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發于中老年患者,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受環境和遺傳的影響,發病機制尚不明確。RA是一種慢性疾病,較難根治,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以及活動障礙[1],如果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者的關節畸形,嚴重者會導致殘疾,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主要通過運用激素類藥物和止痛藥物緩解患者癥狀,但是治療效果不理想,長期應用會損傷機體。中醫藥治療RA,具有活血通絡、調節免疫的功效,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臨床[2]。筆者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就診于本院的76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33~76(49.7±2.4)歲;病程1~7(5.2±0.9)年。治療組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33~76(48.6±2.1)歲;病程1~7(5.3±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病例納入標準①經癥狀檢查確診為RA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③患者為寒濕痹阻型(中醫診斷)RA;④身體其他指標處于正常范圍內的患者。
1.3 病例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血液和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治療前1個月應用過抗癌或者抑制免疫的藥物;④有語言和認知障礙,或精神病史的患者;⑤晚期關節出現嚴重變形的患者;⑥身體重要的器官存在嚴重疾患的患者;⑦患者有皮肌炎、干燥綜合征、肌炎或系統性的紅斑狼瘡等影響藥效的疾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氟米特片(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80420),每次20 mg,每天1次,口服;甲氨蝶呤(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13089),每次10~15 mg,每周1次,口服,共治療3個月。
治療組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具體藥物組成:黃芪15 g,雞血藤30 g,當歸10 g,桂枝10 g,芍藥12 g,羌活12 g,莪術10 g,甘草3 g,生姜3片,大棗6枚。下肢疼痛者加木瓜12 g,川牛膝15 g,獨活12 g;上肢疼痛者加桑枝30 g,威靈仙12 g;畏寒者加附子10 g,淫羊藿12 g。以上藥物由本院中藥房提供,水煎200 mL,每天1劑,分早晚服用,共治療30 d。
1.5 觀察指標
1.5.1 實驗室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1.5.2 疾病進展情況 緩解期:DAS28評分為0~2.6分;輕度活動期:DAS28評分為2.7~3.1分;中度活動期:DAS28評分為3.2~5.1分;重度活動期:DAS28評分>5.2分。
1.5.3 臨床癥狀積分 對患者治療前后關節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價,關節疼痛、晨僵、功能障礙、壓痛、腫脹等5個方面根據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1分、2分和3分,分數越高,癥狀嚴重程度越嚴重。
1.6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以及活動障礙癥狀明顯改善。有效: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以及活動障礙癥狀有所改善。無效:上述功能和癥狀未得到改善。

1.7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ˉ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CRP、ESR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RP、ESR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CRP、ESR水平比較

表1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CRP、ESR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ESR(v/mm·h-1) CRP(ρ/mg·L-1)對照組 38 治療前59.3±9.7 54.1±9.5 38 治療后 41.6±11.4* 45.9±11.1*治療組 38 治療前 59.6±10.1 54.3±10.2 38 治療后 33.7±10.6*# 37.3±10.9*#
2.2 兩組R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81.6%,治療組有效率為92.1%,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R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疾病進展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緩解期及輕度活動期例數多于本組治療前,治療組緩解期例數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疾病進展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RA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治療組關節疼痛、晨僵、壓痛、腫脹和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RA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RA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關節疼痛 晨僵 壓痛 腫脹 功能障礙對照組38 4.6±1.3 1.3±0.9 7.4±2.6 9.1±2.9 1.5±0.7治療組38 3.1±1.1* 1.1±0.6* 6.7±2.3* 6.6±2.1* 1.0±0.3*
RA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環境、遺傳等因素有關,寒冷、外傷是引發本病的主要原因。RA的病理特征是機體內的關節組織發生慢性炎性病變,屬于一種慢性自身免疫系統疾病[3]。甲氨蝶呤起初主要用于腫瘤的治療,現代臨床中逐步將其應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與此同時給予患者抗風濕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長期應用會損傷患者的胃腸道和肝腎功能,且對已經出現功能障礙的關節沒有逆轉作用。相關研究指出,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晨僵、疼痛、腫脹和關節變形等癥狀,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4]。
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主要由于機體內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經絡關節出現氣血痹阻而導致[5]。寒濕痹阻型RA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關節疼痛、腫脹,環境溫熱時癥狀會明顯減輕,寒冷時癥狀會明顯加重,且患者通常伴有肢體沉重,口淡無味等癥狀[6]。研究發現,RA患者不僅關節變形、無法屈伸,還伴有關節囊腫,部分患者會出現精神萎靡、體質量下降等癥狀[7]。因此,臨床多采用祛瘀活血、疏通經絡、除濕祛風、固本培元的治療原則[8]。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RA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氣血不足,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溫陽通絡、補氣的功效,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9]。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中,桂枝溫通經脈、解肌發汗、調和陰陽;黃芪健脾益氣、祛風散寒、疏通痙攣、補養氣血;當歸養血補血;白芍消腫涼血、止痛祛瘀、疏通氣血;雞血藤舒筋活血;羌活祛風濕、散表寒,可促進關節恢復;甘草和大棗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同時大棗也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0]。諸藥合用,共奏調和陰陽、祛除風濕、疏通經絡、化瘀活血、溫陽通絡之功效,可以減輕患者癥狀和疼痛感,且不良反應小[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ESR和CRP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改善患者CRP和ESP水平。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黃芪可有效提高血漿組織中的環磷酸腺苷水平,擴張血管,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2]。當歸中內含阿魏酸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13]。通過正交設計法分析黃芪桂枝五物湯,發現在炎癥發生1 h內,桂枝對炎性反應的抑制效果最佳,而當歸有輔助作用,桂皮醇會增加體內的白細胞計數[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緩解期例數高于對照組,治療組關節疼痛、晨僵、壓痛、腫脹和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可改善患者的關節疼痛、晨僵等癥狀,縮短疾病進展。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機理:①鎮痛、抗菌消炎;②活血化瘀,改善機體微循環和血液流變學指標;③加速血液循環和蛋白因子分化;④減少自由基損傷,同時減少發生并發癥的概率;⑤強化細胞活力,同時抑制分泌炎性因子;⑥減緩滑膜的脫落速度,加速脫落細胞的凋亡;⑦延緩淋巴細胞的抗體分泌,同時抑制纖維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的過度增殖;⑧促進纖維蛋白酶溶解,阻止纖維蛋白酶凝固[15]。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CRP、ESR水平,延緩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