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釗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產業格局發生巨變,傳統媒體收入劇減,人才流失嚴重,面臨生存危機和轉型挑戰。新聞實習生作為新聞媒體行業重要的角色之一,其實踐活動也受到了媒體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其中“無薪實習”已成為了新聞實習中的一類典型現象。本文從“場域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新聞實習生的“勞動過程”,探討這些無薪/低薪實習生從事新聞實踐的動因與邏輯規則。
場域所表達的“主要是某一個社會空間中,由特定行動者相互關系網絡所表現的各種社會力量和因素的綜合體”。簡言之,就是從關系的角度去理解實踐。大學生是游走在高校場域和社會場域之間的行動者,在場域中的位置由其對場域轉換與融合的資本與慣習來確定。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考量現實場域的轉換與融合,社會實踐主體必然會通過資本的延續與發展在其慣習與場域的滯后與調適中歷經磨難而獲得重生,獲得其在各自場域中應有的位置①。新聞實習生的無薪實習是環境、制度、心理、行為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新聞學子被認為是新聞事業的“后備軍”。在傳統的新聞教育體系中,理論與業務的培養是分開獨立進行的。高校作為研究機構,難免會側重于理論課程的講授。對于業務課程則通過聘請業界的編輯、記者、主持人擔任兼職老師,或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媒體集中實習,或在校內建設實驗室與實習基地作為學生提升新聞業務能力的場所。進入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所面臨的媒介環境越來越復雜,對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就業率、學科評估等外部壓力下,培養“全媒體人才”成為了新聞院校的現實目標。高校也紛紛開展與媒體的合作,鼓勵甚至是要求學生前往媒體實習。
技術變革使傳媒產業格局重塑,互聯網媒體蓬勃發展,傳統媒體面臨生存轉型危機。媒體行業作為智力密集型行業,人力成本是主要支出項。因此對于媒體而言,需要對人力成本進行更精細的管理,降低隱性成本,提高人均產出。減少雇傭人數、加大勞動量和引入免費勞動力成為新聞機構的可能性選擇。此外,雖然傳統媒體面臨轉型危機不斷裁員,但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生數量卻在增多。需要前往新聞媒體實習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媒體機構自身所需,形成了新聞實習崗位“供過于求”的局面。傳統媒體準入“門檻”較高,進入渠道有限,承受較強壓力、投入超額時間成為新聞實習生的常態。實習生一般沒有工資,甚至會因為租房、交通、伙食費等支出而出現“倒貼錢實習”現象。
技術變革以及彈性雇用制度的宰制令勞動力貶值,新聞從業者面臨生存困境,勞動保障問題凸顯。與新聞從業者相比,實習生群體屬于非正式工,他們無薪資實習的現象更加“合理”且“隱蔽”。由于勞動法只調整因就業而形成的勞動關系,實習生的組織管理關系歸屬學校,難以獲得勞動者的身份,且多數實習生和實習單位之間不會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實習生的弱勢尷尬境地更加凸顯。高校場與媒體場互動形成了一個實習場。在這一場域中,作為行動者的新聞專業學生擁有“學生”與“實習生”的雙重身份,也面臨著來自兩個場域的行動者的壓力。那么,無薪實習是如何合理化的呢?
資本是場域中最活躍的力量,獲得資本是新聞專業的學生進行無薪實習的主要原因。布爾迪厄將資本視作積累起來的勞動,這種勞動可以作為社會資源在排他的基礎上被行動者或群體所占有。雖然不能直接獲得經濟資本,新聞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無薪實習獲得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象征資本,并在一定條件下將之轉化為經濟資本。
文化資本分為身體化、客觀化與體制化三種形態。從身體化的文化資本來看,新聞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實習獲得所謂的“實戰經驗”,將所學的理論吸收消化,從“菜鳥”進化為“大蝦”。而實習過程中留存的采訪手記、實踐報告等資料使得這類經驗有了客觀化的氣質狀態,具備了可見可感性。體制化的文化資本則是新聞專業的學生通過實習獲得的來自高校場與媒體場的認可憑證。“學術資格和文化能力的證書起到了很大作用,這種證書賦予其擁有者一種文化的、約定俗成的、經久不衰的有合法化保障的價值”②新聞專業的學生實習結束后可以獲得媒體出具的“實習證明”,而知名媒體的實習經歷可以提升他們在就業時的競爭力。同時,在專業實習被大多數新聞院校納入學分培養體系后,學生需要憑借“實習證明”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獲得學位與畢業證書。從此種意義上來講,文化資本在場域斗爭中是一種重要的武器,也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
社會資本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那些資源是同對某種持久性的網絡的占有密不可分的。換句話說,新聞專業的學生所處的社會網絡是一種持久性的資源,社交關系可以轉化為社會資本。在前往實習單位之前,社會網絡通常就已經在發揮作用了。導師的介紹信、學長學姐的“內部推薦”、親戚朋友的牽線搭橋等都可以幫助新聞專業的學生進入較好的媒體實習。而新聞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與同事、領導建立起來的關系同樣可以轉換為新的社會資本。“社會結構對社會資本的聚集有重要作用,因為社會資本作為社會關系網絡最根本的屬性就在于具有較強的圈子化和制度化特征”③目前在媒體行業中形成的“校友群”“學院群”甚至是“班級群”現象,充分反映了媒體行業中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所謂象征資本,就是獲得他者認同的、具備象征意義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本。同時,“它還是一個‘話語暴力系統’,它總是要將客觀的制度、權力關系、社會結構再現成合法性、合理性的社會理想秩序。”④我國新聞事業是社會公器,是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社會一直對新聞工作者懷有較高的角色期待。新聞工作者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新聞專業的學生進入媒體場后,可以通過參加新聞發布會、現場采訪、深度報道等方式獲得與新聞工作者聯系在一起的象征資本。之后記者證、采訪證、邀請函等象征符號作為交流和認知的結構被嵌入新聞實習生的身份內,成為內在的感知體系,并逐漸使他們形成職業認同,強化新聞理想,并在實習過程中不斷更新迭代。新聞專業的學生想要通過實習滿足對新聞工作的職業想象,必須遵守高校和媒體制定的規則。
新聞專業的學生通過實習可以獲得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象征資本,以提高他們在高校場或者媒體場中的競爭力。那么,在無薪勞動的過程中,他們會受到實習場域的什么影響?筆者認為,在實習場中,“生存心態”會影響他們實習時的表現。“在布爾迪厄看來,人的行為實踐往往和策略相連,策略是調度主體行為的主觀因素,但這一主觀因素的背后不一定是理智的控制力量,恰恰相反,反而是以慣習為導向的。”⑤新聞專業的學生通過實習形成了包含知覺、評價和行動的分類圖式構成的系統,這一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可以置換。
處于高校場的新聞院校通過系統性的課程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與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規范等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當新聞專業的學生進入實習場之后,媒體場完備的制度體系則為他們提供了吸收內化新聞專業理念的機會,如選題制度與導師制度。此外,媒體定期舉行的培訓會以及編輯部的稿件審核機制都為新聞實習生提供了學習的平臺。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媒體培訓、編輯部把關、業務上司的言傳身教等都將媒介組織的新聞價值取向和新聞選擇標準傳遞給每一個新手或職務地位相對較低的從業者,而新手或職務較低者出于專業的和物質的動因,會越來越遵從組織內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規范和標準。”⑥這一方面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實習加深對新聞專業理念的認知,另一方面也使得新聞生產中具有專業規范特性的社會控制得以內化。
新聞實習生與正式的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對新聞生產模式的掌握程度。新聞生產既要考慮新聞事實所處的場域,也要考慮新聞事實發生時的語境。新聞敏感、新聞線索、新聞鼻、新聞眼、新聞耳等等都必須通過新聞實踐才能夠習得。新聞專業學生通過實習在媒體場域中逐漸加深對新聞生產模式的了解,使得新聞寫作結構、新聞采訪方式、新聞價值要素等“書本知識”逐漸轉變為“身體知識”。如新京報在實習生招聘信息中寫到:“社會新聞實習生的崗位職責是:發現熱點新聞線索,從無到有,從網絡中抓到猛料;突破各種采訪對象,拿到第一手素材畫面;核實研判信息真偽,結合畫面寫出文稿。”⑦從發現新聞線索到拿出新聞作品,新聞實習生需要實現新聞生產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專業學生可以習得新聞生產模式,為之后的新聞工作積累經驗。
當前學界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無薪實習現象或者說“倒貼錢”實習現象的研究多從情感勞動的理論視角切入,將新聞實習生對新聞工作的職業想象與職業認同作為無薪實習的重要動因。然而新聞專業學生對在無薪勞動中所受到的控制并非是被動、無意識的,而是存在主動性與選擇性。因此,本文試圖在場域理論的視角下探究新聞專業學生無薪實習所發生的場域是如何建構起來的,新聞實習生可以獲得的資本以及實習過程中形成的慣習,為新聞實習生的無薪勞動增加除“情感”之外的另一因素——資本。總之,新聞專業的學生無薪實習現象是多重力量作用下的結果,在考察其勞動過程時,不能忽視背后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
注釋:
①廖述平,張麗紅.場域、慣習和資本: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的新視角[J].重慶高教研究,2013(05):59-62.
②[法]皮埃爾·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
③⑤黃俊,李超.布爾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72,93.
④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論透視[J].教學與研究,1998(02):40-45+5.
⑥楊雨丹.新聞慣習的產生與生產——慣習視角下的新聞生產[J].國際新聞界,2009(11):51-54.
⑦騰訊網.實習兼職|新京報我們視頻,補貼+證明,運營/設計/編輯/新聞實習生!![EB/OL].https://new.qq.com/omn/20201229/20201229A0I4OB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