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影片《決戰中途島》的戰爭敘事策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謝良靜
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帕特里克·威爾森、伍迪·哈里森等人主演的戰爭大片《決戰中途島》于2019年上映。該片根據二戰中發生的著名戰役——中途島戰役改編而成。中途島戰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占據重要地位,經此一役,美軍重挫日本海軍,扭轉了“日美”兩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地位,因而中途島戰役被稱為“日美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影片正是以中途島戰役為背景,巧妙安排了“存亡攸關”的懸念設置來展現戰爭的真實與殘酷,調動觀眾緊張的心理。在此基調上,導演融入了人文主義關懷,反思戰爭帶給世界各國人民的摧殘。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曾代表意識形態主流價值的反戰文化、革命文化正在不斷流失。“消費”“時尚”“娛樂”“休閑”成為當代的文化熱詞。消費文化如颶風般席卷而來,更多的人沉迷于娛樂、消遣,深陷在感官享樂之中,大銀幕充斥著奇觀視覺文化的崇拜。戰爭片作為眾多商業電影的類型之一,如何更好地用視覺影像表達思想主題,又成功避開戰爭場景過度奇觀化、形式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部成功的戰爭影片既應具備商業文化特征,又不能淪為簡單的奇觀化視覺表現。羅蘭·艾默里奇導演的《決戰中途島》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背景,通過重構中途島戰役來致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勇善戰的將士們,明確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指向,反思二戰給美國乃至整個人類帶來的生活和精神上的摧殘。影片在尊重經典歷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觀眾的審美和欣賞趣味,符合當下消費主義的大眾化、娛樂化的語境,從細節到整體還原了中途島海戰的場景,在商業與藝術、娛樂與歷史、奇觀與文本之間尋求平衡,將戰爭的殘酷一一呈現在銀幕之上,深化“反戰”主題。
首先,在消費主義視域下,導演為滿足觀眾對于視覺快感的需求,帶給觀眾最佳的視聽感受和觀影效果,在拍攝戰爭影片時更強調對于宏大戰爭場面的描繪。在影片《決戰中途島》中,導演正面描繪戰役過程和戰爭場面,追求戰爭場面的刺激性,以恢弘的戰爭場景滿足觀眾對于視覺特效的審美需求。同時在情節的設置上突出懸念性和曲折性,帶給觀眾極強的臨場感受。為了影片能夠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對戰役細節進行有力鋪陳。譬如,影片在刻畫美軍飛行員對日本海軍的轟炸場面時,放棄客觀視角的使用,選擇以飛行員的視角帶領觀眾體驗戰爭的真實性,以第一視角親身經歷“俯沖轟炸”這種危險而華麗的戰術帶來的視覺沖擊性。影片一共出現三個“俯沖轟炸”的長鏡頭,帶給觀眾最佳的觀影感受。愛森斯坦認為,“除非我們能夠感覺出貫穿整個影片的色彩運用的‘線索’,否則我們就很難對電影中的色彩有所作為。”為了更好地再現中途島海戰前后的詳細過程,《決戰中途島》用色彩作為影片視聽表現的主要線索。例如,以藍、黑、灰等冷色調來表現戰爭場面的殘酷;用較為明亮、溫暖的色彩表現“日美”兩國人民相對遠離前線戰爭、安定和平的生活。再如,轟炸機轟炸、炸彈爆炸時映出的紅色火焰被深藍色的大海包裹,人類、戰爭在包容性極強的大海面前渺小而不堪一擊,戰爭的火焰最終在大海的包容下歸于平靜,而人類因欲望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導演試圖通過調動色彩作用于影片敘事和主題,表達對二戰的反思,用色彩來表達情感的訴求。
其次,導演的目光最終還是要回溯到歷史本身。影片《決戰中途島》作為一部根據經典歷史改編而來的戰爭電影,一方面要滿足消費主義語境下觀眾對于龐大的戰爭場景以及刺激、緊張的視覺特效的審美需求,以“日美”兩軍之間微妙的實力懸殊和劍拔弩張的戰爭氛圍吸引觀眾;另一方面又不能讓影片流于奇觀化、形式化的暴力審美,最終的落腳點依舊是對于二戰的反思主題——表現戰爭對于安定生活的破壞、對于生命的摧殘、對于人性的扭曲,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反思戰爭。在《決戰中途島》的第三條敘事線索中,杜立特等美國飛行員在執行完轟炸任務之后在中國迫降,大多數飛行員在中國成功降落并被中國軍民營救。但在美國飛行員離開之后,日軍卻以營救過美國飛行員為由殘忍屠殺無辜的中國民眾。影片對于這一戰爭史實的表現,一方面是以更為包容、開放、全球化的視野去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全人類的傷害,另一方面則是融合了多民族價值觀念的互相建構,傳遞“美式”價值觀念。
再如影片中曾兩次描寫日軍對于“天皇陛下”的絕對忠誠,這種忠誠是“以死明志”的決心彰顯出來,日軍認為“死亡”是武士精神的體現:第一次是在中途島海戰前夕,日本空軍采用自殺式襲擊;第二次是在影片接近尾聲時山口多聞與艦長加來止男和戰艦一同沉入海底。顯然,這種自殺式的忠誠是反人性的,影片對日本軍隊戰斗精神表達敬意的同時,也批判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于人性的扭曲。在軍國主義的控制之下,想要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顯然是無望的,同時也暗含了戰爭對于人性的扭曲。
在類型電影中,戰爭片是一種相對特殊的類型,它需要內容、主題與視覺表現之間緊密契合。戰役場面的呈現不是為了銀幕上的奇觀效果,而是為了反思戰爭之殤,反襯戰爭中人性的復雜。影片《決戰中途島》以二戰中真實發生的海戰為敘事背景,在依托史實的基礎上,考慮到當代人的審美觀念,既高度還原歷史環境,又以藝術化的處理方式創造出讓國內外觀眾接受的情節內容。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理念就被提出,它強調對于人本身的關注。距文藝復興運動已有數百年之久的今天,“人文”主義理念依舊為人所關注。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理念相比,現在的“人文”理念被賦予更多新的涵義,但不變的是其對于人的關注,尤其是對于人的完善、自由與解放的關注始終沒變。在人文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語境下,戰爭大片中更注重對個體情感的關懷、對個體形象的關注與尊重。而人文理念是多層次的,影片《決戰中途島》中人文關懷是群體層面上的,導演的人文關懷不局限于美國軍民,而是以人文主義為立足點,關懷整個人類在戰爭中身體、心理所受到的迫害,進而反思二戰之殤。從導演人文主義歷史敘事的策略中,我們可以探析到當下美國在戰爭片中傳達的價值觀念是更為開放、包容的全球視野,而不是戰爭片中狹隘的民族主義。
影片《決戰中途島》從人文視角講述那個年代殘酷的戰爭故事,給予參戰的群體以人文關懷,著重刻畫在戰爭中奮發拼搏、守衛國家的海軍戰士這一歷史群像。在這樣的前提下,人物的性格極易被模糊,而導演則把每一個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不僅成功塑造了美國軍隊群像式的英雄,而且對于在二戰中惡行累累的日軍亦給予客觀的形象塑造。導演以人文主義的關懷,客觀描述了日軍將士的形象,尤其最后與船同墜的鏡頭亦給觀眾的身心帶去極大的震撼,這時他的悲壯舉動已經超越民族仇恨,由此彰顯了影片的人文主義理念以及導演的反戰意識。戰爭對于每個民族都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伴隨而來的是無數人的犧牲和流離失所,是一個時代的黑暗、悲痛,不論是發動戰爭還是參與戰爭的國家,都是極其不幸的。
人文主義在關注個體生存狀態的同時,又需要從個體中擴展開來,關注個體所在民族是否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再擴展到人類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同于以往好萊塢戰爭大片中塑造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決戰中途島》塑造的是中途島戰役中集體式的英雄群像,這是一群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英雄,是美國民族意志、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以一條主線與兩條散落的敘事線索串聯美國、日本、中國的近百位人物,完整地展現了中途島海戰這一巨大的歷史群像。《決戰中途島》中的英雄既有在珍珠港被襲之后英勇犧牲的軍官羅伊·皮爾斯,又有在中途島海戰中沖在前線的飛行員,如俯沖轟炸機編隊隊長貝斯特、魚雷機編隊隊長林賽、“企業號”航空指揮官麥克拉斯基等;既有運籌帷幄的指揮官切斯特·尼米茲、情報工作人員萊頓,又有戰爭后方的戰士家屬,千萬個無辜受害的民眾、戰士。最為典型的是情報官員萊頓以及他帶領的情報團隊,他們不是無往不勝的,影片開始珍珠島被偷襲主要原因就是情報工作的失誤,勞頓的意見未被采納。在珍珠島被日軍偷襲之后,他們在自責和壓力下繼續開展破譯日軍情報工作,影片對于他們的痛苦掙扎與心理障礙給予了展現。萊頓領導的情報組成功破譯出日軍情報的“AF”是代表中途島,卻再一次與白宮情報小組在意見上產生分歧。天才破譯員尼米茲在最后關頭頂住重重壓力,成功說服白宮情報小組,是中途島戰役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導演并沒有囿于“英雄”模式的人物塑造,在戰場上將士們既有勇往直前的勇氣,也有面臨人性時的脆弱。戰爭面前將士們也有作為普通人脆弱、猶豫的一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有人文主義的反思,生命意識在戰爭影片中被喚醒。導演用這些人物的行為表現為觀眾勾勒出一幅鮮活的英雄群像,將戰役的殘酷性傳遞給每一個觀眾,沉浸于電影流露出來的悲憫情懷中。
處于人性另一端的是二戰期間發起戰爭的日本。人文主義者穆勒在《論自由》中指出:“從長期來說,一個國家的價值就是組成這個國家的個人的價值;一個國家如果為了使它的人民成為它手中更為馴服的工具,哪怕是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就會發現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偉大事業的。”在軍國主義的控制下,人顯然是無法得到健康發展的。對于日軍在二戰中犯下的種種罪行,影片給予了非常客觀的表現。尤其是在影片接近尾聲時日軍的“飛龍號”航母被擊穿,山口多聞與艦長加來止男決意和戰艦一同沉入海底,給觀眾帶來很大的震撼。影片重現了這一悲壯的歷史性時刻,對日本軍隊的戰斗精神表達敬意的同時,也批判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于人性的扭曲,使影片對戰爭暴力的反思更加真實有力。戰爭是毀滅性的,不論是發起國還是迎戰國,對于國民來講,都是反人道主義、有違人性的,也呼應了導演的人本主義思想——“沒有人想要戰爭”。
20世紀,美國參與或發動的多次戰爭成為其戰爭片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美國戰爭電影中或是塑造美國英雄,或是以人文主義歷史敘事來反思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美國戰爭電影在思想、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好萊塢電影在塑造、傳遞美式價值觀的過程中,又進行了與其他民族價值觀的融合和互相建構”,它所表達的多元化價值觀念無疑贏得了多個國家的認同。
進入21世紀以來,戰爭題材影片在世界電影格局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好萊塢大片中,戰爭題材電影作為主要類型之一,從美國自身戰爭視角出發,塑造美國在戰爭中的正義國家形象,宣傳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成為美國官方向世界傳達普世價值理念的有效載體,形成有力的文化滲透。美國戰爭題材電影藝術手段高超,頗具感染力,雖然缺乏直面霸權主義、帝國主義的勇氣,思想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是在世界戰爭題材電影中依舊具有影響力。
戰爭題材影片亦是中國電影創作的主要類型之一,它取材于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歷史,因此對于觀眾而言,戰爭題材本身就具有感染力、感召力,戰爭電影在傳播意識形態、推動文化進步、重建道德信仰、振奮民族精神等方面承擔著歷史使命。中國戰爭電影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回顧其變化軌跡,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藝術創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較于美國戰爭題材電影成熟的敘事策略、風格多樣化的影像呈現以及立體的人物形象刻畫,中國戰爭電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深入學習好萊塢戰爭電影如何在消費主義時代下把握戰爭題材的特點,探究其戰爭題材跌宕起伏的歷史背景,深入挖掘其戰爭題材的人文理念,分析其敘事模式與創作風格的形成,對于更好地滿足觀眾的觀影體驗、發展新世紀中國戰爭電影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