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菊
(江蘇省吳江汾湖高級中學 215200)
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不斷發揚與落實,高中化學課程也就教學重點任務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不僅實現了對初中化學課程的進一步深化研究,還更加側重于引導學生透過化學反應的表現而深入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化學本質.而高中化學課程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更是涵蓋了化學教學展開中的知識教學、思維拓展、實驗操作多個領域,更是加強了課程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生活,也能夠為社會輸入更為優秀的人才.
化學學科主要的研究內容為大千世界中萬物的變化情況,也就是千千萬萬個化學反應的本質,而其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化學方程式或一定的實驗現象.然而這只是從宏觀上引導學生了解化學概念的手段,遠遠達不到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因此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通過離子運用與中和來探索化學本質,培養學生的微觀素養.
例如,在“離子反應”相關知識點得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觀察實驗現象:教師操作演示硫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產沉淀的過程,學生即可通過沉淀物得出一個反應產物為硫酸鋇,再結合之前學習過的置換反應的相關概念,學生可以推導出另一反應產物為氯化鈉,最終成功書寫出該實驗所代表的化學方程式.然而,僅僅依靠單一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無法實現對化學本質的探索的,教師還需要在微觀領域中引導學生產生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硫酸鈉與氯化鋇都屬于電解質,可以在水中電解生產離子,比如硫酸鈉在水中就可以電解為硫酸根離子與鈉離子,因此在上述的化學實驗中,實際上是硫酸根離子、鈉離子、氯離子與鋇離子共同存在,且發生了一定的運動.其中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一遭遇就會產生沉淀,也就是學生們所看到的白色沉淀,所以沉淀產生的實質為硫酸根與鋇離子的反應,也就實現了通過實驗表觀探求內在的化學教學目標達成.
在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開展過程中,實驗教學部分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哪些物質相互接觸會產生化學反應,還可以通過實驗現象來判斷化學反應的進度如何、結果如何等等,實現對化學反應變化與平衡素養的培養工作.
例如,在“鐵的相關化合物反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帶領學生學習鐵的氫氧化物的種類與性質.本次教學展開常常輔以實驗演示,教師取出2支試管,其中1支試管中加有氯化鐵,另一支中則放入了硫酸亞鐵,本堂課主要研究的為鐵的氫氧化物,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如何反應產生鐵的氫氧化物,學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需要利用氫氧化鈉,這時教師可以繼續詢問學生,氫氧化鈉與硫酸亞鐵和氯化鐵的反應是一步到位的嗎?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計和提出,讓學生結合化學反應與平衡原理來思考化學反應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隨后,教師可以展開實驗的演示工作,將氫氧化鈉分別滴入兩種鐵離子的溶液之中,學生們會發現裝有氯化鐵地試管變成了紅褐色,裝有硫酸亞鐵的試管變成了白色,而兩者都出現了沉淀.此時,教師可以繼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是化學反應的最終現象嗎?敞開環境下進行的實驗會對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使得學生能夠根據鐵離子與亞鐵離子的關系來回答,從而從實驗現象認識實驗中化學反應的變化與平衡情況.
在高中化學課程實驗部分的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通常需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類實驗,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在探究類實驗的收尾環節,教師還應該促使學生完成自我反思工作,從而對整個實驗進程產生更為全面地認識,構建出相應的認知體系,提高自身的推理與認知素養.
例如,在“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知識點的學習進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就溶液濃度變化對相應化學反應速率的探索性實驗.待學生自主完成實驗后,教師可以圍繞實驗中的重難點內容提出一定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反思,從而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認知理解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將不同濃度的鹽酸分別加入相同濃度的碳酸鈉溶液中,發現濃度大的鹽酸總是會帶來更為劇烈的氣體產生速度,由此得出了其他條件不變,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會增加反映速率的結論.此時教師即可提出問題:這一結論能夠適用于全部化學反應嗎?反應物是氣體或固體時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嗎?學生便會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展開一定的反思與探索,從而發現固體反應物的濃度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因而改變固體的數量并不會對反應速率產生影響.在此教學模式下,不僅使學生對化學知識有了更為深刻地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認知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采用演示的方法開展實驗教學部分,然而,此類方法顯然不再適合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教學理念,教師應該完成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相應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切身摻入到實驗操作之中,體會了化學實驗部分的學習樂趣,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依靠自己或學習伙伴完成對實驗操作的一定優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意識.
例如,在“鈉在氯氣中燃燒”相關實驗的教學開展過程中,按照教材上的操作需要在集氣瓶中加入玻璃棉,玻璃棉上放置鈉塊并同時向集氣瓶中通入氯氣.在此操作下的實驗不僅會消耗大量的鈉,同時由于鈉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產生一層氧化膜,導致實驗效果不夠理想,而飄散在空氣中的氯氣也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并引導學生完成對本次實驗設備的改造工作,教師可以放置一個裝有橡皮塞的干燥管,在干燥管內部放置石棉絨,將微量的高錳酸鉀固體與鹽酸溶液加入其中,立刻用橡皮塞堵住干燥管防止氣體泄漏.隨后,教師可以將一小塊鈉放入干燥管管口,很快學生即可觀察到鈉在充滿氯氣的裝置內發生燃燒.此實驗裝置不僅可以節約材料,還避免了環境污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驗中的探究精神.
化學的本質是研究自然界中的化學變化、化學物發展規律與化合物特征的科學,同時也可以為現代社會的科學研究、生產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們往往需要利用化學知識進行研究與探索,從而為人類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體驗,由此可以化學課程的學習與人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因此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開展過程中也應該增加一定的社會實踐元素來培養高中生的科學與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在“硫和氮的化合物”相關知識點的教學開展過程中,主要的教學目標為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硫和氮的相關物理性質與化學特征,同時需要根據實驗完成對硫和氮化學性質的分析工作.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并為學生介紹蛋白質與氨基酸的化學結構式,學生即可了解到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鏈鏈接形成的.然而肽鏈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的呢?教師又可以向學生介紹高聚化合物中肽鏈是通過二硫鍵彼此連接的,讓學生認識到硫參與到了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硫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對環境有害的,教師還可以通過酸雨相關視頻的播放加深學生的理解印象,從而使得學生了解酸雨產生的相關化學方程式,進一步了解硫元素的物理性質與化學特征.氮元素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實踐性例子的列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課程核心素養教育的具體落實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的內涵,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