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吳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太倉實施全面推進融入上海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對滬戰略合作,積極推進上海港北翼核心港太倉港建設,增強對滬太產業協同發展,積極引進滬上人才與產學研項目,增強太倉科創能力。目前擁有科技型企業523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80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3家;擁有省研究生工作站67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省外資研發機構21家、省院士工作站5家;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省級眾創空間7個;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38件。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系基地”等榮譽稱號。
發展科技服務業,是國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1-2],也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環節。
科技服務業是隨著科技創新發展形成的一種新的產業分類,屬于第三產業的一個分支,是以技術和知識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產業。科技服務業的服務手段是技術和知識,服務對象是社會各界[3-5]。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9號),指出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九項重點發展任務,提高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能力。2015年,國家統計局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的意見》(國發〔2014〕49號),發布了《全國科技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將科技服務業劃分為7個行業大類、17個行業大類、52個行業大類和89個行業子類[6-8]。
科技服務業是西方國家科技與服務業長期發展的良好趨勢。19世紀初,科技服務業在英美出現。當時主要是咨詢。二戰后,科技服務業迅速發展。從亞洲看,日本的科技服務業發展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70年代,印度開始產生科技服務業并迅速發展;新加坡的科技服務業起步較晚,但其影響力和服務質量卻達到了發達國家[9]。
在政府政策引導下,發達國家憑借資金和科技的優勢,科技服務業穩步發展。發達國家科技服務業發展歷史悠久。隨著改革的深入,發達國家的技術服務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積累了不少經驗。無論是國家直接控制還是國家主導,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都創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國家科技服務業的發展。一個好的科技服務機構是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如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信息和技術標準的傳播,建立了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德國建立了產學研聯盟等機構,推動了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發達國家在科技服務方面擁有豐富的資本儲備。他們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和風險投資基金,以激發企業家的積極性,更加合理地利用資源,更好地發展科技服務業。

表1 美日韓德四國科技服務業發展實踐比較
我國科技服務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主要從事咨詢服務。黨的十五大后,政府開始重視發展科技服務業。科技服務機構從無到有,規模大、數量多、服務功能多樣化、科技服務人才素質高。但總體而言,中國科技服務業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中部和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
近年來,太倉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建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江蘇省創新型試點市等榮譽稱號。連續兩年位居人民日報發布的科技創新百強縣第二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將創新擺在首要位置,寫進城市精神,加強頂層設計,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太倉市創新例會制度,將主要創新指標全部列入市委市政府對下考核體系。近年來,認真貫徹落實科技部要求,修訂出臺《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科技信用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積極拓展載體建設渠道,出臺《太倉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管理辦法》,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孵化鏈條,因地制宜地推進各類園區、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等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擁有省級高新區1家,建有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4家,省級科技產業園4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8家(國家級2家),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15家(國家級2家),省級星創天地3家,形成了一批高企孵化基地、領軍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同時,力合天鏡湖未來科技谷、海美(太倉)智能制造創新產業園、七溪生物硅谷、太倉星藥港等一大批科創項目加快建設。
市政府層面與21家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建成高校技術轉移中心13家,累計擁有校企聯盟122個,產學研聯合體280個。中科院計算所、技術物理所、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同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在太倉建設大院大所機構6家。加快建設的西工大、西交利物浦兩所大學未來每年可培養本、碩、博各類人才4000人以上。
圍繞“中德合作城市典范”建設,做亮中德科技合作品牌。獲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系基地”。太倉對德合作模式作為樣本寫入科技部《科技創新共塑未來·德國戰略》,中德科技合作聯委會首次離京在太召開。全市擁有國家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德國留學生創業園等多個高水平載體平臺。2019年,全市德企產出了291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度投入超8億元研發,授權了130多件發明專利。
出臺了《推進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若干政策》《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自主創新與科技發展的政策。積極對接省、上海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和技術交易平臺,線上線下“雙創”綜合服務平臺成效明顯。目前線上平臺注冊用戶3293個、江蘇省服務機構88家,技術供應4712個,技術需求133個,金融產品46個。線下平臺今年已接待參觀40批次400余人,舉辦各類活動12場,服務人數800余人。“蘇科貸”為30家企業辦理風險補償備案9170萬元。全市創新生態鏈不斷完善建立。
加快婁江新城、科教新城等教育園區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歐美企業尤其德國的聯系,支持本地服務機構與企業、大學或國內外知名機構合作。積極引進、重點培養懂技術、懂市場、懂管理的高端專業科技服務人才。依托行業協會、人才聯誼會等組織,通過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水平。完善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的人才評價指標,提升職業資格的獎勵制度,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領域人才的積極性。建立培訓基地,培養一批熟悉技術轉讓業務規則、高度活躍的技術轉移人才。要進一步優化城市配套功能,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吸引人才來太落地。
太倉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有載體。目前太倉載體的數量、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太倉的發展需求,需要繼續引進具有影響力的省內外優秀科技服務機構,支持科技服務機構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從業人員包括政府執法人員、中介機構、企業員工的知識水平,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知識產權服務,提高知識產權信息的利用和服務能力,并建立以科技成果為核心的科技成果網上交易服務平臺,實現技術與資金對接。圍繞太倉市產業發展的需求,構建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鼓勵不同類型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加強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應用,支持標準制定、信息咨詢等服務,構建完善的技術標準服務體系。
繼續通過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務發展,進一步逐步完善規范制度[10]。要設立專項資金、種子資金,支持科技成果形成、轉化。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提供股權資金、技術資金等融資服務,擴大科技成果轉化融資,研究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相關政策,鼓勵保險機構提供保險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長三角科技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科交會)旨在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以“朋友圈對等融入”的合作模式,集聚長三角科技創新優勢資源,以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為引領,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努力打造新技術、新產品展示、交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平臺。
科交會自2018年首次舉辦,每年一屆,是由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江蘇省科技廳、浙江省科技廳、安徽省科技廳指導,由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溫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科交會主要是用技術交易、技術服務鋪就企業邁向成功的黃金之路。提供高端主題論壇,縱覽最前沿的政策信息、市場導向。舉辦產業對接會,技術交易、服務機構直聯行業企業,對接技術需求、把脈行業前景。舉辦專業輔導課,傳遞企業借力技術交易、提升企業能級的秘籍。匯聚長三角地區近千家各新興行業的企業,通過企業路演、技術交流、產業對接等活動,為大批雙創企業家提供展示、分享、交流的機會。
2019年第二屆科交會積極探索365全年的服務機制,為強化技術交易與成果轉化的功能屬性,科交會在參展企業參與的全流程中,創新性地設置多種環節,積極引導企業認識、發掘自身在產業轉型和技術迭代中的技術需求。通過問卷式的“參展申請表”、展中的“交易數據統計”、展前的“技術服務機構靶向性對接”等一系列舉措,挖掘長三角各地的企業創新需求390項。通過嘗試與優秀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打造“活動+服務+數據共享”的新合作模式,以技術服務為基礎,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地活躍度,力爭將“365+3”打造成科交會的一大亮點。
此外,還邀請到了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參與了長三角一體化展區布展和企業對接服務。2019年4月開通上線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區域內1195家法人單位、26700余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總價值超過300億元。
太倉作為上海的后花園,融入上海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近年來,太倉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建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未來,太倉應該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集聚各類科技資源、創新資金支持模式,并借助長三角科技交易博覽會這個平臺,促進太倉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