認表,提交子項目的實施情況統計表、活動照片、視頻,報送年度總結。年底,對當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務進行專項審計,向資助單位提交審計報告和工作總結。經過層層把關,項目有序推進,推動專業化運作和管理,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實現了志愿服務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
隨著志愿服務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立項實施。“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的順利運行啟示我們,文化志愿服務項目應從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出發,將考核關口前移,加強項目實施過程管理,并與后期驗收等環節相互配合,提升對項目的全程指導和績效評估。項目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制定量化資助標準;綜合考慮志愿者人數、服務天數、硬件設備情況、受援單位分布等因素,合理確定項目目標和資助金額;必要的時候,引入審計、分期撥付資金等措施,確保項目的規范、透明運行。
近年來,文化志愿服務吸引了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各類文博機構、社會組織紛紛推出特色鮮明的志愿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喜聞樂見、方便參與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自2015年問世以來,針對業界和公眾需求,做好頂層設計,探索建立了協會牽頭、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志愿服務運行模式,將社會資金、文化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重心下移,有力推動基層古籍存藏單位的古籍普查工作進展,助力全國古籍普查任務完成。項目重視志愿者個人發展,讓志愿者在服務中收獲成長、進步和個人成就感,增強了文化志愿服務的凝聚力。項目還堅持規范化、專業化運作,不斷改進運行、管理制度,尤其是財務制度。這種公開透明的運行模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