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莎莎
由于疫情的影響,2020年原定春節檔電影無法正常上映,讓本就處于行業“寒冬”的中國電影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時也徹底打亂了全球電影行業的步伐。2014年以來,到影院觀影便成為人們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之一。2018年,春節檔觀影人次超過1.4億,以僅占全年1.9%的天數貢獻了全年近9.5%的票房(57億元);而2019年,春節檔的電影總票房(59億元)較2018年上漲了2.2%。依照往年數據,國內電影業人士曾預測,2020年春節檔電影總票房有望破70億元大關。票房的損失無疑對中國電影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影響最嚴重的是大眾的消費結構、消費心理、消費能力、觀影習慣等,這些因素的互相作用無疑會對電影產業以及行業內部產生巨大的結構性改寫,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后疫情時期的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
對于中國電影,疫情雖然帶來阻礙與困局,但也造就了轉化與變局。
如今,新冠肺炎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多個國家電影行業“停擺”。但中國作為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國家,行業已基本恢復,復工后的影院也已回到正軌。進入后疫情時代,暫時擺脫了疫情的困局,但經此一“疫”,行業受到沖擊和影響,變局也隨之而來。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經歷了徹底的洗牌,影視行業亦不例外。處于行業鏈條下游的電影院首當其沖,連日的暫停營業導致多家影院虧損嚴重,甚至被迫倒閉。如今影院正式復工,意味著中國電影將迎來真正的全面恢復,背后卻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關于電影,過去我們常常忽略了非常關鍵的一點——電影從來不是院線的專屬產品。疫情讓所有人真正且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種特殊情況下,國內部分商業電影由院線轉戰網絡播映。徐崢導演的影片《囧媽》于2020年1月25日開創了商業電影網絡免費首播的先河。隨后,由王晶監制、甄子丹主演的《肥龍過江》也改為網絡收費播出。由于淼執導的電影《大贏家》于3月20日晚8點在西瓜視頻、抖音等客戶端免費上映。未來,院線電影的發行渠道或許不再限于影院放映,而隨著網絡電影趨于精品化,二者的邊界也很有可能會漸漸被打破。
電影產業高投入的商業性要求在短期內獲得回報,特殊時期的院線顯然無法滿足電影的商業需求。商業電影網絡首播是影視業轉變銷售模式的一次試水,是在疫情影響這個特殊不可抗拒情況下產生的。面對今后諸多不可抗拒因素,片方與院線應設法保障與平衡利益。院線也會研究改革方案,加大對片方的約束與合作力度。
網絡首播作為影視業應對風險情況下的改革顯然存在一些問題。此次院線對國家電影局提交的吁請中,要求取締電影院以外各類“零窗口期”的放映模式,明確各類放映終端與院線影院放映內容之間的窗口期界限等完善行業規范制度。這也必然會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秩序管理的規范化,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大制作、大體量的電影來說,網絡平臺還遠遠不足以覆蓋其高昂的成本,電影院依然是未來大片較量的主戰場。但相較而言,一些中小成本的電影直接選擇網絡平臺或尋找院線與互聯網融合的模式,或許更為有利。
近兩年,全球流媒體大戰如火如荼,行業巨頭紛紛入局,讓全世界都明白了一個道理——線上娛樂是大勢所趨。疫情發生以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各行各業受阻之際,唯有線上娛樂突飛猛進,再次讓全世界看到了互聯網的力量。
貓眼娛樂、愛奇藝電影、微博電影聯合推出的《2020上半年度電影市場數據洞察》顯示,根據“愛優騰”三家平臺公開的票房榜,全網分賬票房突破千萬的網絡電影已有37部,創6年來上半年分賬票房的歷史新高。
短時間內,公眾對密閉空間的擔憂依然存在,影院復工后也有一段緩沖期。這段時間,院線以經典重映和引進國外大片作為過渡期的“潤滑劑”,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原本備受矚目的春節檔影片推遲至國慶檔或年底上映。這期間,國產電影的空缺只能由網絡電影填補。疫情助推了流媒體用戶消費習慣的養成,網絡電影品質的整體提升也加速了用戶轉化。
近年已有部分傳統影視公司轉換賽道,入局網絡電影。進入后疫情時代,會有更多影視公司意識到線上娛樂的優勢和趨勢。2020年和2021年成為網絡電影提質和騰飛的關鍵年份。
回顧過去,疫情讓院線電影市場全部停擺,而網絡影視則一路高歌猛進,網絡電影也抓住了這個時機,于2020年上半年迎來了直線上升期,在票房、內容、口碑、影響力等方面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互聯網時代,很多事物的邊界都在逐漸模糊。帶貨主播可以成為明星,明星也能夠化身為主播。長短視頻平臺同場競技,網絡劇和臺播劇亦能同臺評獎。院線電影逐步復工后,院網融合的腳步也會繼續提速。網絡電影既然能夠獲得各項突破性的進展,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的邊界將不斷被模糊和融合。
影院觀影作為重要的社交手段必然會受到網絡免費播映的影響,電影的網絡播映確實會給部分觀影群眾一定的便利,甚至會培養一批忠實的線上消費群體。就目前觀影群眾的反應來看,也有堅決反對小屏幕觀看特效類商業大片的呼聲。隨著科技的革新,在家通過中小熒幕獲取等同于影院的觀影效果已經指日可待,消費群體的觀影習慣很有可能改寫將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走向。
根據“貓眼電影”針對觀影消費群體進行的調查,面向2019年貓眼平臺電影購票觀眾發起,性別比例、城市結構、年齡比例模擬電影大盤的觀眾構成。從調研報告來看,疫情期間,觀眾居家線上觀影依舊活躍,且對疫情結束后影院觀影有較強的意愿,半數以上觀眾疫情后的影院觀影意愿甚至超過疫情前。喜劇片為觀眾觀影的首選類型。
電影市場的復工復產,需要一批有影響力的大片來撬動。一個消費習慣的重新形成,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推動力。只有有影響力的電影進入市場,才能夠讓市場重新煥發活力。當然,要想進一步增加觀影人次,中國電影人必須提供更多優質的影片。如今,國產片票房前十的影片能夠占國產片票房的六成。這說明國產優秀影片的數量還不夠多。現在市場中有較大影響力的國產電影一年不超過20部。國產電影的產量很高,但優質產品的產量仍不足。
或許因為疫情,人們將會越來越習慣于通過互聯網來更加自由、方便地選擇影視內容,從而使更多的線下實地消費轉化為線上點擊消費,特別是那些缺乏影院必看性的電影。這種改變既會影響到影視行業的渠道價值、窗口規律、版權意義,也會影響到影視產品的類型、形態的生產和營銷、推廣的方式。
從長遠來看,疫情對院線的影響是暫時的。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外部沖擊,等疫情徹底結束后,因疫情影響而延期的優質電影必將會尋找到更好的機會放映。近幾年培養起來的觀影人群也會重新迸發出消費的熱情。等到曾經的觀影群眾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電影院線必然會迎來恢復性增長。
電影行業需重新思考電影業態,重塑電影的制播模式,如探索線上線下播出模式,互聯網播出與線下院線播出的互動等。同時,還需要認真研究消費群體觀影習慣的微妙變化,以更優質的作品應對電影產業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