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方
(玉溪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盵1]40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黨和國家及全國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文化作為國之“精神大器”,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一直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文化的創新創造。佤族作為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佤族傳統節慶文化因受到漢族、傣族、彝族等文化影響,從而形成了多元的節慶文化。鑒于此,文化創新視域下佤族節慶文化社會功能的研究對佤族節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佤族為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滄源、西盟、雙江、耿馬、鎮康、孟連、瀾滄、永德等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實踐,佤族形成了自己的節慶文化。佤族節慶文化多樣,內涵豐富。佤族節慶文化是佤族社會生活的集中體現,凝結著佤族人民的情感,承載著佤族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文化血脈,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寶貴財富。
佤族節慶文化的產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原因
佤族節慶作為一種佤族社會文化事務,其產生和演進總是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佤族由于是“直過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以前,佤族人民因對自然現象理解不透徹,所以對自然界中的某些現象極其崇拜。對大自然的無奈又試圖想戰勝大自然的想法,使佤族人民對大自然產生了恐懼和敬畏,為此,佤族人民試圖通過慶祝節慶的形式來消解和釋放心中的不安。而且,作為農業民族之一的佤族,為了避免災害,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必須通過適宜的形式來表達,這為佤族節慶的產生奠定了經濟因素。
2.政治原因
佤族節慶是佤族人民創造并且傳承下來的,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佤族人民是追求自由的民族,這主要體現在佤族人民的婚姻方面,婚前,佤族男女可以“串姑娘”,自由交往,但雙方結為夫妻前,男方要到女家做家務,若女方父母滿意,則不干涉男女雙方交往;若女方父母不滿意,男方就停止在女方家做家務。過去,佤族締結婚姻最終由父母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一定程度上拆散了不少姻緣。佤族新火節中的“串姑娘”儀式正是為消解佤族自由的天性和現實中的婚俗這一現實矛盾而出現的。
3.文化原因
佤族人民相當崇拜木鼓,把木鼓看作是通天神器,并賦予木鼓特殊的功能。佤族將木鼓鑿成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態,安置在木鼓房,“魔巴”在祭祀活動時講述著司崗里神話傳說,讓佤族人民更易于接受木鼓文化。砍木鼓、拉木鼓、鑿木鼓、送木鼓、安木鼓、祭祀木鼓等一列活動都蘊含了豐富的木鼓文化。因木鼓文化而衍生出了諸多節日,如“拉木鼓節”“新火節”“播種節”“新米節”等。所以,木鼓文化在佤族節慶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佤族節慶文化根植于傳統,源于人們當下的創造與選擇。這種創造和選擇是佤族人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是對時代潮流的理解和呼吁。就佤族節慶來說,其文化特征不僅僅彰顯節慶的屬性,還呈現出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佤族文化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佤族節慶對內發揮著凝聚民族意識,塑造著佤族共同的社會倫理觀念,加強民族認同的作用;對外發揮著民族特征、象征的作用。在佤族節慶文化中,還表征了佤族人民純樸、勤勞、勇敢、熱情的民族品質。如佤族節慶中的“貢象節”“播種節”是佤族所獨有的節日,這充分體現了佤族節慶文化的民族特色?!安シN節”是同自然崇拜相結合的節日,再現了佤族人民祈求祖先神和“谷神”“水神”等保護佤族人民五谷豐登的場景,集中反映了佤族的農耕文明。
2.多樣性
文化的多樣性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最為典型的特征之一。佤族節慶由于受到漢族、傣族、彝族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充分展示出佤族節慶的豐富性。如受傣族文化影響的佤族人民不僅過佤族的節日,還過傣族的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受彝族文化影響的佤族人民除了過本民族節日之外,還會和彝族一起過火把節。受漢族文化影響的佤族人民還過春節、小年、除夕、端午節、清明節等。佤族節慶文化不僅展現了節日儀式過程,更充分展現了民族性格、信仰等民族特征,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博覽會”。
3.開放性
佤族節慶文化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佤族人民自由好客,容易接納新事物,這在節慶中最為典型。“司崗里狂歡節”可以說是為了開放交流而設置的屬于商貿類的節慶。“司崗里狂歡節”自2004年第一次成功舉辦后,之后每年5月1日至3日都會舉辦,不僅很好地弘揚了佤族傳統文化,還有效地促進了滄源經濟發展。二是佤族節慶文化打破了地域性的界限。每當佤族節日來臨之時,不僅有佤族人民參與,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參與,各族人民共慶佳節的場面比比皆是。
佤族節慶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佤族節慶文化是佤族人民的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對傳承和發展佤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佤族節慶文化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為此,如何推動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佤族節慶文化不斷受到現代西方各種思潮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傳承佤族節慶文化,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節慶文化傳承和保護中的作用,政府的介入,必將推動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發展。
1.用先進的文化引領節慶文化創新發展
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發展,必須事先對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目標、原則等方面進行設計,這是佤族節慶文化創新的前提。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期,文化發展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佤族人民需要對節慶文化的創新發展做出正確的認識。這就需要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中,運用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先進的文化思想入佤族人民的腦,入佤族人民的心,將節慶文化創新落到實處。
2.發揮政府在文化創新中的協調作用
佤族節慶文化豐富多樣,政府如何協調好其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保護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佤族節慶文化要在保留原有的習俗、儀式、功能等基礎上,積極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在傳承與保護方面,政府要在傳承好本民族節慶文化基礎上,積極推陳出新。如2004年4月,滄源佤族自治縣為了更好地弘揚佤族節慶文化,促進邊疆民族地區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開創了“司崗里狂歡節”?!八緧徖锟駳g節”自第一次成功舉辦后,此后每年都會舉辦,其作為佤族近幾年來形成的商貿類節日,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弘揚了佤族節慶文化,同時也帶動了滄源經濟的發展。
3.加大資金支持助推佤族節慶文化創新
僅憑借佤族人民自身的力量來傳承佤族節慶文化,效果甚微。為了更好地推動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政府需要在資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制定保護佤族節慶文化的法律法規,出臺佤族節慶文化創新的新舉措,培養和評選佤族節慶文化傳承人,舉行形式多樣的佤族節慶文化活動等,加大宣傳力度,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佤族,了解佤族節慶文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節慶文化保護方面,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趨于專業化,研究方式方法更加多樣化。為此,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佤族節慶文化中的專業作用。
1.在收集整理工作方面
專家學者利用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佤族節慶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雖然已有佤族節慶文化方面的相關書籍,但還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而且挖掘的深度、廣度也較為欠缺。因此,有必要鼓勵更多的專家學者們加入佤族節慶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中來,為佤族節慶文化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
2.在理論和實踐工作方面
專家學者需要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加強對民族節慶創新文化相關理論的研究,善于利用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指導文化創新實踐。鼓勵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佤族節慶文化創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中來,發揮專家學者在佤族節慶文化傳承和創新中的教化作用,從而喚起佤族人民的節慶文化保護意識。此外,專家學者可以親自參與體驗佤族節慶文化,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
“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2]161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豐碩成果,離不開人民的創造。同樣,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也離不開佤族人民的創造。
1.節慶文化主體是佤族節慶文化創新的創造者
無論是政府還是專家學者,他們僅僅只是作為節慶文化的旁觀者介入到節慶文化中,對節慶文化真正起作用的則是節慶文化的主體,他們對佤族節慶文化的起源、精神實質及價值目標等都有著較深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只有充分發揮節慶文化主體的作用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佤族節慶文化,從而創新佤族節慶文化。在佤族節慶文化中,我們還要充分保障佤族節慶文化主體對節慶文化的解釋權和發言權。
2.節慶文化主體是佤族節慶文化創新的主要受益者和評判者
前面我們談到,佤族節慶文化的創造者是節慶文化主體,所以,佤族節慶文化最終成果受益者依然是節慶文化主體,同時,關于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標準的制定最終也需要考慮節慶文化主體。因為“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2]161。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一定要以人民作為評判標準,否則文藝創作就失去了源頭活水。
1.發揮媒體在佤族節慶文化創新中的傳播作用
當下,媒體與我們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對我們生產、生活及思維方式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佤族節慶文化的宣傳離不開媒體,同樣,媒體也從來沒有忽視過佤族節慶文化。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在佤族節慶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加大了對佤族節慶文化活動的宣傳,還向人們傳播了佤族濃濃的節日文化氣氛,向廣大人民群眾解讀了佤族節慶文化。借助媒體的力量,佤族節慶文化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媒體在佤族節慶文化中的傳播作用。
2.借助大眾的力量推動佤族節慶文化創新
隨著大眾對文化需求的多樣化,傳統的佤族節慶文化不可能完全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需要協調大眾與傳統佤族節慶文化之間的不平衡性,找到既滿足大眾需要又促進佤族節慶文化創新的路徑。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大眾的認知水平,增強大眾對佤族節慶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大眾也可以對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建言獻策,推動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滿足其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社會興衰的溫度計,是社會運行的一種調節劑,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推進劑[3]。當前,民族節慶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契合了節慶在社會多重維度下的客觀事實。佤族節慶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蘊含著不同的社會功能。
1.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推動了佤族地區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得到社會不斷認可。新發展理念推進了佤族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佤族節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是佤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食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文化品質,受到各民族的青睞。佤族節慶文化因其自身的獨特性理所當然地成為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而且,當地政府通過不斷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佤族節慶文化與旅游業結合,推動飲食、住宿、交通、商業等行業聯動發展等,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效益的提高。將節慶文化資源轉化為節慶文化產品,進而不斷成為節慶文化商品,充分彰顯了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如在滄源佤族自治縣,以旅游發展為向導的現代服務業要素逐步進入市場培育,文化品牌宣傳發展的趨勢已初步形成,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第一、第二產業,佤族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全面提升。
2.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成為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
佤族節慶,或是為了對某一風俗的傳承,或是為了對特定的時間的農業豐收的慶祝,或是為了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的延續而形成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多數佤族節慶文化都經過一定程度的文化創新,這也使得節慶文化活動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每次佤族節慶的舉辦,都會有效地刺激當地消費,提升節慶文化品牌。佤族節慶文化活動作為吸引人們眼球的“注意力”經濟、“復合性”經濟,打開了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扇窗,促進了佤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3.佤族節慶文化創新是佤族地區產業扶貧的突破口
目前,促進佤族節慶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實現鄉村振興與文化遺產保護共生共融,成為破解佤族地區發展瓶頸的“金鑰匙”。佤族節慶文化產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佤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使佤族人民產生了想擺脫貧困的意識,為佤族人民致力于其他經濟脫貧的實現提供了動力。如當地政府通過著力打造“司崗里狂歡節”“新米節”等民族節慶文化品牌,以及開展一系列活動,吸引外商到佤族地區投資,不僅促進了節慶文化活動開展的最大化,而且實現了節慶功能的最大化,不僅使佤族人民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而且增強了佤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1.佤族節慶文化創新可以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節慶文化創新中,可以確保節慶文化這一實踐活動的原則和方向的正確性。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佤族節慶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旅游熱”更是把佤族節慶文化推到商品經濟大潮最前沿。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佤族節慶文化也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了諸多問題,如節慶文化意義淡薄、節慶主體缺失等。為此,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42,所以,佤族節慶文化的創新,需要將佤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可以直接通過領導宣講、標語宣傳等方式進行,也可以間接地將其融入自然崇拜色彩較濃的佤族傳統節慶中,潛移默化地引導佤族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通過節慶社交促進佤、傣、漢等各民族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既可以使佤族節慶文化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固守其文化的精神實質,同時又可以通過節慶文化的宣傳,發揮佤族節慶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2.佤族節慶文化創新可以增強各民族的認同感
各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不僅可以增強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各民族的手足情。如在佤族地區,佤族和傣族人民一起慶祝潑水節、開門節和關門節,佤族和彝族、漢族人民一起慶祝便克節、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佤族、漢族、彝族、傣族在共同慶祝這些節日的時候,有著共同的節日習俗的記憶和情感,他們之間在文化上的共同性和認同感就會逐漸增多,這對地區的和諧也十分有益。
1.佤族節慶文化創新可以增強對佤族傳統文化的保護
佤族節慶文化有民族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征,集中體現了佤族人民自由、勤勞、勇敢、好客、愛國等優秀品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不僅要保護好節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優良品質,而且還要將其發揚光大。因佤族節慶文化中仍不免包含著傳統社會所提倡的部分等級思想、封建迷信、低俗愚昧等思想觀念,因此,在對佤族節慶文化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通過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對佤族節慶文化中的封建迷信、低俗愚昧等思想進行修正和引導,使佤族節慶文化發展符合國家建設需要,提升佤族節慶文化的民俗檔次。在對佤族節慶文化保護的基礎上,還可以對佤族節慶文化的精神和理念進行更新,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對佤族節慶文化中已消失的節日習俗給予還原,以豐富和完善佤族節慶文化內容;二是把先進文化思想融到佤族節慶文化中,實現擴展佤族節慶文化的目的。通過文化創新,使佤族節慶文化不斷得到保護和發展,使佤族節慶文化影響力、文化價值、文化內容不斷得到彰顯。
2.佤族節慶文化創新可以重塑民族精神
佤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不僅要固守本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也要牢鑄中華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創新過程中,將節慶文化的民族性和愛國主義融合在一起,使節慶文化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因為佤族節慶文化蘊含著民族文化精髓和反映著民族精神特質,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佤族節慶文化中,讓佤族人民學懂弄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前,佤族人民精神核心來源于神靈信仰和家庭倫理,在佤族節慶中保留著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色彩。所以,當下在強調把節慶文化與家國情懷、社會和諧有機結合起來的同時,重要的是弘揚本民族節慶中原有的中華民族精神,以促進民族精神的重塑。
1.佤族節慶文化創新可以促進佤族地區和諧穩定
一個國家的穩定,不僅需要灌輸先進的時代精神,還需要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大環境,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對于佤族節慶文化創新來說,在創新中營造穩定良好的社會氛圍,才能有效促進社會穩定。當前,國家越來越強化節慶文化儀式的完整性、氛圍的神圣性,倡導參與節慶的公平性,真正做到“還節于民”。如“司崗里狂歡節”在2009年第五屆中國國際會展文化節上,榮獲了“2008年至2009年中國十大魅力節慶活動”的美譽,獲中國會展界最高獎“金海豚獎”和“最佳狂歡節氣氛獎”[4]。滄源佤族自治縣憑借每年舉辦的狂歡節,將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有效地帶動了地方文化旅游產業,這對于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有著重要意義。
2.佤族節慶文化創新可以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佤族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亟須通過文化創新,把先進的思想文化融入村民日常,引導佤族人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結合本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第三產業,走綠色發展之路。保護好佤族節慶文化就是要保留住佤族的民風民俗。每次在舉辦節慶的同時,對村容村貌進行整理和維護,以促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如佤族的“新米節”“播種節”“新火節”“新水節”等,在這些與農耕文明有關的節慶文化中涉及諸多人與自然和諧的因素,這些因素有助于佤族人民提高環保意識。佤族節慶文化的發展必將帶來經濟效益,無疑為鄉村基礎設施的修復和完善提供了資金支持,這就實現了佤族節慶與鄉村生態宜居的無縫對接,有效實現了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