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盈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初中 311800)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關注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中考中,也增加大了借助數學模型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考查力度,這一類題目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含有大量的信息,具有極強的時代感.但在調查中發現,初中學生在這一類題目中得分成績并不十分理想,致使學生數學成績低下,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建模能力薄弱,難以滿足具體的解題要求.面對這一現狀,唯有調整和優化初中數學教學策略,關注學生建模能力培養,才能真正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在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數學核心素養”一詞.數學建模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引領學生從具體生活中將相關的數學問題抽象出來,并借助一定的數學模型,對函數、方程和不等式等數學問題進行解決,最終促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因此,面對初中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關注初中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其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將數學建模能力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厘清自身的問題思路,合理分析問題,還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選擇與其相契合的建模活動,營造良好的建模氛圍,最終促使學生在明確的建模思路下,科學分析數學問題.長此以往下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隨之增強.
其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通過數學模型的應用,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更加直觀、更加形象,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學生在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形象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了高階思維發展.
最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在對數學問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還應結合具體的題干、相關要求等,對其展開分析,明確具體的解題思路,明確問題的關鍵點.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的題目尋求針對性的解決方式.而通過建模能力的培養,可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其能夠舉一反三,產生解題靈感,最終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1.借助問題啟發,增強學生建模意識
課堂提問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課堂提問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在具體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恰當的課堂提問,可引導學生的思維,推進數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時,必須要靈活借助問題啟發這一途徑.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數學備課時,應結合數學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已有認知發展區,科學設計具有開放性、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借助數學問題的啟發,幫助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逐漸強化自身的建模意識;另一方面,初中數學教師還應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需求等,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數學問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良好課堂氛圍的影響下,拓展自身的視野,強化數學思維的培養.例如,在“小王駕駛汽車在距離市中心建筑物A南偏西65°的方向,與燈塔B之間距離為75km,他沿著正北的方向繼續行駛到C點,C位于A北偏西34°.求:建筑物A與B之間的距離為多少?”對這一數學問題,教師在強化學生建模意識時,就借助了問題啟發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一數學問題展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本題目中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你認為該如何解答?可以將其簡化成為什么問題?”通過問題的引領,學生在思考中可意識到這是一個幾何模型.之后,指導學生先在草稿紙上,將圖畫出來,最終得到直角三角形,并在這一圖形中求解相關數據,最終完成該題目的解答.如此一來,通過教師的提問,使得抽象的問題變得更加直觀、簡潔,循序漸進增強了學生的建模意識.
2.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
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要求數學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立足于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數學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情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下,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建模能力.基于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對數學教材進行認真研讀,努力尋求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契合點,將建模思想滲透到生活實例中,或者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掌握建模方法,或者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終實現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二次函數”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時,就立足于函數式的抽象性,將學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融入其中:某商場上衣的進廠家為200元,售價為240元,平均每天的銷量為8件.在店慶期間,該商店舉行了促銷活動:每件上衣降低5元,每天的銷量就會增加4件.如果計劃這款上衣每天盈利保持在480元,那么應該降低多少元?在對這款衣服進行降價時,降低多少時能夠保證每天最高的利潤?這種問題在生活中尤為常見,將其與二次函數知識結合起來,可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素材中,將數量關系提煉出來,最終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3.組織數學實踐活動,強化數學建模能力
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是一種必然趨勢和要求.而要實現這一點,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從傳統固定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由于數學概念比較抽象、數學公式推導比較嚴謹,可積極開展實踐操作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過程,并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建模能力.例如,在“三角形穩定性”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就指導學生借助木條、釘子,制定出多邊形、三角形.接著,通過思考,對三角形和多邊形的穩定性進行實驗和探究,最終完成“三角形具備穩定性”這一數學命題的驗證.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素材,列舉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如此,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也逐漸強化了數學知識建模能力,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也深化了相關知識的學習.
4.合作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面對初中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時,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開展交流,在思維碰撞中逐漸打破固定思維模式,最終提出新的觀點,最終為數學建模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一元一次方程”中這一數學問題教學為例:A、B兩人相距28km,A以4km/h的速度步行,B以10km/h的速度騎自行車,如果兩個人同時出發,相向而行.那么,兩個人出發之后何時會相遇?對這一數學問題,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思考,分別選擇列表、畫圖、簡單標注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討論,最終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解答.如此,教師不僅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知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發散了自身的思維,為培養自身的建模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初中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基于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立足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結合“建模能力”的內涵,通過問題啟發、聯系生活實際、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開展合作探究等途徑,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