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了媒介格局的巨大變遷,其較為突出的表現在于:人們的社交生活已不再受限于物理距離與社會圈層;個體的娛樂生活也不單只是受制于有限現實空間的自娛自樂,而是擴展至網絡空間中。在此背景下,粉絲群體的力量與日俱增,對于整個娛樂行業影響的程度與范圍也隨之增強拓展,粉絲文化由此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文化產業的新引擎,伴其而生的粉絲經濟在文化產業中也占據著愈發不可忽視的地位。然而,在為娛樂產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缺乏系統化、體系化規范和約束的粉絲文化也顯現出了其弊端。
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使得粉絲群體在更加自由的互動模式中構建出別具特色的粉絲文化。各大娛樂公司敏銳的商業嗅覺準確識別了粉絲群體高投入性、高參與性的特點,發展起以“偶像”為核心利益點,包括網絡直播、IP改編等多種盈利方式在內的粉絲經濟。
隨著通訊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視頻社交在人們的娛樂生活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網絡直播也成為線上商品交易的重要途徑。艾瑞咨詢發布數據顯示,在“網紅”變現方面,預計在2020年泛娛樂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1120.9億元,同比增長25.4%。無論是通過聘請明星成為代言人或網絡直播間的主播,還是培養網紅KOL直播帶貨,網絡直播都在利用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吸引粉絲產生消費。電商時代,粉絲經濟作為通過提升用戶黏度來優化口碑營銷實效以獲取經濟收益的經濟運作方式,已經成為促進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支柱性力量。
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內容多元化、娛樂化的傾向,催化了網絡文學的繁榮興盛,其題材的多樣性與內容的娛樂性聚攏了來自社會各個圈層的大批受眾。將擁有龐大受眾基礎的熱門網絡文學IP影視化與開發新項目、新劇本相比,對于影視公司來說等同于更低的投入成本與更大的提升投資回報率的可能,因此影視公司通過IP改編與影視化將其原有讀者轉化為劇作的消費者,同時,任用流量明星作為主演進一步將他們的“粉絲”轉化為影視化作品的觀眾。這些改編作品吸引了數量極為可觀的“粉絲”群體,大幅提升了影視行業的經濟收益,同時激發了視頻播放平臺的功能演進,如超前點播、VIP劇集等收費形式成為平臺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也解釋了近年來,影視行業中原創劇本的缺失,大量的網絡文學IP改編劇取而代之占據更大市場份額的原因。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藝人與粉絲是一種彼此成就的關系。如果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紐帶和互動,不只能夠對粉絲形成積極正面的引導,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2016年,在中國綠化基金會的支持下,易烊千璽的粉絲公益團在新浪微公益和騰訊樂捐上共同發起了一個長期生態扶貧公益項目,計劃用3年的時間,在西北荒漠化地區,籌種一片由52000株樹苗形成的“千璽林”。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粉絲群體往往自發地、主動地參與到偶像的形象塑造過程中,通過以偶像的名義參與社會公益、進行公益捐助等方式,為偶像樹立正面的社會形象,擴大其知名度與影響力,此舉也對我國的公益事業產生了積極影響。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年度電影票房突破了600億元,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等高速發展。這些原有的藝術形式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在題材、內容與受眾等維度都實現了多元化發展,然而這類脫離傳統電視網僅在互聯網流通的文化產品很大程度上是迎合粉絲文化的產物,粉絲群體及粉絲經濟帶來的高額收益在其誕生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性作用。這也體現出文化行業中的生產者越來越傾向于追逐商業利益,而忽略文化產品的內核——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因此,根植于粉絲文化誕生的諸如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等與其說是文化產品,不如說是標準化生產、機械化復制的文化工業產品,這也造成了娛樂行業市場中產品同質化傾向加劇的現象。
誠然,粉絲經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利潤點,但這種以利益為導向的生產模式使粉絲經濟的正面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反而給影視行業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娛樂公司真正的財富之源是其造就的大批流量明星,娛樂行業所生產的影視劇、綜藝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偶像塑造流程的一環。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信息傳播渠道極大擴充,傳播效率大大增高,在其助力之下,娛樂公司“造星”的成本降低、周期縮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但娛樂公司作為偶像生產者往往缺乏對旗下藝人的長期規劃,對藝人的培養也就更加流于表面。藝人的成長期與成熟期被壓縮,由于缺乏沉淀,其巔峰期也極為短暫,如此一來,娛樂公司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從一批又一批的流量藝人身上賺取大量的利益;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一味地追求“短平快”的行業現狀不僅對企業的生命力存在消極影響,為滿足這一訴求相關主體須承擔的代價更加沉重。
首先,當下流行的粉絲文化與粉絲經濟的運作模式大多借鑒日韓的“偶像”系統,并沒有形成體系化的培養制度以及成熟的供以唱跳為主要特長的偶像生存環境;其次,流量明星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因于背后數目龐大的粉絲群體,這個群體在投資人的眼中可以說是低風險、高收益的保證。于是娛樂公司與投資商一拍即合,將大批在公眾視野曇花一現,僅在粉絲群體中獲得認可的流量藝人推向影視劇行業,產出了一系列粗制濫造卻備受追捧的作品。投資人獲得了絕大部分利潤,但這些完成度極低的商業化產物給整個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中國影視行業的風評被害。
同時,大多數流量藝人的臺詞功底并不達標,因此臺詞的體量大幅縮減,簡單的對白取代了內容的表達,劇本的美感很難得到保證,而且由于缺乏演員的基本功,他們的表演也往往差強人意,由此劇作的質量很大程度上被降低了。國產影視劇的專業性和觀賞性為此遭到本土觀眾的質疑,導致受眾大量流失,行業發展受阻。隨著國人審美意識的覺醒與提升,近些年來為粉絲量身定制的作品甚至都很難獲得粉絲的肯定。
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與共享性,使得很多志趣相投的個體形成了彼此認同的群體或組織,粉絲群體就是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社群。在這里,鎂光燈下熠熠生輝的偶像是他們共同的旗幟。偶像與粉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的共生關系。若粉絲沒能形成正確的榜樣觀,其偶像又不能有效地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一旦任意一端出現言行失范等問題,都將造成偶像與粉絲這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共同體的覆滅。
從藝人的角度來看,盡管粉絲的數量、忠誠度及其與藝人的黏合越高,越能增加藝人的市場競爭力,但粉絲的盲目追捧對于其事業的長足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存在消極影響。
首先,在粉絲文化中更重視的是一種“養成”的快感,粉絲與偶像之間的特殊關系也使粉絲對于藝人的能力和成績缺乏一個客觀冷靜的衡量標準,因此藝人在領域內微小的進步都很容易被夸大。長此以往,藝人自身如果缺乏堅定的意志力,在這樣的歡呼喝彩聲中,很難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藝人一旦喪失了對自己的客觀定位,同時又缺乏事業上的長足規劃,最終就會淪為“井底之蛙”,徹底迷失在粉絲的贊揚聲中,在更年輕、更養眼的明星出現之后,被粉絲遺忘,從“流量明星”變為“流星”,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當中。
其次,由于流量明星的熱度和名氣往往來源于其出眾的外形,除了粉絲外的大眾往往對流量明星、偶像存在著刻板印象,認為其僅僅是徒有其表的“繡花枕頭”,從這個角度來說,受眾對于偶像的要求也就更為嚴格。因此,偶像若想真正獲得大眾認可,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么成為全能型的多棲藝人,要么在某一領域獲得突出的成就,而這對于能力尚欠就已成名的藝人來說極為困難。
從粉絲的角度來看,缺乏系統規范和積極引導使得粉絲群體成為網絡環境中的不安因素。
首先體現在不同粉絲群體間、粉絲群體與普通網絡用戶間網絡罵戰、網絡暴力等極端行為多發。從粉絲的年齡構成來看,這一群體以青少年為主,未成年人占比較高。根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的《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范問題研究報告》,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明星訴網友侵害名譽權案件中,七成被告為30歲以下青少年,案件多因“粉絲罵戰”引起,這一現狀引人深思。
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們會積極地參與到自己贊同觀點的表達中來,使其成為主要意見,而認同某些較少甚至無人理會觀點的群體出于對被孤立和被攻擊的恐懼則會愈加沉默。粉絲群體中群體極化的傾向無疑加劇了這一螺旋的形成。如此,粉絲群體中個別值得商榷的爭議意見或行為若不幸占據輿論高地,那么粉絲中年齡尚輕、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群,在個別偏激粉絲的煽動下,就會凝聚成一支群情激昂的網絡“軍隊”,在互聯網這一公共領域以鍵盤為刀劍,口無遮攔,黨同伐異。
其次偶像文化事實上是近些年才興起于國內娛樂產業的舶來品,因此在與本土固有文化環境的兼容性問題上仍需思考和權衡。當偶像被物化為販賣“戀愛幻想”的商品,進而淪為投資商和娛樂公司從粉絲身上榨取利益的棋子時,這種過度商業化的行為真的可取嗎?當粉絲崇拜的是偶像的人設和外觀,而非其能力和作品反映出人類珍貴的內在品質時,這種崇拜真的值得推崇嗎?在引入偶像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就偶像與粉絲的關系、偶像自身的行為規范進行思考,探索適用于中國文化環境、符合中國價值觀的偶像標準與粉絲行為。
粉絲文化已經成為年輕群體文化生活當中不可忽視、難以分割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社會、相關管理部門,包括文化行業從業人員應當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首先,從社會監管的角度來看,相關管理部門與責任主體應從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鼓勵、支持具有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的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和發行,遏制粗制濫造、過度追逐流量效益的現象。同時,國家和政府應當加大文化素質培養在國民教育中的比重,引導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樹立正確的榜樣觀。
其次,從文化產業內部來看,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對于偶像制造者,即各個娛樂公司、投資方和平臺來說,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意識到在文化生產過程中他們不僅具有娛樂大眾的職能,更重要的是教化大眾、樹立正確輿論導向的社會責任。對于藝人本身來說,則應不忘初心、堅定意志、愛惜羽毛,不在掌聲中迷失,成為一名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粉絲積極生活,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好榜樣。
最后,對于作為文化產品受眾的粉絲而言,應當樹立正確健康的榜樣觀,培養獨立思考、辨別是非的能力,明確認識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即使在網絡上也應堅守道德底線、遵守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