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琪
強調視覺消費的現代都市生活正在改變和重塑人們接受外部信息的習慣與方式,培養人們借助直觀的視覺圖像獲取意義和快感。而傳統的文字閱讀不足以直接體現畫面內容,文學的“視覺轉向”成為二十世紀末最突出的文化事件之一。英國在歷史的推進中沉淀了大量的文學瑰寶,隨著“視覺轉向”時代的來臨,這些文學經典紛紛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尤其體現在電視劇領域。BBC在文學改編電視劇方面做出了表率,其改編策略實現了兩種藝術文本的創造性轉換。
“視覺轉向”使我們進入了“世界圖像的時代”。海德格爾曾經指出:“從本質上看,世界圖像并非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這一原則揭示了當代文化的某些顯著特征,如米爾佐夫所說:“當文化成為視覺性之時,該文化最具后現代特征。”在后現代語境下,文學作品的本體價值轉換成電視的本體價值,而對電視本體價值追求更多地傾向于消解崇高與顛覆理想,文學作品的電視化必然會經歷被“解構”和“重建”的過程。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技術復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本身無法達到的境界”,導致了傳統的“大動蕩”,而這“大動蕩”的核心就是傳統藝術“靈韻”的喪失,復制技術將藝術作品從特定的時空和傳統中拎了出來,以至于其獨一無二的意味衰落或喪失。文學作品的電視化,在滿足人們對文學原作“面”上的欣賞需求的同時,也降低了原作中不可替代的“質”的“靈韻”。電視劇重感官體驗,人物的具象化使觀眾能夠跟隨起伏的故事情節漸入情景,直觀的視聽體驗縮小了觀眾的思考維度。電視審美文化的無深度、平面化和游戲化迎合了后現代主義反中心、反深刻、反蘊涵,追求世俗化與零散化的文化傾向。再者,文學改編電視劇始終忠實于創作者的主觀意圖,改編者的主觀意圖凌駕于原作之上,消解了原作的精神主張。
時空的雜糅與非線性組合帶來光怪陸離的時空體驗,成為后現代主義的經典命題。電視節目通過電子技術對聲畫進行拼貼、復制,能夠輕易地置換時空環境,造成時空幻象。BBC的《神探夏洛克》與《莎士比亞重現》,將《福爾摩斯探案集》與莎劇經典《麥克白》《馴悍記》《無事生非》《仲夏夜之夢》進行了現代化改編。幾世紀前的經典故事被置換于21世紀的時空環境,熟悉的對白與情節被搬上了新世紀的現代舞臺,重現于今天的熒屏。對時空的改造使人們在不同的時空狀態下的體驗方式成為可能——歷史的時間感觸手可及,地域的空間感逐漸消逝,觀眾對歷史的回溯與對未來的期許凝聚在電視的方寸之間。
文學作品的電視劇改編使文學經典成為日常消費品。電視文化與消費文化合謀,電視作品商品屬性中的欲望與快樂原則顛覆了文學及文學創作的神圣感、崇高感。為適應快節奏的現代語境與觀眾的娛樂需求,任何嚴肅文本的改編都有某種程度的“娛樂化”傾向。一旦眾多文學經典成為“下飯劇”,觀眾的觀劇行為成為碎片化的行動,電視臺的產業化經營成為必然,后現代主義的消費特征就會在電視文化領域肆意蔓延。
但是,正如本雅明所說,機械復制導致的傳統藝術“靈韻”的喪失使藝術得以走向大眾,打破了傳統藝術被某些人壟斷的局面,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和一種進步的政治傾向性。當電視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互聯網促使電視劇的播放載體不再限于電視,如巴贊所說:“銀幕上的《哈姆雷特》只會增加莎士比亞的觀眾,至少有一部分人會產生看看舞臺演出的興趣”,優秀的文學經典改編能夠激起觀眾回到文學中“尋根”的欲望,從而進一步擴大文學作品的影響。
將經典的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文本是BBC電視連續劇制作與播出的傳統之一。在順應視覺轉向時代解構經典文學的同時,BBC還始終保持著精英主義的行事作風,在潮流之中“逆”潮流,以求將電視改編還以原著之“神”,即原作蘊含的主旨內蘊、民族文化精神與審美價值。
文學經典從誕生起之所以能禁得住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審閱,是因為其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以及崇高的文化價值。BBC作為全國性質的公共電視臺,對于影響與提升國民文化品位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們相信通過持續的啟蒙與文化關照,可以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從而教育大眾。文學經典改編是英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要途徑。源自貴族精神的紳士文化長久以來影響著每一位英國國民的思想與生活方式,作為英國民族精神的外化凝聚著英國式的理想主義。無論何種文本,對紳士文化、貴族精神的反映和深化始終占據崇高的地位。簡·奧斯汀系列作品再現了十八世紀末英國鄉紳階級閑適的生活方式,書中描繪的建筑、服飾,甚至是氛圍躍然于熒屏之上。《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雖然不再像原著那樣獵鹿帽、煙斗伴身,但仍然出身良好,舉止優雅,具備非同一般的觀察能力與推理思維。雖投身于非傳統的“咨詢偵探”行業,仍以一種正面、聰明、孤傲的形象示人,風衣、拐杖、雨傘等配件的展示又襯托了他作為英國紳士傳統的一面。
英國文學改編電視劇的精英主義不僅體現在整體思想的構思上,還體現在以編劇為中心的制片體系中。英國文學改編是經典文本與優秀編劇人才共同作用的結果,“編劇中心制”的體系將劇集的重心放在劇本上,編劇擁有較大的創作空間。而劇本的精雕細琢奠定了作品的整體質量基礎,迷你劇的放映形式保證了劇集整體的質量和效果。BBC在多年的改編實踐中培養了一批編劇人才,如BBC改編劇的王牌安德魯·戴維斯,他的改編理念強調“既對原著忠實,又富于能吸引不同年代生人的創見”,該理念已成為BBC改編作者的共同追求。“對原著忠實”,實際上是忠實于編劇對原作的理解,當編劇努力挖掘原著的意蘊,原著的“神”便盡可能完整地呈現。“吸引不同年代生人的創見”,是適當迎合不同時代下觀眾的興趣,放大原著的暢銷元素。
英國文學經典的影視化改編雖然始終堅持精英主義,但從不閉門造車,而是大大方方地將現代思維與對主流潮流的應和巧妙地融于“還原原著”之中。BBC將文學經典注入現代元素的目的是“吸引不同年代生人的創見”,為文學的傳播、啟蒙的教導增添趣味性,以多維立體的體驗影響受眾。
英國文化以貴族等級制為綿延百年的傳統,但從不缺乏自由主義文化的主張和實踐。傳統與革新的碰撞形成了英國文化獨特的“兩面性”,它既因循守舊、崇尚傳統,又開放求變、朝氣蓬勃。基于這種“分裂”的文化,英國的經典文學改編成為悠久傳統與現代社會雙重影響的產物,這使得英國文學經典的改編既繼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發揚了求變的創新精神。尤其受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解構原本中心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對原著的“愚忠”進一步被抨擊,促使更商業更現代也更藝術的文學作品走向熒屏。
BBC的求新意識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人物關系“性化”技巧的運用上。所謂“性化”,即以性暗示突出人物的生理特征,強調人物之間的愛欲關系。“性化”技巧首創于安德魯·戴維斯改編的1996年版《傲慢與偏見》。“達西濕身”這一情節的大膽創造,既作為敘事情節暗示了伊麗莎白態度的轉變,又增添了達西的個人魅力,使整部劇作更富吸引力。2008年版《理智與情感》幻想了瑪麗安與威洛比在艾倫漢姆莊園內的情節,毫不規避簡·奧斯汀在寫作中向來拒斥的對“性”的描述,給了瑪麗安在原作中沒有品嘗到的肉欲的快感。此外,BBC始終對同人文化保持著應和態度。2006年《指匠情挑》改編自薩拉·沃特斯的《荊棘之城》,講述兩個孤女因為一場陰謀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懸疑與情愛的交織構成了該作品對維多利亞社會時期與性別身份認同的深思。除了改編同人小說,BBC還試圖在非同人小說中注入同人元素,如《神探夏洛克》反復強調了夏洛克與華生的“約會關系”、夏洛克與莫里亞特相愛相殺的競爭關系以及麥考夫對夏洛克的過分關注與寵溺。
暴力因素的直觀化在平淡的敘事中增添激情,在緊張的節奏中釋放快感。阿加莎·克里斯蒂與柯南·道爾的作品中,暴力情節是電視劇改編細節刻畫的重點、案件發生的開端、敘事情緒的小高潮,隱含了創作者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暴力因素與性因素巧妙地被注入電視劇的敘事結構,使原著人物與故事的“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正如前文所說,即使在原著上增加了或青春、或驚悚、或純愛的外衣,BBC改編電視劇始終高度重視原著“神”的還原。
后現代的文本轉向犧牲了文字衍生出的想象空間,但換來了視覺聽覺的饕餮享受。電視劇解構了文學經典,但BBC的改編成就了電視劇經典。BBC使文學經典跨越時空在電視熒屏上生花,不同的媒介載體秉持著相似的信念,成為視覺轉向中的一股清流。對原著旨意的堅守與對潮流的追求從來都不矛盾,放眼國內,改編質量參差不齊,某些電視劇要么對“形”還原的追求蓋過對“神”的重視,以至于舍本逐末、混淆視聽;要么愚忠于原著,以至于缺乏創新、晦澀難懂;要么過分緊追潮流,極力放大暢銷元素,以至于急功近利,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國內的文學經典改編不是沒有經典之作,只是在視覺轉向過程中反中心、反深刻、游戲化、平面化、商業化趨勢愈發明顯,導致原著的“靈韻”被一幅幅畫面所解構,文學成為純粹的消費品。隨著后IP時代的到來,文學經典的改編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將文學本身的價值挖掘、呈現出來,還需適當地反映當下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