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CC文化遺產第一案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破壞文化遺產罪行中的受害人
——以ICC文化遺產第一案為視角*

2021-01-31 09:48:33
時代法學 2021年3期

劉 珊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上海 200042)

一、受害人的定義:法律文件與司法實踐

受害人是國際刑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國際刑法對于受害人的界定體現在各種法律文件和司法實踐中。

(一)國際法律文件:受害人的定義各異

若干國際刑事司法機構的法律文件中均對受害人進行過界定。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ICTY)《程序和證據規則》第2條將“受害人”定義為“被控對其犯下在法庭管轄權內的犯罪的人”。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ICTR)也采納了同樣的規則。ICC《程序和證據規則》第85條對受害人的定義是:“為了《規約》和《程序和證據規則》的目的:a.被害人是指任何本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的受害自然人;b.被害人可以包括其專用于宗教、教育、藝術、科學或慈善事業的目的財產,其歷史紀念物、醫院和其他用于人道主義目的的地方和物體受到直接損害的組織或機構。”

其他國際法律文件也有對受害人界定的指導性意見。1985年聯合國大會《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規定了國內刑法中受害人的定義(1)UN,GA Resolution 40/34,29 November 1985.。2006年聯合國大會《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受害人獲得補救和賠償的權利基本原則和導則》(以下簡稱《原則和導則》)在參考此定義的基礎上,將國際法的受害人定義為:“為本文件的目的,受害人是指由于構成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或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的作為或不作為而遭受損害,包括身心傷害、精神痛苦、經濟損失或基本權利受到嚴重損害的個人或集體。在當時,根據國內法,受害人還包括直接受害人的直系親屬或受扶養人以及介入干預以幫助處于困境的受害人或阻止加害他人行為而遭受損害的人。”(2)UN,GA Resolution 60/147,21 March 2006.

上述幾個關于受害人的定義差別不小。ICTY的定義中的受害人是法庭管轄罪行的直接承受者(3)Rules of Procedure and Evid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Rule 2.;ICC的定義中,區分了自然人受害者和法人受害者,對于后者,受損害的對象范圍有限;在《原則和導則》中,受害人的范圍除了個人和集體之外,還包括一些與直接受害者有關聯的人。這幾個文件在時間上存在先后順序,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受害人定義的歷史發展。

(二)馬赫迪案:首次明確破壞文化遺產的受害人

從1945年歐洲國際軍事法庭(IMT)的紐倫堡審判到ICTY審判,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都可以構成戰爭罪或危害人類罪等國際罪行。該種罪行的犯罪對象較為獨特,文化遺產本身屬于“物”,但又并非單純的財產,而是具有重要的人權價值。對其破壞不僅傷害了人的財產權益,還傷害了人類的精神和心靈,因此該類犯罪行為指向的受害人身份也與其他刑事犯罪有所區別。但在過往的刑事司法實踐中,法庭并沒有重視受害人這個問題,在斯圖迦(Stugar)一案中,ICTY審判庭分析罪行的嚴重性時提及:由于文化財產“對整個人類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性”,因此受害人不是單獨的個人,而是“人類”(4)The Prosecutor v. Strugar,Judgment,IT-01-42-T,31 January 2005,para. 232.。但法庭的重點并不在于解釋受害人,所以未對其展開分析。

直到2016年9月27日,ICC第八審判分庭對馬赫迪案做出判決,被告因破壞馬里廷巴克圖的十座文化遺址,違反《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以下簡稱《羅馬規約》)第8(2)(e)(iv)條,構成非國際性武裝沖突下的戰爭罪,被判處九年有期徒刑(5)《羅馬規約》第8(2)(b)(ix)項和第8(2)(e)(iv)項具體規定了破壞文化遺產可以構成戰爭罪。。ICC在賠償令中確定了文化遺產罪行的受害人。

1.馬赫迪案基本案情

廷巴克圖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這個城市在1988年12月2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擁有三座大型清真寺、十六個公墓和陵墓(6)World Heritage Committee,SC-89/CONF.004/12.。在被列為世界遺產之后,廷巴克圖經歷了被納入瀕危遺產名錄及撤銷的過程。2012年6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再次將廷巴克圖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7)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at Its 36th Session (Saint-Petersburg,2012),Decision 36 COM 7B.106,WHC-12/36.COM/19.。這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陵墓和遺址都與伊斯蘭教有密切聯系,充滿宗教色彩,是當地人重要的信仰和朝拜之所,因此,它們兼具歷史價值和宗教價值。

2012年1月,馬里境內發生了武裝沖突,各種武裝勢力盤踞在北部地區。2012年4月,在馬里武裝部隊撤退之后,名為“信仰衛士”(Ansar Dine)的武裝組織和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Al-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AQIM)控制了廷巴克圖,并在當地施行其自身的宗教和政令。他們成立了一個當地政府,其中包括伊斯蘭法庭、伊斯蘭警察部隊、媒體委員會和道德大隊“真主黨”(Hesbah)(8)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27 Sept. 2016,para.31.。

馬赫迪出生于馬里廷巴克圖一個精通伊斯蘭宗教的家庭中。2012年,他加入了Ansar Dine(9)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27 Sept. 2016,para.9.,并與這些武裝組織的領導人來往密切。2012年4月至9月,馬赫迪應邀領導“真主黨”,根據Ansar Dine與AQIM等領導人的要求,對廷巴克圖諸多具有歷史價值的陵墓進行監視,而后根據指令發動襲擊。約在2012年6月30日至7月11日期間,馬赫迪參與攻擊并摧毀了廷巴克圖的十座聞名遐邇并且意義非凡的遺址,其行為包括在場從事監督或指揮工作、提供犯案工具、親自參與破壞行為、現場接受記者采訪等(10)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27 Sept. 2016,para.38. 在破壞西迪亞希亞清真寺的大門時,馬赫迪對記者解釋原因:“你們所看到的是一種對迷信、異端以及一切導致盲目偶像崇拜伎倆的破除。我們聽說西迪亞希亞古代清真寺有一扇門,如果打開這扇門,復活日即將來臨。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那是一扇清真寺院子里受過詛咒的門。這扇門受到詛咒并且被磚封。一個神話隨著時間流逝流傳下來:如果門被打開了,復活節將會來臨。我們擔心這些神話會侵襲人的道德,那些因為其無知而疏遠宗教的無知之人會堅信這是真的。所以我們決定打開它。”。這些被摧毀的遺址全部是宗教和歷史古跡,不是軍事目標。除了Sheikh Mohamed Mahmoud Al Arawani陵墓,所有建筑物都是被UNESCO認定的世界遺產(11)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27 Sept. 2016,para.39.。

分庭認為,馬赫迪的行為構成了“嚴重違反國際法既定范圍內適用于非國際性武裝沖突的法規和慣例的其他行為,即下列任何一種行為:……故意指令攻擊專用于宗教、教育、藝術、科學或慈善事業的建筑物、歷史紀念物、醫院和傷病人員收容所,除非這些地方是軍事目標”(12)《羅馬規約》第8(2)(e)(iv)條。,屬于《羅馬規約》管轄的戰爭罪。

2.ICC在馬赫迪案中確定的受害人范圍

2017年8月17日,ICC第八審判分庭發布了賠償令,分庭根據判決書確定了三類受害者:第一,廷巴克圖的居民,他們是罪行的直接受害者;第二,馬里的人民;第三,國際社會全體成員。分庭認為“馬赫迪先生所犯的罪行性質特殊,破壞文化遺產相當于抹滅了全人類遺產的一部分”(13)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53.,由此推斷出國際社會作為受害者的地位。

二、國際刑事法院:如何界定破壞文化遺產的受害人

雖然此前ICC在其他案件中已經做出過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決定(14)See Judgment on the Appeals Against the ‘Decision Establishing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to Be Applied to Reparations of 7 August 2012,Lubanga,ICC-01/04-01/06 A A 2 A 3,Appeals Chamber,3 March 2015。Also see Order for Reparations pursuant to Art. 75 of the Statute,Katanga,ICC-01/04-01/07,Trial Chamber II,24 March 2017.,但受害人都是在犯罪行為(例如征募兒童兵、屠殺、搶劫)中直接受到傷害的人。本案中的犯罪對象是位于馬里廷巴克圖的文化遺產,所以受害者群體較為特殊,他們本身并沒有受到人身傷害,而是因為與文化遺產有直接或間接關聯受到金錢或精神的損害。所以在確定受害人的范圍時,法院采取了和其他案件不同的判定標準。尤為特殊的是,ICC首次提出了國際社會全體作為文化遺產罪行受害人的理論。

(一)受害人的范圍及賠償方式

分庭將廷巴克圖居民、馬里人民和國際社會全體共同列為受害人,但這三類受害人在遭受的損害方面有所不同,應當獲得的賠償也有差別。在此,分庭借鑒了盧班加案的先例,認為在本案中既有直接受害者,又有間接受害者。損失的形式包括受保護建筑本身所遭受的損害、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15)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04.。

經過考量后,分庭用以下幾個方式確定馬赫迪所承擔的責任:第一類是金錢賠償,數額為270萬歐元(16)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34.。鑒于馬赫迪本人的經濟能力有限,加之UNESCO已經出錢修復了部分遺址,這個數額僅是一種象征性金錢賠償。此外,分庭還決定馬赫迪分別向馬里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全體(由UNESCO作為代表接收)各支付一歐元的象征性賠償(17)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s.106-107.。第二類是精神賠償。由于UNESCO已經修復了陵墓和西迪亞希亞清真寺,分庭指出,確保不再次襲擊是最適當的賠償形式(18)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67.。另外,精神賠償還包括致歉。分庭命令書記官處“摘錄馬赫迪先生的道歉視頻,將其張貼在法院網站上,并將相應的筆錄翻譯成廷巴克圖的主要語言”(19)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71.。分庭還建議采取其他的“象征性措施,例如追悼,紀念或寬恕儀式”(20)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90.。

(二)受害人的界定方式

分庭確定的三類受害人在現實意義上屬于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國際社會全體成員包含馬里人民,馬里人民又包含廷巴克圖居民。但從法律上講,三類人群屬于不同的法律范疇,也代表了不同的利益。法庭并沒有對每一類受害人的認定理由逐一展開分析,而是將觀點散落在整個判決書中,需要對整個判決書及賠償令進行整體解讀。

1.文化遺產的人權價值為受害人認定提供理論基礎

國際罪行所針對的是對人類基本權利嚴重破壞的行為,破壞文化遺產行為之所以能構成國際罪行,根本原因在于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文化遺產的價值維度分兩個層面:其一是其對人類的價值。“價值”這一概念代表了一種關系,即當物本身滿足主體的需求時,可以理解為物對于主體具有價值。從這個角度講,文化遺產之所以具有價值,體現了它對于人的物質與精神方面需求的滿足,價值決定著文化遺產是否具有保護的必要、采取何種保護方式以及世代傳承的意義(21)叢桂琴.價值建構與闡釋——基于傳播理念的文化遺產保護[D].北京:清華大學,2013.22.。這種價值可以理解為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成為文化遺產的前提必須是一部分人或者全人類都認可其價值,認可其對于人類的意義和用處。其二,有學者認為文化遺產的價值無關乎對人類的重要性,而是在于其本身的重要性(22)Craig Forrest,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Abingdon,Routledge,2010,pp.3-4.。換言之,文化遺產不因對人類有用或依附于人類而產生價值,反之,其自身即具有價值。這種價值可以理解為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由于文化遺產經過了漫長歲月,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或者其具有相當的美學或文化價值,這些價值并不與某一些特定的人產生聯系,而是在時間的積淀中自身產生獨有的價值。

按照分庭的觀點,文化遺產同時具有客觀和主觀價值。首先,文化遺產本身具有重要性。很多與保護文化遺產相關的法律文件反對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也包括一些破壞之后的處罰條款(23)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4.。文化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等多種形式,不管它們位于何處,來源如何,都被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性(24)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5.。其次,分庭認為文化遺產對人類也非常重要。文化遺產是人類創造力和天才的見證,因為其卓越品質,這些物體才得以被冠以“文化遺產”的標簽(25)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6.。文化遺產所代表的不僅是財產,它們也是作為一個群體、民族、國家的集體共同的記憶和身份認同,這種意義使得文化遺產超越了物質的層面,構成人類精神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同時,文化遺產是一個群體能夠在國際社會中具有獨特性并且彰顯自我的重要標志。對文化遺產的破壞不僅摧毀了其物理結構,更是削弱了一個地方的群體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系和認同(26)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9.。

此外,本案中的文化遺產絕大多數屬于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世界遺產。廷巴克圖擁有大量的清真寺和伊斯蘭教文明遺跡,對于伊斯蘭教在非洲的早期傳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三大清真寺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和情感價值,它們無可取代。摧毀它們等于破壞了人類一部分共同的記憶和集體意識,使人類無法將其價值和知識傳播給后代。這是無法估量和無法挽回的損失(27)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s.21-22.。從這一點講,全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情感無疑都被此次破壞行為傷害了。

因此,無論是自身的價值還是人類的價值,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是法院判定國際社會全體作為受害人的理論依據。

2.相關國際法律文件為受害人認定提供法律基礎

根據《程序和證據》規則第85條對受害人的定義,分庭認定的三類受害人均沒有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這三類受害人都是a項規定的自然人。值得注意的是,b項實際是專門規定文化遺產受害人的條款,但其范圍限定于擁有這些文化遺產的組織和機構,并且只能是直接受到損害的組織機構。在本案中,被破壞的文化遺產屬于馬里人民共有的國家文化遺產,并沒有哪個機構能成為其直接受害者,因此這一項在受害人的判定中并沒有被采用。分庭將UNESCO認定為受害人代表,但UNESCO并不符合受害人的標準,原因在于:第一,其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受害者,而是從受害者中選出的代表人;第二,其并不是馬赫迪摧毀的文化遺產的擁有人或直接受害者。

3.破壞的嚴重性為受害人認定提供證據支持

分庭對于破壞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范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UNESCO組織法的序言中提到:“文化之廣泛傳播以及為爭取正義、自由與和平對人類進行之教育為維護人類尊嚴不可缺少之舉措,亦為一切國家關切互助之精神,必須履行之神圣義務。”法院認為攻擊行為無疑是對這種價值的公開蔑視和踐踏(28)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27 Sept. 2016,para. 46.,因此這種攻擊行為的性質特別嚴重,它不僅影響了直接受害人廷巴克圖的忠實信徒和居民,也影響了整個馬里乃至國際社會的全體人民(29)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27 Sept. 2016,para.80.。這一點為分庭在認定受害人時提供了支持。

4.象征性賠償和保證不再犯為受害人認定提供可操作性

被告人承擔責任的方式為受害人的確定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如果沒有合適的承擔責任方式,即使確定了受害人,也無法為其選擇合適的補償或賠償手段。《羅馬規約》第75條明確規定了對被害人的賠償(30)《羅馬規約》第75條規定:“(一)本法院應當制定賠償被害人或賠償被害人方面的原則。賠償包括歸還、補償和恢復原狀。在這個基礎上,本法院可以應請求,或在特殊情況下自行決定,在裁判中確定被害人或被害人方面所受的損害、損失和傷害的范圍和程度,并說明其所依據的原則。(二)本法院可以直接向被定罪人發布命令,具體列明應向被害人或向被害人方面作出的適當賠償,包括歸還、補償和恢復原狀。本法院可以酌情命令向第79條所規定的信托基金交付判定的賠償金。”,賠償包括經濟上的補償、對損壞的財產的修補或恢復原狀等。法庭特別強調,賠償可以是象征性的,這種賠償尤其適合對公眾的傷害的修復(31)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49.。

象征性賠償對于受害人而言主要是精神上的慰藉和補償。一般而言,象征性賠償通常是在受害人遭受的精神痛苦要遠高于物質損失時,為了表達被告人的悔罪態度和對受害人的心靈安撫而采取的措施。這一點在加丹加案中已有體現。法庭認為,象征性賠償可以在某種私人及象征性意義上承認所造成的的傷害和帶來的痛苦并表示歉意(32)Order for Reparations pursuant to Art. 75 of the Statute,Katanga (ICC-01/04-01/07),Trial Chamber II,24 March 2017,para.298.。由于本案的后兩類受害者數量過于龐大且并不特定,因此,象征性賠償既可以表達對這類受害人的賠償,又可以保證賠償不至于難以實現。本案中,無論是金錢賠償還是精神賠償,都具有象征意義。

法庭還要求馬赫迪承諾不再對已經修復的文化遺產再次發動攻擊。這也是一種承擔責任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不僅對廷巴克圖居民,對馬里居民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全體人民而言,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保證,至少對全人類具有非凡意義的文化遺產可以以另一種方式重現人世并且被保存下去。這也可理解為對國際社會全體作為受害人的一種賠償方式。

三、文化遺產保護的進步:國際社會全體作為受害人

本案對于受害人的認定有助于文化遺產國際保護理念的進步和鞏固。傳統意義上刑事犯罪的受害人都是那些遭受損失可以“量化”或者可以明確評估的人群,即使是大規模的犯罪行為,受害人的范圍也是有限的。而本案將國際社會的整體都作為受害人,充分體現出ICC對于文化遺產重要價值的認知和尊重。所以,對于廷巴克圖和馬里人民作為受害人的認定,并不是ICC在判決上創新,而將國際社會全體作為受害人的認定,才是本案中最有價值的判斷。

(一)被告對全人類的義務:強化了文化遺產的對世性

“國際社會全體”是一個松散的群體概念,并沒有諸如主權國家、民族、種族等明確的限定范圍。當國際社會全體作為一個法律主體出現時,主要有兩種情形:其一,該群體與公共區域或公共財產,例如公海、國際海底區域、外層空間等概念相聯系,與之相對應的并非其他人群,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空間。其二,對世義務。在“巴塞羅那電車案”中,國際法院首次提及了對世性的概念:“一個國家對整個國際社會的義務……是所有國家都關注的事。由于所涉權利的重要性,所有國家在保護這些權利方面都具有法律上的利益,這就是對世義務。”“在現代國際法中,這些義務來自于包括禁止侵略及種族滅絕和涉及人類基本權利的原則和規則……某些權利的保護己被納入一般國際法體系。”(33)Barcelona Traction,Light and Power Company,Limited,Second Phase,Judgment,I.C.J. Reports 1970,p.32,paras.32-33.

作為受害人概念的國際社會全體,其含義更偏向于“對世性”。在很多法律文件中,文化遺產被定義為“全人類共同遺產”,例如1954年《關于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以下簡稱1954年公約)、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1972年公約)、2001年UNESCO《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以下簡稱2001年宣言)等。“全人類共同遺產”一詞隱含的意思是,每個民族都對全世界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一用語可以強調子孫后代的利益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34)UNESCO第一六二屆會議,《保護文化遺產:構成“反人類共同遺產罪”的行為》,162EX/14。。雖然保護的主要責任在于文化遺產所在的國家或集體,但他們并不是唯一的義務主體,全世界各國和全體人民都應當為此做出努力。同時,當這些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時,無論它們身處何地、代表何人,全世界人民的利益都因此而遭受損害。

(二)文化遺產的人權維度:深化了國際刑法的保護對象

ICC通過對破壞文化遺產行為的判決和將國際社會全體認定為受害人的觀點,充分肯定了文化遺產的人權價值,進而豐富了國際刑法的保護對象。

首先,ICC將單獨破壞文化遺產行為定性為構成國際犯罪,意味著在國際刑法領域,犯罪對象的范圍擴大了。最初的國際刑法基于國際人道主義的角度,考慮的都是對“人”的保護,而本案將文化遺產單獨作為犯罪的對象,使國際刑法保護的廣度從“人”延伸到“物”。誠然,文化遺產與一般的財產不同,其根本價值來源于對人類的意義,但此種意義是精神層面的內容,與人的生命健康并無直接關聯。這一保護對象的延伸意味著國際刑法在更廣闊的的領域中發揮作用,具有更深層的人權意義。

其次,ICC首次在國際司法判決中明確破壞文化遺產罪行的被害人,充分體現出文化遺產對人類的重要價值和人權維度的意義,對于未來國際刑事司法機構懲處破壞文化遺產罪行提供了重要的先例。

多年來,無論在學術探討的范圍,還是在法律實踐的范圍,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價值問題都是爭論不休的問題。自1954年公約始,國際社會在UNESCO主導下,通過了諸多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公約。由于各公約的側重點和目的不同,每一項公約中對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都有所不同。因此,何為“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多年來一直沒有定論的問題。文化遺產的價值根據其類別和性質的不同以及對于不同人群的重要性,更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所以,當破壞文化遺產成為一種國際罪行后,這些基礎的問題阻礙了對罪行的認定。

ICC將國際社會全體納入受害人的這一判決,實際等于確認和強化了文化遺產的全人類普遍價值。雖然法院的著眼點是基于被破壞的文化遺產大多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的范圍,但無疑對國際社會是一種啟示和警醒:破壞文化遺產是性質如此嚴重的一種國際罪行。

(三)UNESCO:作為全人類受害者的代表

ICC以UNESCO作為全人類受害者的代表,為抽象的被害人具體化提供了一個方向和思路。“國際社會”并不是一個法律上的主體甚至整體,而是由全人類構成的不同國家和民族。因此,當“國際社會”的全體作為某一個法律概念中的主體時,無論是行為的實施主體還是被動接受主體,都難以具象化。因此,如果要國際社會的全體成為名正言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被害人時,應當為其確定一個代表人或者代表機構。在文化遺產這個領域,UNESCO無疑是最適格的代表人。

四、受害人的認定:并不完美的判決

ICC對于受害人的界定是本案判決中的創新之一,無疑對今后的文化遺產犯罪提供了指導。但判決并非完美無缺的,作為文化遺產領域的第一案,ICC在判決中體現出了其保守和猶豫的一面。

(一)犯罪對象的性質認定有誤:與受害人的認定標準自相矛盾

法庭在衡量罪行的權重時指出,針對財產犯罪的嚴重性通常都輕于對人犯罪(35)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ICC-01/12-01/15,Judgment and Sentence,(Sept. 27,2016),para. 77.。換言之,在本案中,ICC對于破壞文化財產罪行對象的認定為財產。這個判斷與之后法庭對受害人的判斷自相矛盾。財產犯罪也可以有受害人,但受害人一定要對財產具有特定的權利,例如是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既然分庭將馬赫迪的攻擊行為認定為是針對財產的犯罪,為何受害人還包括除了廷巴克圖居民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國際社會整體?廷巴克圖之外的人對這些“財產”擁有何種權利?

文化遺產可以作為一個民族、一個種族或者其他特定群體的標志,反映了這個特定群體的歷史發展、文化傳承、種族特征、宗教信仰、藝術形態或社會習俗等,可能是這個群體賴以存在的重要因素。某些文化遺產由于蘊含或表現了宗教或道德態度,因此使得其本身具有了神圣的意味。與宗教無關的文化遺產也有可能會喚起對人、事件、文化的懷舊之情,以及表達英雄主義、創造力和領導力的價值等(36)Craig Forrest,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Abingdon,Routledge,2010,pp.4-5.。

因此,對文化遺產的破壞不是對財產的破壞,否則,法律根本無需對文化遺產和普通財產作出區分。正是因為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人身依附性,與人權密不可分,對文化遺產的破壞直接損害了人類的情感、記憶、身份或精神寄托,它造成的后果是與文化遺產相關的人群甚至是全人類的精神損失,因此,僅僅將這種行為認定為是“財產犯罪”并且武斷地表示它的嚴重性低于對人類的犯罪是不妥的,完全抹殺了法庭將國際社會全體認定為受害人的重要意義。

(二)犯罪對象的范圍認定有誤:對受害人的判斷存在局限性

在確定后兩種受害人的身份時,分庭主要依據的是這些被破壞的文化遺產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犯罪對象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價值。被損壞的文化遺產絕大部分屬于UNESCO名單中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庭曾多次提及這一點,并且在判定罪行的嚴重性、受害人的范圍及賠償方式時參考了這一標準。但實際上,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并不應當作為國際社會成為破壞文化遺產罪行受害人的前提條件。換言之,無論怎樣的文化遺產,一旦遭受破壞的程度可以構成國際罪行,受害者應當包括國際社會的全體。

文化遺產國際法律文件中提及的全人類共同遺產大多未將其與是否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相聯系。1954公約序言提及:“確信對任何民族文化財產的損害亦即對全人類文化遺產的損害,因為每一民族對世界文化皆作有其貢獻。”1956年《關于適用于考古發掘的國際原則的建議》的序言提及:“對于過去時代的紀念物和作品的保護,可以鼓勵國際合作,并且因此減少國際沖突,同時,還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了解,使得整個國際社會成為一個整體。”這里也表達出文化遺產的全人類共同屬性。2001年宣言第1條規定:“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這些法律文件從不同角度規定了不同的文化遺產,涵蓋了武裝沖突時期和和平時期,包括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甚至包括文化多樣性中涵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國際社會對于文化遺產的認知應當是:文化遺產具有全人類共同遺產的性質,無論這些文化遺產是否被劃歸為某一個特定的類別或者被某項國際文件標識為有特殊價值。

有學者明確指出:分庭對于大部分被毀遺址是世界遺產這一事實反映了“更高的文化意義和更高的國際關注度”(37)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17.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相反,UNESCO列名單的過程反映了臭名昭著的政治化傾向,且偏向于特定形式的遺產。世界遺產名錄絕不是全球最重要文化遺址的完美反映,而只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而已(38)Sophie Starrenburg,Who is the victim of cultural heritage destruction? The Reparations Order in the case of the Prosecutor v Ahmad Al Faqi Al Mahdi,available at EJIL:Talk! Blog of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https://www.ejiltalk.org/who-is-the-victim-of-cultural-heritage-destruction-the-reparations-order-in-the-case-of-the-prosecutor-v-ahmad-al-faqi-al-mahdi/,accessed at 20,May,2020.。

綜上,在處理破壞文化遺產的罪行時,法院不應當將其是否屬于“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定案及量刑標準,這樣的先例對于今后ICC審判類似的案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導致某些破壞文化遺產的罪行不能受到有效的懲處。

(三)國際社會全體作為受害人:缺乏論據和論證

在分庭列出三類受害人后,對馬里人民乃至國際社會全體成員作為受害者的分析卻戛然而止。分庭認為,這三類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程度截然不同。不言而喻,廷巴克圖所受的損害比其他兩類受害人要重大得多。而且,法院也只收到了來自廷巴克圖受害者的索賠申請。UNESCO并未提交任何索賠申請,相反,它認為“當地居民是主要的受害人”(39)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52.。雖然分庭認為后兩者作為受害人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們并不需要獲得賠償。如果能夠解決對廷巴克圖人民造成的損害問題,就相當于解決了馬里乃至整個國際社會所遭受的損害(40)Reparations Order,Al Mahdi (ICC-01/12-01/15),Trial Chamber VIII,17 August 2017,paras.53-56.。因此,分庭自動將對受害者的分析局限于廷巴克圖居民。在加丹加案中法庭就已經表現出了類似的態度,法庭認為應當優先將賠償給予那些特別脆弱、急需救助的人(41)Order for Reparations pursuant to Art. 75 of the Statute,Katanga (ICC-01/04-01/07),Trial Chamber II,24 March 2017,para.310.。

分庭為三類受害人劃分了等級地位,卻沒有充分的論據來支持這種劃分的理由。雖然分庭在象征性賠償中涉及了作為后兩類受害人的獲償權,但并未對此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肯定,無法得知在受害人的地位不平等時,可以獲得的賠償權究竟有何種差別。

五、受害人的認定:未來何去何從

(一)ICC對受害人的認定:合法性不容置疑

雖然ICC的判決中有一些瑕疵,但其判決符合《羅馬規約》和《證據規則》,且與文化遺產的價值理論并不矛盾。但是,《羅馬規約》和《證據規則》只是一個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文件。離開ICC的框架,還需要在國際法的層面用其他規則來審視判決的合法性。《原則和導則》是聯合國發布的文件,雖然在法律層面僅有指導性意義,但該規則可以為受害人習慣國際法規則的形成提供重要支持。

1.《原則和導則》的適用前提

《原則和導則》適用于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

第一,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屬于違反國際人權法的行為。UNESCO于2005年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年公約)規定: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創造力的多樣性的發展要求充分地實現《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第13條和第15條所規定的文化權利。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在第21號一般性意見中對“文化”的表現形式做了列舉(42)文化——為實施第15條第1款(甲)項的目的——包含,除其他外,生活方式、語言、口頭和書面文學、音樂和歌曲、非口頭交流、宗教或信仰制度、禮儀和儀式、體育和游戲、生產方法或技術、自然和人為環境、食品、服裝、風俗習慣和傳統,通過這些個人、個人的團體和社區表達其人性及其賦予生存的意義,并建立其世界觀,這是一個人同影響其生活的各種外部力量遭遇的總和。文化塑造并反映個人、個人的團體和社區的幸福價值觀和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從中可以看出,文化權利除了2005年公約中涉及的各項權利之外,還包括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權利。基于宗教信仰,人們有進入宗教場所進行禮拜和瞻仰的權利,基于風俗習慣和傳統等人們有進入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進行學習和觀摩的權利,也有傳承和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等。因此,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權利屬于文化權利的一部分,進而屬于人權的一部分。

第二,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在武裝沖突時期可以構成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國家人道主義法是以1949年的日內瓦四公約(43)它們是:《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關于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關于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為核心的,保護武裝沖突中傷病者、遇難者、戰俘和平民等的法律。1977年日內瓦四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第85(4)(d)條規定,對破壞條約列舉的具有文化遺產性質的財產的損壞,可以構成戰爭罪,從而將破壞文化遺產的犯罪納入國際人道主義法的框架中。作為一項國際罪行,《羅馬規約》第8(2)條規定了在何種狀態下對何種法律的違反才能構成戰爭罪,其中第一項就是“嚴重破壞1949年8月12日《日內瓦公約》的行為”。因此,破壞文化遺產的犯罪如果發生在武裝沖突時期,是可以構成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

2.受害人的內涵和外延

從定義可以看出,受害人包括個人和集體兩個層面,也就是說,不僅是單個的個體可以成為受害人,某一些特定人群共同組成的群體可以一并成為受害人,這一點為國際社會整體作為破壞文化遺產罪行的受害人提供了法律支持。

3.傷害的形式

傷害的種類包括身體的傷害、財產的損失、精神的創傷和基本權利的喪失,幾乎囊括了在國際罪行之下可能遭受到的所有傷害。可以看出,馬赫迪案分庭列舉的三種受害人:直接受害者,指在身心上完全依賴或依靠被破壞的文化遺產為生的人;小范圍的間接受害者,指與被破壞的文化遺產用共同的民族或國家紐帶相連結的人或集體;國際社會的全體成員。這三種人以及他們遭受損害的形式,都可以納入《原則和導則》受害人的范圍中。

然而在實踐中,絕大多數具體的文化遺產都是以國家為主體被實際控制并管理的,文化遺產的受益人也大多是其坐落地的國家和居民。在判斷受害人時,直接依附于或者和該文化遺產有密切聯系的受害人應當首先被納入考慮;其次,文化遺產所屬的民族、種族和國家的居民也要納入考慮;最后是國際社會全體人民。當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被國際刑事司法機構認定為國際罪行時,無論該文化遺產的性質和地位如何,都不影響以上的三種人群作為受害人。

需要注意的是,受害人在性質上不應當有等級關系之分。一旦被確定為受害人,每一類受害人所享有的實體權利應當是相同的。在賠償方面,由于不同類型的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程度不一樣,因此得到的賠償種類和賠償數額是不同的。尤其是當賠償資源有限時,“應當優先將賠償給予那些特別脆弱、急需救助的人”是正確的。但是,一旦確定了被害人的身份,法庭必須明確每一類受害人可以主張的權利及其依據,而不是重點分析某一部分,而將其他受害人擱置一旁。

(二)UNESCO:作為受害人代表的必要性

并非所有的受害人都可以或者有必要參加到庭審程序中。是否被認定為受害人和是否能參加庭審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法律問題,前者是對主體身份的認定,它包含了實體權利義務,后者是程序問題,需要根據庭審的實際情況、訴訟的效率和法庭的承受能力等多個因素共同決定。

《羅馬規約》對于被害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規定有不少條款,包括依照《證據規則》向預審分庭作出陳述(44)第15(3)條。、提交情勢后向法院提出意見(45)第19(3)條。、獲得保護、輔導咨詢和其他援助的權利(46)第43(6)條。等等。

根據《羅馬規約》第68(3)條的規定,由被害人提出申請,ICC各分庭經審查后決定其是否可以參加訴訟。在情勢調查階段結束,出現具體的案件和被告人后,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害必須與被告人被指控的犯罪相關聯。損害必須是親身所經歷,可以是精神的、心理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直接或間接的(47)凌巖.被害人參加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的申請及其審查[J].國際法研究,2017,(3).。在盧班加案中,上訴庭這樣認為:“受害者應當有權參與賠償的過程,并且獲得充分的支持,以保證他們的參與行為是真實和有效的。”(48)The Prosecutor v. Thomas Lubanga Dyilo,Judgment on the appeals against “Decision establishing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to be applied to reparations” of 7 August 2012 with AMENDED order for reparations (Annex A) and public annexes 1 and 2,3 March 2015,ICC-01/04-01/06-3129-AnxA,para. 29.但是,在破壞文化遺產的案件中,國際社會全體成員的出庭在現實上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當法院根據申請判斷某些人不可以作為受害認出庭時,并不應等同于否定了其被害人的地位。

UNESCO作為國際社會的代表,有資格以被害人的身份出席庭審。雖然在馬赫迪案中,UNESCO是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出現的,但在以后的文化遺產案件中,可以嘗試令其作為被害人代表參加訴訟。這樣能夠更好地表達除直接受害人之外的國際社會的意見,有助于進一步確認國際社會全體受害人地位,從而鞏固文化遺產的全人類共同遺產價值。

六、結語

ICC對馬赫迪案的判決可以說是針對文化遺產罪行的一個重大突破,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ICC在處理文化遺產受害人的問題上,參考了文化遺產國際法保護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在確認文化遺產普世價值的基礎上,對被害人做了科學的界定。雖然在判決書及賠償令中,ICC并未能對自己建立的被害人理論進行充分的分析,但無疑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目前,ICC針對馬里的情勢,還在審理另一起“檢察官訴Al Hassan Ag Abdoul Aziz Ag Mohamed Ag Mahmoud”案(49)The Prosecutor v. Al Hassan Ag Abdoul Aziz Ag Mohamed Ag Mahmoud,ICC-01/12-01/18.,被告人哈桑與馬赫迪同為馬里非武裝沖突中的施暴者,被指控犯有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等罪行,其中戰爭罪也包含“破壞穆斯林圣徒陵墓”。這一事實表明ICC對于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還在繼續進行管轄和審理,有助于對文化遺產國際罪行的認定和懲處貢獻更多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久久福利网|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欧美在线一级片|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蜜臀|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成年A级毛片|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性69交片免费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草性视频|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毛片最新网址|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永久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午夜日b视频|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香蕉网久久|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免费一级毛片|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www.国产福利| 国产另类视频|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欧美日韩第三页|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