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軍
(哈爾濱理工大學 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高校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培養。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勞動模范代表時首提“勞動精神”,并在多個場合多次就勞動精神發表重要講話和指示,如“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提倡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1]等。講話從多個方面闡明了勞動精神的意義、本質特征和時代價值,為深入開展勞動精神弘揚和培育工作提供了新遵循、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2]。培育時代新人應該抓住“精神”根本,不僅要依靠培育崇高精神來孕育時代新人,還要通過時代新人勞動奮進、拼搏向上的行動詮釋和彰顯勞動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勞動者,也是偉大勞動精神的詮釋者和實踐者。因此,應厘清勞動精神的生成邏輯,明析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把握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時代價值,探索勞動精神對新時代大學生的作用,堅守和提升勞動精神引領功能,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勞動新理念,生成并傳播勞動者至上、勞動者平等、勞動者可敬、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3]讓勞動精神匯聚青春力量。
對勞動精神內涵的具體領會和全面把握,要從其生成邏輯入手。勞動精神作為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精神產物,不僅體現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的理論性,還體現無數勞動者豐富而生動的實踐品性,這是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契合。與此同時,勞動精神還蘊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性,體現勞動精神與時代同向同行的時代屬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4]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與自然長期斗爭過程中,創造了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鑄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勞動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衍生,成為中國精神和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勤勞是勞動精神的內核,它不僅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推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鮮明品格。《左傳》記載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意在告訴人們,美好的生活在于勤勞。勤于勞動,生活物資就不會缺乏,這強調了勞動是維系人類存續的重要支撐。詩人韓愈也曾留下“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警句,告訴青年學子,學業的精深在于勤奮。其次,奮斗是勞動精神的特質。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鉆燧取火等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勞動的贊頌和和對生命的抗爭同時也向人們傳達出,無論是人還是神,都必須通過辛苦的勞動才能征服和改造自然。再次,尊重勞動的優秀傳統。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體現尊重勞動的思想,如孔子主張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尚書》記載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都表達出普通勞動人民之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也體現出為官者對勞動人民的尊重。最后,勞動公平是勞動精神的重要內容。《孟子》有言“厲民而以自養”(《孟子·滕文公上》),張俞有詩句“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這些都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丑惡行為,也深深觸及了勞動公平與正義的現實問題,為豐富勞動精神內涵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勞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在新時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勞動思想進行了全面論述。通過對勞動與勞動、勞動與人、勞動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全面闡發,深刻揭示了勞動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征,以及勞動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影響和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人本身。”[5]“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6]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永續發展的重要實踐活動。勞動精神是無數勞動者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提升自我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并不斷融入時代特征,展示出深刻而永恒的精神特質。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為指導,在中國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思想。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更是對無數勞動者地位及勞動精神的尊重與肯定,也為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標注中國底色。
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7]。偉大實踐催生偉大精神,偉大的勞動實踐鑄就偉大勞動精神。每一種理論和思想都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對實踐活動總結和凝練而成的。勞動精神的生成源于一代代普通勞動者在現實勞動實踐中的堅守與奮斗,并成為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恒久性精神支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的發展階段、實踐環境、社會矛盾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全面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國社會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開啟“十四五”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可見,這一時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神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調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8]這就要求全體中華兒女必須積極投身偉大的奮斗實踐,在偉大實踐中創造偉業,在實踐中凝聚和弘揚勞動精神。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凝練與提升,與新時代勞動實踐的更新和升華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新時代的偉大實踐,讓勞動精神有了新的內涵。
新時代的勞動精神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其作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論品格,彰顯著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承繼與發展。因此,掌握勞動精神的豐富內涵,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對勞動實踐、勞動精神的深刻認識,把握努力奮斗方向,提升勞動熱情,增強勞動自覺,探索勞動精神的價值意義。
勞動幸福是勞動精神的最終追求。馬克思曾指出:“‘勞動的絕對自由’是勞動居民幸福的最好條件。”[9]這說明了勞動的至高追求——勞動的絕對自由,對勞動幸福的推動作用。2020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10],深刻闡明了勞動與幸福的內在邏輯。一方面,勞動幸福是勞動情感的重要內容。勞動情感是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對勞動的認知、習慣、體會和感受的總稱。勞動幸福作為勞動人民表露態度、展示心性的重要體征,承載著勞動重要的價值指向和合理表達。另一方面,勞動幸福是最高形態的幸福。勞動幸福不同于一般的快樂,而是“人通過勞動使自己的類本質得到確證進而得到深層次愉悅體驗的過程”[11]。人的勞動過程實際是在努力擺脫異化勞動的影響,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并深度呈現自我價值。因此,我們要積極營造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體現勞動幸福的氛圍環境。
尊重勞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要求,也是是勞動精神的核心內涵。“尊重勞動反映對勞動及勞動者主體地位的認知。”[12]新時代的勞動精神首先體現在全社會對勞動和勞動者地位及作用的尊重,只有認知到這一點,勞動造福人類和社會的價值才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同。一是要形成尊重勞動的個體道德自覺。新時代勞動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內容,尊重勞動是遵循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求的重要體現。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充分認知勞動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勞動的道德要求作為個體的核心價值追求。二是要形成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勞動者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社會財富,體現個體和社會價值,應該合法獲得合理的收入和回報。貶低勞動價值、漠視勞動創造、惡意克扣勞動回報的行為都應該受到全社會的譴責和唾棄。三是要維護勞動尊嚴。維護勞動尊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勞動者而言,要有維護自身勞動尊重的意識,當自身勞動尊重的權利受到侵犯時,要自覺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勞動組織或單位要為勞動者創設安全和諧的勞動環境,使勞動者在舒適的氛圍中體驗勞動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勞動精神作為中國精神譜系的重要標識,承載著神圣的時代使命。新時代的勞動神圣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方面,承認勞動的神圣。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憲法》不僅賦予人民神圣不侵犯的勞動權利,還明確了勞動作為義務的具體內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好、維護好、 發展好廣大普通勞動者根本利益”[13]。另一方面,要珍惜圣潔的勞動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無論是工人、農民所從事的基礎性勞動,還是教師、科研人員從事的創造性勞動,抑或是志愿者等從事的服務性勞動,他們的勞動成果都是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結晶,是偉大的、美麗的、圣潔的,是勞動者勞動價值的重要體現,理應得到全體社會成員的尊重和珍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以勞動托起中國夢”[14]。
馬克思曾預言,“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15]。這確證了勞動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發展的決定性條件。因此要崇尚勞動,將“勞動光榮”的初心厚植心靈。勞動光榮作為一種價值認同,彰顯全體勞動者應有的價值立場。一方面,勞動光榮體現勞動者的美好價值追求。當自身勞動價值得到認同,勞動成果得到珍惜,勞動行為得到效仿,勞動需求得滿足,勞動者據此生成的自豪、愉悅的內心感受會激發勞動者以更強烈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勞動實踐中,并不斷創造更大的價值。另一方面,引領“勞動光榮”社會風尚。勞動光榮的積極體驗不應是個體的行為感受,而應該努力成為一種推而廣之的社會風尚。只有“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不斷引領時代,潤育人心,新時代的勞動精神才能真正起到凝聚、引領和激勵的作用,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精神力量。
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馬克思認為,美感就是人在創造性勞動中感到各種本質力量能夠發揮作用的樂趣。人類社會的每一次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實踐,而實踐正是人類在勞動中的不斷創新創造。因此,勞動精神的關鍵維度在于實施創新和創造性勞動,弘揚勞動精神要關注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性和創造能力。一方面,培養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新時代的勞動精神可以激發人們的創新潛力和創新智慧,培育和壯大勞動新動能。針對產業新業態、智能信息化等時代特征,著力引導創新主體,特別是高校學生將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與專業的結合和應用,增強學生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引領新思維的能力,推動創新型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創造價值,使創新能力成為推動個人成長和價值實現的核心動力。另一方面,培養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是一種臻美的勞動過程,體現了勞動的至高境界。大學生作為承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使命的青春力量,不僅要有務實勤奮的奮斗精神,還要有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因此,要注重學生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創造能力的培育,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實習實訓、創新創業中形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
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高校通過升華認同高度、協同教育維度、提升文化溫度、錘煉實踐厚度等路徑進行科學設計和具體落實。
當前,多元化價值取向、錯誤社會觀點、非理性認知消解和對沖影響著大學生勞動價值認同,碎片化和虛擬性文化傳播解構著勞動精神的正向作用,弱化大學生對勞動精神的認同,削弱了勞動精神的引領力和輿論張力。因此,升華勞動認同高度是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的起始點。一是轉變全員認知認同理念。培育勞動精神是助力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各高校必須打破傳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在辦學定位、育人理念、學科設置、學生管理等方面融入勞動精神培養。學校管理人員、教師要將勞動精神培養滲透在工作中、體現在行動上。二是在教學管理體系中深入挖掘勞動精神元素。勞動精神教育和培養要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同向同行,在強化教師對勞動精神認同的基礎上,將勞動精神培育納入學校“三全育人”體系,強化教師在勞動精神培育過程中的教育引導作用,提升學生對勞動價值和意義認同的高度。三是將勞動精神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根據各高校校園文化特色,打造立體化、體驗式、主題化的勞動文化和實踐活動,將勞動精神教育嵌入學生日常生活,培育大學生的勞動情感。
扎實做好高校勞動教育是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內容。一是要開展貫通性的勞動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中小幼勞動教育一體化格局下,高校要明確大學生最后一個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將以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升勞動技能等為目標的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大學勞動教育的貫通性。二是開展系統性勞動教育。基于勞動精神培育的勞動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完善課程設置,落實黨和國家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獨立設置勞動教育課程,根據各高校地域和辦學特色設計實踐課程。另外,還要“注重發揮隱性課程的補充作用”[16],強化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學生“第二課堂”建設。要豐富教育內容,結合時代特征、專業人才特點、企業行業需求設計勞動教育內容,編寫符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和行為規律的專業教材,提升勞動教育課程的科學性。要壯大教師隊伍。教師是勞動教育實施的先導,只有配齊配強教師,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才能凸顯勞動教育課程的實際效果。因此,各高校要以“引進來”和“送出去”、專兼職相結合、校內外教師互認的方式壯大勞動教育師資隊伍。要拓展教學形式。結合勞動教育的教學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形式,采用理論講授與研學體驗、網上自學與線下實踐等方式開展。三是開展協同性的勞動教育。構建協同性的勞動教育機制才能更好地激發勞動教育的活力。勞動教育作為聯通教育、生活、職業世界的紐帶,“本質上更需要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和職業世界的聯合支撐”[17]。因此,高校要著力溝通不同利益主體,正確處理好學校、社會、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相互關系,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構建完善的協同勞動教育體系,為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賦能。
勞動文化建構作為文化樣態和精神取向層面的活動,是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高級精神活動。提升勞動文化溫度,營造和諧向上的勞動氛圍可以增強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潤育引領功能。一是要精準確定勞動文化傳播話語。針對當前社會勞動文化熱度不夠、氛圍不濃等問題,要運用全新理念,構筑符合新時代大學生需求的勞動精神教育體系,對勞動文化和勞動精神傳播的話語和方式進行及時更新調整,進而契入大學生的文化接受話語場域,使勞動文化傳播語態情景具有較強的帶入感,烘托出既溫暖又提振人心的力量,增強勞動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二是要精準設置勞動文化傳播內容。對于展示和體現勞動精神的優秀事跡和先優人物,要通過總結提煉勞動模范人物的品質和精神,生動講述模范感人事跡。以飽滿充實的內容吸引大學生,以創新的設計觸及學生靈魂,進而引發學生共鳴,在實現勞動文化引領作用的同時,使勞動文化成為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一些高校通過開展諸如勞模人物面對面訪談交流、體驗勞模真實勞動等活動,收到良好效果。三是精準設計勞動文化傳播方式。要充分運用網絡等新媒體,打破勞動文化宣傳的時空限制,充分運用微博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AI智能播放、微視頻等網絡載體,將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勞動文化體驗、勞動成果展示等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達到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
勞動實踐是檢驗勞動教育成效、展示勞動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的重要途徑。一是明確勞動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勞動實踐是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環節,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單純依賴教育的勞動精神培育是不完整的。二是共建勞動實踐基地。高校要廣開門路,加強與政府、企業、農村、社會團體的合作共建,注重各類場域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搭建出得去、能上手、學得好的勞動實踐基地,通過開展農村勞動、社會實踐、公益服務、勤工助學、專業實踐、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勞動情感、行為養成和優良作風。三是將勞動實踐融入創業就業。創業就業工作與勞動實踐具有多維的契合性。一方面,通過開展創業設計、運營、實踐活動,提高學生了解新理念、認知新業態、掌握新知識、提升新技能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結合就業指導教育,鼓勵學生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就業觀和擇業觀,將個體的勞動認知、勞動情感轉化為具體勞動行為,讓學生明白幸福的生活、精彩的人生由勞動創造。四是完善勞動實踐評價機制。根據勞動精神培養的目標和勞動實踐特點,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特點,本著“強調操作、立足實踐、注重創造、體現綜合”的原則,關注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勞動原理的應用、勞動方法的融合、勞動設計的創新、勞動能力的遷移、勞動文化感悟等,構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的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