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巖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221000)
物理課程包括了物理實驗和物理理論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的實驗是構成物理教學的重要部分,也是發展高中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開展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以“深度學習”為教學主旨,圍繞“光的偏振”開展實驗教學.本文就如何幫助學生活動體驗樂趣,構建有意義的課堂學習過程展開討論,并提出了幾點策略.
在教學“光的偏振”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實驗,并通過開展“模擬實驗”活動來促進學生經驗深入發展.高中物理教師要充分注重實驗教學的優異性,實驗教學能夠通過開展實驗來將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抽象的學習內容具象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開展相關內容的學習.
案例一例如在進行“光的偏振”一節的實驗教學中,教材中有繩波穿過“狹縫”的圖片,一些教師在進行這一部分的教學時,通常會選擇照搬教材方法,僵硬的依照教材內容順序進行教學,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學生的自身相關經驗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積累,進而導致學生對“狹縫”實驗心存疑惑.因此教師就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通過積極開展模擬演示的教學方式,以具體實驗來引領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在進行這一實驗時,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和工具有電源、電磁打點計時器、水晶彈力線等,其中的彈力線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否則會影響振幅效果.在開展具體實驗時,以黑板為背景,繩波最寬處達4cm,用不同的顏色來進行區分以便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對于“狹縫”的制作,教師可以利用茶葉罐的瓶蓋進行疊放,在兩蓋間夾厚度為3mm的長條紙板,而后利用膠布粘結固定,形成“狹縫”.將水晶彈力線一端拴在打點計時器的振針上,另一端由學生拉近,打開電源,由振片振動,讓彈力線形成繩波,分別從與“狹縫”平行、垂直兩種方向進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通過沿平行繩波方向、垂直振動方向來觀察實驗,有哪些現象?”學生在經過思考后,回答:“在平行時,繩波應該能夠通過‘狹縫’,但在垂直時不能確定會不會與振幅減弱有關,可能會受振幅強弱影響而通不過.”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不要直接進行解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由學生自己來闡述自己的想法,并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質疑.有學生認為:“在‘狹縫’與繩波平行時,繩波傳播正常通過;但在垂直時,繩波被阻擋.”從實驗現象來看:與“狹縫”垂直時,繩波振幅由大變小,直至消失.這說明垂直分量被阻擋,而平行分量依然能夠通過.由此可見,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通過帶領學生進行具體實驗并進行積極的體驗、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個人生活經驗、知識內容與共同體驗相碰撞、相結合,讓各種想法在交流中形成統一.在很多時候,在“狹縫”實驗中,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知,但在進行進一步的交流、探究、整合中,就能夠逐漸形成有意義的知識、經驗,進而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水平,達到了利用實驗教學來發展學生的科學觀察、邏輯思維力的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高中生進行物理知識拓展、創新,進而引導學生提高知識的應用性.在開展高中物理教學中,想要通過物理教學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就必須要積極開展實驗活動,通過實驗將實踐與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進而架構起一個立體、開放、科學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體系.在當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能夠掌握某一個知識內容,但卻并不一定能夠將這個知識點轉化為具體能力,即“學起來和做出來是兩回事”.為了改善這種片面化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演示實驗”,利用“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案例二在“光的偏振”教學實驗中,我們一般會選擇大角度快速轉動方式,讓學生觀察透射光的變化,分辨變亮、變暗.但是,對于檢偏器緩慢轉動時,學生在觀察偏振現象時,會產生困惑.偏振片在轉動時,是否有部分角度區間,透射光強度沒有變化?或者是變亮還是變暗?為了讓學生把握“光的偏振”實驗原理,去除干擾因素,強化對相關物理知識的科學探究,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首先,去除教室內其他干擾光源,如日光燈、室外光源;其次,從透射光角度入手,當選擇檢偏器較小角度時,可能對透射光的強度變化帶來干擾;最后,從觀察視角入手,學生對透射光的比較,往往是通過與記憶強度相對比,而人眼一般只能保留影像0.1~0.4s,隨著時間推移,記憶中的影像會逐漸模糊,從而造成對比困難.為此,我們借助于偏振裝置,進行透射光動態演示實驗,讓光線通過偏振片,透射到黑板上,然后,從夾角為零開始,快速轉動檢偏器,觀察實驗現象.從學生觀察中發現,當夾角變化時,透射光的亮度由亮變暗,再變亮.反問學生,何時最亮?何時最暗?有什么規律?結合學生觀察與實驗討論,有學生認為,當兩偏振片夾角為0°時,最亮,90°時最暗,從0°到90°,會逐漸變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再提出問題,如果緩慢轉動檢偏器,實驗現象又會如何?在進行慢速轉動時,對光強的變化很難區分,感覺幾乎不變.為此,針對學生的疑惑,我們引入四把相同的手電,四組偏振實驗器材及偏振片,讓學生自主討論,重新構設“演示實驗”.將四把手電放在支架上,相同光源投射到黑板上;利用四組偏振器材,分別按照0°、30°、60°、90°順序排列.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原來,光波與繩波具有相似性,都能夠產生偏振現象.由此,在學生“演示實驗”中,讓學生從中了解事物變化的本質,引導學生從探究中歸納實驗規律,把握知識的本質,培養科學思維.
在進行實驗教學的同時,教師也要充分注重學生的活動體驗.活動體驗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開展高中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自主思考,通過提升學生的活動體驗來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同時,增強學生的物理探究品質.
案例三了解的“光的偏振”規律,對于在較小的轉動角度下,透射光的強度變化如何進行準確表征?也就是說,對于較小的夾角,是否也符合這一規律?我們通過組織實驗材料,以0°轉動較小的角度,讓學生觀察透射光的強度變化.學生發現,因為轉動角較小,光的強度變化不明顯.為此,怎樣來設計實驗活動,能夠定量測定偏振現象中,偏振片的夾角與透射光強度的定量關系?有學生提出,利用紙盒畫上兩條平行狹縫,將偏振片插到紙盒狹縫上,豎直起來,一片不動,另一片轉動,記錄夾角度數,觀察透射光的強度值,來分析兩者關系.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展開交流后得出,可以利用照度計,與燈泡、偏振片固定于相同高度位置,避免探頭位置變化影響度數;采用表格法、圖像法等,分別記錄相關數據,并比較哪個實驗方法更準確.圖像法較為直觀,可以反映光強變化趨勢.
總之,在開展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積累相關經驗、將知識轉化為具體能力.在探究“光的偏振”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真正學習、理解、掌握物理知識,從而發展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學生的未來學習打下牢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