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慶彪,王 軍
(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從社會學意義上講,校園文化是在社會思想影響下,由校園師生共同參與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亞文化。其是大學發展的靈魂[1],對于校園文化核心精神的凝聚、良好氛圍的營造、豐富活動的開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它的表現形式具有多重性、多端性、雙向性,不是單一被動的相互影響。為此,高校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精神與物質層面建設出符合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現實需要的校園文化。要使身處其中的人從各方面時刻感受到被文化熏陶、感染、浸潤“不易被察覺到”的力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更好地體現高校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本質和宗旨。
筆者認為,浸潤式關系不是單純地從外部注入影響,而是人與物的互動、吸收,達到理想效果。其在完成高校德育目標方面地位突出,對于影響大學生的身心、人格、素質、修養等都有一定的功用。通過教育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來達成學校的德育目標。
第一,潛隱性。高校德育目標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種形式得到貫徹實施,親身體驗、行為發生變化、思想得到升華,并從中感知獲悟,在無形中達成德育要求。第二,漸進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的隱性“浸潤式”關系將德育的主旨、目標、要求滲透到各種德育情境中,采取暗含、熏陶、影響等漸進方式對大學生施加作用,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他們在情境中得到自我領會、自我升華、自我超越。第三,現實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是實際存在的,不可將其作為精神層面的內容而忽視其重要地位。務必將其作為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探析,從更深層次角度思考其重要價值、地位與內涵。
“物與人”的浸潤式關系借助建筑、活動、情境、情感這些無形的教育力量,讓大學生沉浸其中,感受教育的無窮魅力。引導大學生通過實踐鍛煉、活動參與、榜樣示范的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用快樂的心態去學習、感受、吸收新知識,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的潛隱性、漸進性、現實性,在育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浸潤式關系于無形之中影響,其區別于單方向的一味“灌輸”方式。此外,教師的教授方式與采取的態度,會對大學生的情感、心理、行為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教育者契合著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那么受教育者便會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吸收并踐行教育者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否則,便會采取抵抗心理,不僅不會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產生反作用。所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所內含的“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便顯得尤為可貴。
校園文化建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的提法在我國并不多見,但與“物與人”浸潤式關系相近的表述卻不少。這其中還強調自主性,能夠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內容并得到強化。通過“浸潤”的方式,顯現校園文化建設的自然性。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自主性,使其自發地沉浸在教育的活動之中,通過示范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響,從而內化到個體的認知體系中去。我們兒時熟知的“孟母三遷”故事講述的就是“物與人”的關系,突出人際交往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近現代以來,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環境創造人”的思想。這一思想為“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提供了哲學理論前提。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理論是建設的指標。正確的理論指引,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走入正軌、沿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前行,起到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總的看,“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各種外在表現形式與其中蘊含的文化理念的“物”和接收主體“人”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發生作用而產生的一種關系。浸潤式關系之所以“浸潤”,是指校園文化建設理念與宗旨在德育目的和德育要求實施過程中是暗含的、潛隱的。
“物與人”浸潤式關系質量高與低,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的衡量標尺。然而,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普遍狀態是,重視實體物質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涵育”人的重要作用。不少高校將過多的時間、精力等主要用于要政策、學位授予權、教授名額等這些外在形式;教師則在受到巨大備課、授課壓力的同時,還要完成課程之外的課題、科研、項目,將為數不多有限的精力很少用在真正的鉆研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與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這與高校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相悖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是有“人”才有“文”,“文”因“人”而生。這種忽視“人”而重“物”的現象與事實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值得深思。現在不少高校盲目攀比學校的招生人數、資助經費、學校規模這些表面的物質形式,而對于真正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質量,教師隊伍的培養、進修、出國學習等真正實質性的內容,卻表現得不夠積極。這樣,不僅不會帶來校園精神文化的豐富,而且會形成浮躁、虛假、迷亂的校園氛圍,對于學校本身的建設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都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
關于人與環境的問題,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才在批判環境和教育決定人的形成與性格的舊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上,科學地闡釋了人與環境的關系[2]。馬克思主義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3]。從此可以得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的關系非常強調學校環境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分析運用其中的“浸潤式”關系,以便達到“人”與“物”的和諧統一,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至關重要。從精神層面來講,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建設、活動形式開展主旨,是校園文化的濃縮,是整個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從物質層面來講,其主要包括校園的空間結構、教學設施、校容校貌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的東西,這些實質性存在的東西,是校園精神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共同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改革開放至今已有40 多年,帶給中國無數的巨大變化;互聯網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人們聯系更為緊密,生活、思想各方面交流暢通無阻。這些帶給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精神滯后”的現實。文化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金錢至上思想、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向中國涌來,給人們的精神、思想造成了極大沖擊。這些影響不可避免地波及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帶來一些顯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重物質建設輕精神熏陶。許多高校在硬件設施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確實有利于提升和改善教育教學環境,然而卻忽視了精神文化對師生的浸潤和內化;二是校園文化存在娛樂化、逐利性、大眾化、功利性等傾向。這些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營造都是十分不利的。
高校課程設置、文化建設、人員管理、活動舉辦工作中存在形式主義傾向。例如,有些課程的設置,單純就是為了完成學分要求,教學內容重復比例高,甚至出現“上課教師問學生,咱們講點什么”這種不負責任的現象;校園文化建設就是為了走過場,標語隨便寫幾個,長久不更新、學生參與度低,內容質量不過關;管理人員、部分教師存在官僚主義傾向,在這種“無形高壓”下成長的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不僅使社會文化更新加速,經濟增長走上了快車道,更對人的思想及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與影響。這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便顯得至關重要,其對于保持高校的知識性、育人本質、發展性作用巨大。高校是知識、人才的匯聚地,必定是新思想、新文化、新潮流的率先接收與分享者,大學生更是新時代互聯網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這就更加使得網絡上的思想、文化更易在高校校園中傳播。然而,由于新興事物的流行,各種監管、發行、傳播管理機制相對滯后,就使得網絡世界更加復雜多變、迷亂誘人,加上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虛擬性強,很多信息便可隨意出現在網絡上,這些碎片化信息給人們的思想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與壓力。
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這就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中的自主性等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探討“物與人”浸潤式關系的特點、“物與人”浸潤式關系育人的獨特作用等提供了有力佐證。要實現其價值,必須調動各方面力量與整個社會文化實現良性互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是一個一直存在的議題,需要多方調研、實踐,加以精準施策。
“物與人”浸潤式關系表現形式多樣,要使教育效果明顯,使受教育者樂于接受,主體的執行理念必須時刻得到深化。“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只有執行主體與受教主體共同接受的教育理念,教育效果才能更好的達成。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讓文化建設的主體更加深層次地理解并執行理念的意義,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校方教育部門、黨委宣傳部門、后勤部門等組成校園文化建設主體。這些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浸潤式關系對整個學校影響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吸收、理解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主旨、精神內涵,絕對不能想當然。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使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與人”深入融合到一起,進而達到教育效果的最佳組合。
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打造精品文化活動,在校園文化內容的生動性、學生的主動性、師生的互動性上下功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精品文化活動滋養青年學子的心靈,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獨立自強的人格品質和優雅上進的精神風貌”[6]。因此,要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領下充分發揮其作用。首先,高校校園文化管理應深刻理解、把握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旨內涵,如本科生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教師團隊的管理、學校活動的舉辦等,確保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其次,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高校在依循本校特色建設校園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在體制機制方面加強設計與引導,兼顧橫向與縱向發展,兼容并包,推陳出新。最后,加強相應的文化信息管理,對于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實言論,要及時溯清本源,給予正確引導。校園文化已經成為廣大師生思想與行為的鏡子,所以有必要制定出及時合理的評判標準與選擇機制。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校園物質文化,需要以蘊含人本、自由的多種平等方式使高校師生盡可能全部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一定要依循以人為本、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從社會的大潮中挖掘適合大學生的文化傳播方式與手段,達到“浸潤式”效果。當前,應著重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索與實踐:一是網絡直播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世界的優勢,加強與學生的聯系,教師在講授案例時側重講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如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故事、馬克思主義形成及其中國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大學生成長發展中的身邊故事等,以鮮活、生動的故事講述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最佳德育效果。二是虛擬VR 現場體驗法。利用網絡組織學生到革命紀念館、烈士故居、軍營等歷史事件發生地去感悟、體驗,實地感知教學內容涉及的事件、人物經歷等,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理論認同。三是情境短劇音視頻法。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蘊含到相應的組織活動之中,使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與人”的浸潤式關系不僅自然而且有趣。
大學的發展過程,說到底就是培育大學精神和文化的過程。過分的浮躁、功利等,都不利于大學文化基因的生長。所以,有必要高度重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深化高校“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是校園文化建設在精神層面的重要體現,其具有指引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含推動力。在關注“物與人”浸潤式關系、建設校園文化的同時,必須要達到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齊頭并進的效果。“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可以通過特有的精神環境以及文化氛圍,使校園內的每個人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在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與現有的社會文化趨同,實現對人以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7]因此,一定要在“物與人”浸潤式關系深化的前提下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把校園精神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增強校園精神文化的浸潤性,以實現校園精神文化對實現育人目標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