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熠
大型電視媒介儀式專指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特殊的電視事件,與那種平常電視節目樣式相比有著鮮明的區別的媒介事件”,且“播出是在崇敬和禮儀的氛圍中完成的”。總臺中秋晚會作為我國大型儀式型電視節目之一,早已鐫刻進國人的過節儀式中。根據酷云數據統計,2020年總臺中秋晚會僅在央視一套的收視率就達到了7.4050%,位居榜首。
中秋晚會的儀式意義即借助音樂、歌舞等表演手段編排出一場聲勢浩大的綜藝晚會來弘揚傳統節日,給國人帶來節日的心靈慰藉和精神滿足。節日主題的形式、內容、場景等都是儀式圓滿成功并產生深刻影響的必要條件,將國人帶入到儀式的情境之中,烘托出中秋佳節“天涯共此時”的家國情懷。
2020年中秋晚會的結構方面,除了延續歷年由歌舞《明月升》引入和《海上明月》來收場的傳統外,也延續了篇章化的形式結構來深化主題。2018年中秋晚會將節目劃分為三個篇章,通過純詩朗誦進行過渡,而2020年中秋晚會的篇章結構則是歷年創新之處的結合體。通過古琴和漢唐舞演繹貫穿三個篇章,由《水調歌頭》引入第一篇章的“月圓花好”,由《秋思》引入第二篇章的“鄉關何處”,由《春江花月夜》引入第三篇章的“家國萬里”。演員陳建斌深情的詩歌朗誦與自得琴社成員身著漢唐裝束的古琴演奏和舞蹈相結合,達到藝術融合的效果,烘托篇章主題的同時,奠定基調,為觀眾呈現了更加多元、鮮活的中國傳統文化。
2020年中秋晚會更加注重現場觀眾與節目和鏡頭之間的互動性。由于疫情原因,晚會取消了大片覆蓋式的觀眾席,僅小范圍邀請了河南當地的五好家庭、勞動模范和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代表來到現場觀演。360°環繞設計的舞臺,改變了以往臺上臺下、區域分明、你演我看的觀演關系。在《無價之姐》《我的祖國》等節目中,主持人不再是莊嚴地站立在臺下,而是在舞臺側方與現場觀眾一起扭動身體、揮動國旗,構成節目內容的一部分。在受眾過往的潛意識中,主流媒體有一定的偶像包袱,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這種設計實現了由“觀看節目”到“參與節目”的轉型,現場觀眾與演員嘉賓共舞、與鏡頭互動。
總撰稿楊起舫說:“通過小家來反映國家這個大家,大家小家本同一理,小家幸福快樂,國家就繁榮了。”所謂的家國情懷更是要通過一個個小家來映襯,鄧紫棋的歌曲《螢火》征集了網友們與媽媽的合照,并在LED大屏上呈現,觀眾可以帶著媽媽一起上央視。“上電視”體現了特納所說的“通過儀式進入另一更高層次的空間”的作用,這是因為從來都只有少數群體才能得到“恩寵”而經常出現在屏幕上。所以素人鏡頭更容易使受眾產生共情心理,讓受眾成為這場盛大儀式的目擊者。
2020年中秋晚會采用4K/8K超高清視頻標準錄制,舞臺設計更是有突破性的創新,是傳統佳節與中原文化的相遇,也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5200平方米的360°全景水面舞臺、LED大屏如卷軸一般半鋪在舞臺后方,虛實結合,營造出寫意效果。建筑、舞臺、水光仿佛渾然天成,視覺上呈現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立體感與唯美感,仿佛演員嘉賓都置身于亭臺樓榭的風景之中。
2020年中秋晚會采用錄播的形式,使后期創作擁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使中秋晚會能夠通過更加現代化的科技效果呈現出中國千年的文化傳統,給觀眾帶來古今交融的藝術體驗。在篇章過渡節目中,自得琴社演奏的畫面由動態白色卷軸畫的“畫中人”效果漸變到實際舞臺場景之中,給觀眾一種古人從畫中走出的既視感。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隔空對唱”表現為在不同場景或時段中的人通過互聯網技術同步唱歌,5G技術的高速率、高容量、低時延等特點使相距一千公里的郎朗和吉娜同步云對彈+對唱合作《不滅的煙火》。
儀式都是在特定的地點完成的,所以場地的選擇體現了儀式參與者的目的。傳統的儀式是隔離的,只能在局部傳播,如部落的宗教儀式、民族的篝火晚會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地域性儀式得以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儀式文明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城市符號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和作用,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明也充滿著人文情懷。所以,中秋晚會在喚醒國人文化記憶、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更是促進了地方的文化傳播。
從歷年中秋晚會的片尾字幕中,我們能看到整場晚會除央視的承辦外,離不開地方政府機構的支持。因為在傳播過程中,勢必要樹立其獨特性并呈現出城市符號中所涵蓋的東西,而這些都代表了這一地域極具象征意義的形象。2018年在孔子故里濟寧市,將《論語》誦讀搬上了舞臺;2019年,在“運河文化”的重要城市淮安市,通過節目《敢問路在何方》和《你是這樣的人》來紀念吳承恩先生和周恩來總理。
中秋節在古代也代表著糧食豐收的時節,河南是中國的農業大省,所以場地選擇在河南更能體現出豐收之意。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現代化城市洛陽,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文化底蘊,處處顯露著千百年前中國強大的實力和盛世的繁榮。2020年中秋晚會舞臺搭建在洛陽“隋唐第一門”的應天門前,古老的城墻搭配現代的燈光秀和煙火秀,古今交融,烘托出傳統佳節的浪漫氣氛,彰顯了洛陽城市的古都氣勢。
文化符號是一座城市身份的修辭。“洛陽牡丹甲天下”,節目中將牡丹花開的造型與高懸的月亮道具交相呼應,呈現出“花好月圓”之意。洛陽橋建立在洛河之上,是貫通洛陽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晚會中將洛陽橋巧妙轉變為古橋作為舞臺道具來應景。盛唐時期關于洛陽的古詩佳句在此刻成為最好的主持詞;尚雯婕的歌曲《木蘭詩》融入豫劇《花木蘭》,古今交融歌頌花木蘭的剛柔忠孝;傳承千年的少林武術再一次在節日晚會的舞臺上呈現。
中秋晚會節目內容對受眾的文化與閱歷沒有硬性要求,觀眾以娛樂的方式來欣賞多元的節目,進一步感受到河南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時思想和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發生改變。馬丁·巴貝羅曾認為,“借由大眾傳媒所傳遞的真實媒介體驗,現代電子傳媒跨越地理界線,在有形的地域塑造了無形的‘想象認同空間’,這不僅僅是重新喚起共同記憶,更確切地說是‘體驗沖突和休戚相關性’。”由此,傳統文化能更好地被大眾認同并傳承下去。
2020年中秋晚會由央視4套聯合河南的地方媒體,通過微博、抖音、公眾號等各種網絡平臺對晚會進行宣傳。主流媒體聯合社交媒介,拉長儀式的影響時間。
電視節目可以滿足人們心理層面的需求,中秋晚會作為年度性節目,更能帶給受眾一種時間的流逝感。人都是有懷舊心理的,“懷舊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和審美行為,是通過不同媒介的重構從而激發起對過往美好生活回憶的一種情緒。”央視4套在2020年8月底便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往年中秋晚會的精彩片段,掀起一波中秋晚會的“回憶殺”。媒體牢牢抓住了受眾對過去事物的懷念心理,使受眾對秋晚保持一定的期待。
2020年9月起,各大短視頻平臺開始更新中秋晚會的彩排花絮,央視頻App更是通過VR全景4K慢直播的方式展現秋晚錄制的臺前幕后。這場慢直播,用六臺60°畫幅的攝像機來拍攝并拼接,通過265編碼技術壓縮直播流來保證畫質的清晰,借助5G傳輸技術,傳輸至互聯網。科技與新興事物的創新融合使得受眾通過一部移動終端便能“穿越”到現場。近52小時的慢直播中,主持人、工作人員、演員嘉賓都如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的聊天一般完成采訪,日常生活中的瑣碎話語、幽默玩笑被主流媒體呈現出來,極大地拉近了主流媒體與受眾的距離。
2020年6月17日微信上線了“拍一拍”功能,大眾生活中持續著“拍一拍”熱。中秋晚會節目便借助此流量熱度,在播出之前開啟了“全民接力拍月亮,召喚央視秋晚”的活動。話題“秋晚拍了拍你”連續15天更新明星嘉賓“拍一拍”的中秋祝福視頻,帶動流量節奏,同時為網友曬月亮照片、抒發中秋情提供了平臺。
2020年總臺秋晚在央視1套、3套、4套并機播出,同時聯合騰訊視頻、愛奇藝、B站等各大視頻網站同步播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更習慣于“快餐式”消費,更注重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對于按照時間線性傳播的晚會節目容易產生浮躁心理、缺乏一定的耐心。在播出的同時,節目會在短視頻平臺以片段式更新,擴大傳播路徑,同時為錯過播出時間的受眾提供更便捷的回看方式,提升短視頻平臺的話題熱度。
節目播出后的2020年10月2日,“央視中秋晚會”話題持續更新演員嘉賓的獨家采訪,從沙溢、胡可的“撒狗糧現場”到谷建芬老師介紹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的創作背景,再到主持人魯健分享連續主持十七年秋晚的感想,每一個視頻都傳遞著美好與和諧。那些重大的儀式事件得以不斷地重復播出,更加深入地印刻在觀眾的腦海,從而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即使節日已過,也能使受眾感到意猶未盡,成為人們茶余飯后聊天的話題。
儀式雖然只有數小時,但帶給人們的是一個長久的效應。媒介儀式對受眾的影響是一個“詢喚”的過程,將個體中心化,接受儀式的塑造,同時也是受眾主動選擇的結果。媒介儀式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時以受眾的參與感為前提,以此來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發展的需要。傳統晚會電視節目如醇香的老酒,余韻無窮,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新瓶裝老酒,以適應廣大受眾更加年輕的審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