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慶偉, 王 然
(華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風險社會,吉登斯、貝克等人從不同維度描繪了現代社會風險。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我國面對的社會風險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從漫長的農業文明走出來的、高度參與到全球流動的超大規模且快速發展的社會,傳統、現代和后現代因素壓縮于同一時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疊加性風險。“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1]我們黨歷來重視風險問題,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風險防范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新論斷和新舉措,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能力”[2],“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3],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加強風險觀教育作為重要課題。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新時代新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議題。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4]當前,我國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國際和國內風險挑戰并在,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等風險挑戰并存。國內外風險挑戰不僅疊加并在,而且還可能衍生出次生風險,比如某些國家公然使用“武漢病毒”等詞匯污蔑中國,操縱和誤導國際社會輿論,引發出國際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風險是處于“可能永不但也可能”的未完成狀態,風險也是處于“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的辯證狀態。“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5]因此,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正確認識國際環境、國內社會發展中的風險并有效防范化解風險,絕不能犯戰略性和顛覆性錯誤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6]的育人要求,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又具體指出“育新人”[7]的任務。時代新人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時代的體現,是“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標在新時代的繼承發展,是培育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是民族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今后的前進道路上,來自各方面的困難、風險、挑戰肯定還會不斷出現,關鍵看我們有沒有克服它們、戰勝它們、駕馭它們的本領。”[8]“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9]因此,時代新人需要有戰勝險灘暗礁的擔當和勇氣,筑牢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精神根基,重中之重是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風險誘惑中堅定政治立場,不為西方惡意灌輸的資本主義不良思想所侵襲。同時,時代新人還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對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場的辨別力和良好心理調適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風險如同一堆易燃物一樣會因自然、人為的作為或者不作為等原因燃爆,從而發生重大風險事故。重大風險事故的發生本質上是風險誘發因素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并對經濟社會正常秩序產生嚴重威脅,因而需要在非常態下積極應對的事件。風險治理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除涉及具體專業知識技能外,還依賴于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制度會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模式,確保重大風險治理有序有效,但是制度歸根到底需要由人去執行。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如果管理者對危機不能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或者做出決策后又不知所措,就不能很好地處理好風險挑戰,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同時,風險治理離不開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社會全體成員如果能正確看待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有利于動員團結全體人民,凝聚起共渡難關的磅礴力量。習近平指出:“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10]不管是防范風險先手的能力,還是化解風險的高招都不是一日之功。因此需要普及風險觀教育,提升每個人的危機意識與責任意識,打好防范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和戰略主動戰。
社會風險涉及到各個領域,例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經濟社會發展等,每個領域的風險治理都涉及具體的專業知識,但任何風險都涉及到人的生產生活及其管理體制機制。如新型冠狀病毒防控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但是它帶來一系列人與自然、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等非醫學本身的反思。這些問題涉及全體社會成員如何正確認識風險及其發展變化,涉及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同,涉及以怎樣的人生觀去面對社會發生的變化等問題。從這個意義看,風險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風險觀教育主要是努力讓人們確立起正確看待種種風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看到黨和國家在應對重大風險中的制度優勢,培養主體面對危機的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等良好素質。
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風險本身的教育。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風險觀正確認識風險的產生、發展和變化。從物質的客觀性理解風險的客觀存在,從必然性與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觀與客觀等角度辯證分析風險產生的根源,從人類實踐與自然界的關系、個體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去理解風險之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等等。二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看待風險。風險觀教育不僅傳遞風險的知識,還有傳播防范抵御風險的思維方法,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把握風險治理的規律。風險教育要學習增強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又把握局部的戰略思維;要學習增強把握戰略謀劃、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的辯證思維;要學習增強預判風險、規避風險、化解風險,由被動轉為主動的底線思維;要學習增強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思維方法、創新實踐路徑的創新思維;要增強學習尊重法律、參與和守護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維。三是正確把握風險挑戰與意識形態風險的關系。意識形態風險本身是我國面對的重要風險,同時其他類別的風險也可能引發意識形態風險。從國際看,不僅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存在風險,西方敵對勢力還實施分化和抹黑戰略將相關問題意識形態化,離間我們的黨心和民心;從國內看,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不可避免的出現矛盾和問題,由此容易引發一些錯誤言論和觀點,甚至形成不良社會思潮,從而危及意識形態安全;從互聯網看,智能互聯時代已經到來,不僅傳播主體空前多元、傳播信息空前增加,各種風險挑戰升級演化成意識形態的風險不斷增加。因此,意識形態斗爭教育是風險觀教育的重要議題。
這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風險挑戰中具有顯著優勢的教育。一是黨和國家風險治理的成功經驗。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中,黨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1]歷史記憶將黨在風險治理中的人物、事件和情節依據時間序列展開,讓人們從歷史大勢中提升風險治理的制度自信。因此,歷史的教科書不僅是“必修課”,而且必須“修好”。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12]。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我們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化解重大風險的根本保證;緊密聯系群眾是面對一切風險挑戰的顯著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是團結全黨全國全社會團結拼搏、迎難而上的強大動力。中國制度成就中國之治的故事有事實、有形象、有感情、有道理,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最重要支撐和最寶貴資源。三是制度優勢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實踐中要從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能讓別有用心的人借機顛倒黑白,要教育全體人民全面地、聯系地和發展地看待制度優勢。
這是生存于現代風險社會中主體的價值觀念教育。現代風險有傳統的“自然風險”,更多是人類自身的“人造風險”,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現代性的附屬品使人們面對和處理風險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要讓全體社會成員樹立風險應對中人人有責任、人人皆可為的健康人生觀。一是應對風險的心理準備及調適。在《黑天鵝》一書中,人們處在安寧和平的環境下很不情愿去想象那些苦難危險的日子,人們會刻意逃避黑天鵝的存在。這種對風險的逃避行為并不能阻止風險的爆發,只會越來越淡化對風險的認識,弱化抵御風險的能力。因此,要有面對突發危機時的冷靜和正確看待危機、解決危機的心理狀態,才不會在關鍵時刻手足無措,被混雜的聲音引入歧途。二是責任意識教育。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風險治理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為社會風險如同籠罩的霧霾,不會因為貧富、性別、年齡等就差別對待,同時社會風險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全體人民攜手共同面對風險挑戰。責任意識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重要前提。三是提升道德判斷能力。道德判斷是個體基于其已接受的道德規范標準,對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判的過程。風險社會中存在各種沖突使每一個個體都面對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加以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進一步推波助瀾,人們面臨更加復雜的情況。這些都亟需個體不斷提升道德判斷力去判斷、選擇和反思。
任何課程都要以促進青年成長成才為內在要求,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決定的。一方面,風險觀教育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風險觀教育不是新開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命觀教育等一樣,作為滲透性的因素融入到現行的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當中,這符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主動性、勇于迎接挑戰的現實需要。[13]另一方面,風險觀教育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現代社會的“人造風險”主要源于科技,往往出現于公共衛生、經濟、社會生活等具體某個領域。法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醫學、經濟學等專業知識技能是風險治理的重要依托。與此同時,專業課程也是進行風險觀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重要載體,因為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因此,專業課程落實風險觀教育理念,不是弱化專業課程教育的標準,是讓“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是強化專業課程實踐中立德樹人的使命。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陣地。風險觀教育不僅要融入課堂教學,而且要實現全程、全員和全方位育人,要充分發揮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風險觀教育的作用。面對未知的風險,我們要堅持風險教育的常態化、應急性和跟進性的有機統一。首先,在常態時期加強常態化的教育。通過科研、文化交流、心理健康、企業管理、社區服務、國家安全等將風險觀教育滲透于各個日常生活領域中,既起到警示,抑制風險于萌芽中的作用,又防范于未然,一旦發生風險有充分思想準備。其次,在危機階段加強應急性的教育。風險本身的災害性給全體社會成員造成極大影響,風險應對中的工作失誤、失職等問題也會被放大,同時危機應對中還面臨國際環境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平時積累妥善快速應對風險,同時要通過不同教育形式穩定社會情緒,弘揚優秀團體、組織和個人的先進事跡,強化對輿論場的價值引領,構筑起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動力。最后,戰勝風險挑戰后加強跟進式的教育。戰勝風險挑戰后,我們要善于總結經驗,對風險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進行反思評價,同時要隆重表彰應對風險挑戰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集體,充分利用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珍貴資源,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境界,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努力的磅礴力量。
馬克思主義環境論認為人與環境是統一的,“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4]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過程中環境是重要的外部條件,當環境與教育“同性同向”時起強化作用,當環境與教育“異性異向”時起消解作用。[15]風險是動態變化的,風險治理也是動態發展的,因此風險觀教育的環境也具有動態性。相對于常態環境,危機應對階段是一個非常態環境,隨著成功戰勝風險挑戰,非常態環境逐步轉化為常態環境。風險觀教育要重視制度環境、人文環境等教育環境的優化,尤其要重視優化媒介環境。一方面,新興媒體方興未艾,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媒介形式對長時間沉浸于網絡的人們具有反復強化、綜合強化和累積強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的普及使得個體與社會媒體等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平臺和機會,互聯網成為輿論工作主陣地、輿論交鋒最前沿。面對影響力強大、魚龍混雜的媒介環境,要高度重視媒介環境的優化。對敵對的顛倒黑白的輿論,要進行秋風掃落葉式的批判;對各種誤解要擺事實講道理,澄清誤會;對困惑要指點迷津,使人們看清主流和大勢。同時,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大化克服驗證消息真實性的繁雜程序和冗長時間的弊端,做到既防止真實消息延遲造成更大損失,又避免假新聞先入為主動搖人心。總之,在風險觀教育的全過程要努力做到不僅講“好故事”,更要“講好”故事,營造好的媒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