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鑫
小說《氣球》是一部關于普通人的史詩,作品用生死繁衍的現實之重和孩子眼中的氣球之輕,尋找面向未來的生存與抉擇,具有直達生命根本的原始意義,也打開了當代藏區鮮為人知的生活日常。在這部小說里,能夠諦聽到一個民族隱微卻真實的聲音。
從劇本構思到改寫小說再到成片,萬瑪才旦用了十年,讓電影《氣球》登上大銀幕。電影以女性為主導,導演卻不只是在為女性發聲。在這部電影中,女性、少數民族、信仰、現實等諸多元素指涉的是更豐富的議題,是當前藏民的傳統思維與現代化進程的沖撞所導致的群體壓抑,是個體在環境的壓迫下不斷失去自由空間無法保有自我權利的掙扎。
電影的靈感來自于導演多年前在北京街頭看到的一只紅色氣球,整部電影亦是通過“氣球”這樣一個“輕飄飄”的物體,講述著沉痛的時代悲歌——一個普通藏民的一家,因區域社會環境導致兩個淘氣的小兒子把安全套當作“氣球”玩耍,使得無意再孕的母親卓嘎沒有安全套使用最終再次懷孕。卓嘎迫于生活壓力不想要這個孩子,但是從上師、丈夫到大兒子江洋卻認為這個孩子是爺爺轉世而來,因此大家都希望卓嘎生下這個孩子。這樣在生與不生中產生了一系列矛盾,這些矛盾藉由“紅”“白”氣球作為符號,引出人與羊、大人與小孩、凡人與出家人、生與死、宗教與現實、信仰與思想、性與非性、保守與開放的多層次二元對立。
正如片名,氣球是這部電影中最具象征意義的符號,紅白雙色的“氣球”是對生育的絕妙隱喻——代表失去生育機會的白色避孕套與代表孕育生命子宮的紅色氣球。
片中紅色被設定為孕育生命的色彩,所以電影里藏民達杰在借來的種羊身上會纏上紅色布條,女主角卓嘎和她妹妹卓瑪都穿著代表孕育生命能力的紅色衣服。而達杰把羊賣掉時,買羊的人將紅色的百元大鈔全都收走,留下達杰看著手中的零錢發呆。此處暗示著達杰雖然在家中強勢,卻并未完全掌握生育權,這也導致達杰漸感自己正失去生活的掌控權。
通常,紅白兩種顏色在中國傳統中分別代表生與死、喜與哀。電影第一個鏡頭是從白氣球內向外看的視角,似生死輪回中的轉世前那一剎正觀察這個世界,此處與結尾從遙遙升天的紅氣球上俯瞰的視角遙相呼應,二者代表了生命的一次輪回。而影片結尾那破裂與飛升的兩個紅氣球,不但暗示著影片中的兩個女人一個留在俗世、一個出家,更暗示了卓瑪懷上孩子后可能面臨的兩種結局。
與此同時,電影中亦有兩只由孩子用安全套吹成的“白氣球”。就目前而言,在如電影中呈現的這類封閉的異域中,安全套這種充滿“性”味的物品所帶來的性文化是當地居民絕不會堂而皇之地談論的,甚至那群粗獷蠻橫的藏族成年男人在提及安全套時瞬間扭捏。對性的諱莫如深直接反映在了安全套上,性的壓抑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給氣球賦予象征意義在電影歷史中并不是新鮮事,但是就萬瑪才旦的這部作品而言,導演結合藏區特殊的生活環境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含義。從顏色上看,紅氣球的大紅色與藏族地區荒涼的環境是格格不入的,紅氣球非常刺眼,就像卓嘎選擇不要這個孩子的想法一樣非常刺眼。從屬性上看,其實氣球只是一個玩具,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不了什么具體的價值。而且氣球如果沒有握住就會輕易丟失,并且氣球是很脆弱的,碰到尖銳物體就會爆破。電影暗示了氣球的第一層含義就是卓嘎十分希望擺脫目前的困境,她希望作為女性能夠有選擇權,她希望活得自由,就像氣球一樣,但是第二層含義中這種向往似乎又是虛無縹緲的。電影結尾,當氣球飛上天空時,片中每個人都抬頭看到屬于自己心中的那只“氣球”。這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它說出了命運自由以及為誰而活的道德兩難,或許氣球正飄向每個人心中的應許之地。
從白安全套氣球到紅色真實氣球,這樣的色彩轉變,一方面是生與死的展現,一方面是大人和孩童世界的展現,更有觀念上的沖擊和對抗。
卓嘎因為懷孕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是電影的故事主線,卓嘎和丈夫達杰都是普普通通的牧民,育有三子并且要和達杰的父親在一起生活。卓嘎作為達杰的妻子,除了要勞動以外,還要照顧家庭,生活本就辛苦,而再次懷孕,意味著將會面臨超生罰款。
卓嘎首先想到的是墮胎,不湊巧的是達杰父親卻在此時去世。按照藏族地區的信仰和傳統,人死后可以轉世復生,因此大家都認為肚子里的孩子是達杰父親的轉世。這讓她想拿掉孩子的愿望演變成了與他人的沖突,甚至激化為面臨信仰的拷問。
從人類學角度來看,不管是藏地還是其他地區,環境越是相對閉塞,一些傳統觀念與古早信仰的影響便越大。同時,生育問題本身在任何環境都極其受重視,而當現實環境與信仰相碰撞,卓嘎和達杰的分歧早已超脫家庭內部,上升到了民族傳統的高度。因此,聽到卓嘎流產的想法后,達杰對其使用了暴力,這種行為令衛生所的女醫生側目,直言:“我們女人來到世界上不是為了不停地生孩子的。”實際上影片是借女醫生之口說出了卓嘎內心的想法。
可以預見的是,藏區一定存在很多像卓嘎和達杰這樣的夫妻,他們也在面臨著信仰的生育理念和生活現實的沖突。
除了卓嘎和丈夫因為生育發生沖突以外,影片還存在一條故事副線,即卓嘎的妹妹——香曲卓瑪的故事。該片是一部女性視角的作品,卓瑪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女性形象。
卓瑪因多年前的感情創傷出家成為一名尼姑,但當她偶然間遇到初戀時卻又產生了情感波動。前任贈予了她一本描寫他們二人曾經經歷的書——《氣球》,這本書再次燃起了卓瑪心中的情火。此時卓嘎告訴她要和過去的感情徹底割裂,避免再次受到傷害,甚至將書扔進火塘,而卓瑪不顧一切伸手去拿導致被燙傷,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飛蛾撲火”寓意。一個出家的尼姑對愛竟然如此癡狂,如此執著不忘,這是與信仰的對抗、與傳統的廝殺。反觀卓嘎,二者對于事物的態度區別已然明晰。
電影中卓嘎和妹妹雖然是親姐妹,但是導演明顯在用這兩個女性人物作對比,他們兩姐妹可以說是互為鏡像。卓嘎一直呈現出一種藏族傳統女性的形象,比如阻止妹妹舊情復燃;而卓瑪選擇自由戀愛,雖結局不好,但依然有飛蛾撲火的勇氣,她雖然并不認同姐姐的選擇,卻還是給予了善意的理解。兩位女性的處境因此有了互文的對照意味。
前文談到了卓嘎與卓瑪的二元形象,而從藏區傳統的價值觀念來看,某個女性成為某位男性的妻子以后就要承擔生育任務,影片中的達杰就擁有這樣根深蒂固的思想。這個男人簡單、直接、粗暴,他認為不能生育的母羊是無用的,實際上這也是通過羊影射他對于女性的看法。
卓嘎丈夫是家中的核心勞動力,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自然也就有著較高的話語權。卓嘎沒有選擇的權力,新的觀念出現之后,卓嘎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由此,傳統女性價值觀和現代女性價值觀發生了正面沖突。實際上,卓嘎已經開始接受現代女性的價值觀并為此付出行動。例如卓嘎正在學會抗拒丈夫的需求,甚至萌生了結扎的想法,但是受制于客觀條件沒有實現;她的家境和受教育程度也讓她無法通過衛生所之外的途徑獲得更好的避孕手段。
在女性價值觀念的展現方面,電影選擇了生育這一主題,這是因為生育是女性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對于生育的態度往往代表了她的價值觀念。影片中卓瑪第一次想選擇自己的生育權而不是由自己的丈夫決定,這就帶來了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盡管卓瑪在影片中被設定為藏族女性,但是傳統女性價值觀與當代價值觀的沖突可以擴展到所有民族的女性。例如近幾年比較火的二胎話題,許多地方頻頻爆出女性選擇不生二胎而發生家庭關系問題的事件。實際上她們和卓嘎一樣,面臨的都是生育權選擇的問題,從深層次來說,就是傳統女性價值觀和現代女性價值觀的沖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按下了加速鍵,而社會的演進從來不是同步的,尤其在我國這樣的大環境下。無法摒棄的傳統習俗、封建文化與真實當下的割裂只會導致那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人群產生群體性壓抑,這是無可避免的時代之殤。萬瑪才旦在他的諸多影片中盡力呈現藏地中的這一現象,《氣球》中亦然。
電影中卓嘎和妹妹代表的是現代藏族女性中的兩類人,導演也是通過電影表明在世俗和現實的交融中這類女性的生活壓抑,從電影主色調是偏冷藍色中就能看出。
卓嘎的生活環境依然處在世俗之中,但是現實或多或少接受到的現代女性思想讓她們開始想要做出選擇。正應了那句話:人們因為選擇而痛苦。因為每個選擇都要付出代價,但是卻無法預知選擇的結果。卓嘎就在面對這種境地,她陷入選擇的困境難以自拔,既無法擺脫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又無法無視繼續生育所要承擔的現實壓力。選擇生下孩子就要面對生活的壓力,選擇不生則要經受背叛信仰而帶來的煎熬。可以說,這是一道難以做出抉擇的選擇題,卓嘎被夾在“傳統/現代”兩種女性思想的中間地帶。
影片中鏡頭較少的女醫生周措實際上就是藏區現代女性的代表,她一直以理性的現代思維勸說卓嘎墮胎,相信如果這種事發生在她自己身上她也毫不猶豫地選擇墮胎。但是我們要深層次地思考:為什么女醫生可以直截了當地做出這種選擇?這是因為女醫生受過高等教育,她已經擺脫了傳統世俗的壓力,其次是周措擁有一份體面的醫生工作,經濟獨立,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生活。但是這對于卓嘎來講行不通,卓嘎所有的生活物資都來自于丈夫的勞動,她如果選擇不生育很有可能代表著會失去一切,所以卓嘎壓抑著,她與同在藏區與她相似的女人們共同被壓抑,亦在自我壓抑。
影片以女性視角進行延展,但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也是故事的重要推動力,其中卓嘎的丈夫達杰就是重要的男性人物。如果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個角色讓人難以喜歡起來。達杰代表了傳統藏區男性的形象,男性是家庭勞動力的保證,在家庭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甚至影片中因為生育第四個孩子的問題,達杰對卓嘎使用了暴力。但是在達杰這種貌似橫行霸道的形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類男性存在的生活壓抑問題。
達杰盡管與卓嘎發生了肢體沖突,但是事后達杰真誠地向卓嘎道歉,由此可以看出達杰是真心愛自己的妻子的。他也知道第四個孩子誕生會帶來超生罰款和巨大的生活壓力,但是根深蒂固的轉世思想讓他難以接受墮胎。達杰當然愛自己的妻子,但是達杰也對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達杰也在遭受因為選擇而帶來的生活壓抑。從電影中的一個細節可以看出:達杰在拒絕卓嘎打掉孩子并扇她耳光的第二天,一直試圖向妻子道歉。他站在門口,看著掛在柵欄上的白色塑料袋,眼神里流露出一絲迷茫,哪怕短暫的同情和困惑只持續了三秒鐘。
再看向除達杰之外的片中的藏族男性,他們粗獷強勢,卻在面對避孕套時諱莫如深,難以開口。這不禁讓人產生一種錯愕,是何等原因造就了如此割裂的一群人?這大抵也是一種壓抑——被傳統束縛的性壓抑。
從影片到現實,傳統與現代的糾葛似乎已經溢出了熒幕,每個人都身處其中,它無關性別,也無關身份,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時代的困境吧!電影《氣球》完美地展現出某類人群在傳統與現代、信仰與世俗的交織碰撞中的生存境遇。對于觀眾來講,看這部電影的氛圍是壓抑的,但是這種真實的表達讓觀眾產生了共鳴,哪怕觀眾并不是藏族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紅氣球,每個人也希望像紅氣球一樣自由,但是現實的壓力讓這種愿望變成了奢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傳統,但是任何信仰和傳統都無法完全壓制情感和欲望。因此,人生或長或短,起起伏伏,不妨坦蕩些,不妨勇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