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強
(漢中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陜西 漢中 723000)
漢中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居于中國版圖南北氣候分界線,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境內豐富的水熱資源加上復雜的立地條件差異,形成了生物多樣性的鮮明特點,素有“生物基因庫”和“天然藥庫”之稱,有藥用植物資源1600余種,藥用動物資源250多種,名列陜西第一,位居全國地(市)第二。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品種有49個,分布在231個鄉鎮。地道、品優、量大的主要有:天麻、豬苓、山茱萸、杜仲、銀杏、附子、元胡、西洋參、大黃、黃連、參葉、黨參、白芍、川烏等。截至2018年底,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有173.8萬畝,年產值達101.2億元[2],中藥產業已成為漢中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

漢中主要中藥材種植品種情況圖[5](2018年12月統計)
漢中作為全國中藥材的傳統主產地和漢江流域歷史上中藥材的重要集散地,近年來,按照“科技引領、龍頭帶動、市場運作、項目支撐、突出優勢、循環發展”的原則,中藥產業總體實現增規模、調結構、促產值的發展態勢。先后建成了山茱萸、天麻、西洋參、杜仲、豬苓、元胡等優勢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15個,規范化種植面積達20萬畝以上。全市13個循環經濟園區中,7個園區有中藥材加工企業入駐,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天麻、杜仲、山茱萸、元胡、西洋參產業鏈。目前全市共建成了1個國家級藥源基地,2個省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科技示范縣,6個省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縣和1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科技示范園。山茱萸、天麻、豬苓、杜仲、西洋參、元胡等15個品種已列入GAP基地建設項目,其中山茱萸、天麻已順利通過國家GAP認證。通過GMP認證的中藥制藥企業5家,GMP生產線35條,中藥制劑品種批準文號168個,中成藥批準文號165個,中藥保護品種2個,可生產片劑、丸劑、膠囊劑、顆粒劑、注射劑等12個劑型。醫藥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
漢中現有醫藥企業23家,過去五年年均產值增長25.35%,高于全國醫藥加工業25%和全省醫藥加工業14.5%的增長水平。醫藥企業產值過5000萬元的有4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有2家,藥品生產企業主要以中藥飲片炮制加工、中成制藥制劑和中藥保健品生產及天然藥物提取為主,可生產片劑、丸劑、膠囊劑、顆粒劑、注射劑等17個劑型。其中藥品制劑生產企業7家,有12個劑型、42條生產線通過了GMP認證。中藥飲片生產企業7家,醫用氧生產企業3家,藥用輔料生產企業2家。有藥品經營企業544家,其中藥品批發企業37家,零售藥店537家,已全部通過國家GSP認證[4]。
全市有中成藥批準文號331個,中藥保護品種7個,有18家企業正在研發39個新產品,利用天麻、杜仲、銀杏、西洋參等中藥材已開發了一批保健品。其中,天麻健腦睡寶膠囊、西洋參含片、西洋參絞股藍含片已取得SFDA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天然藥物提取也已開發出10余個品種。天然藥物提取也已開發出10余個品種,其中利用黃姜提取黃體酮、丙酰酚年產量分別達30噸和5噸。目前我市醫藥產品中產值過3000萬元的單產品有9個,這些產品如果在經過二次開發和良好的市場銷售,很有可能都會超過億元。
此外,漢中在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實力。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等省級平臺15個,從事醫藥研發的科研事業機構6個。
全市雖有100多家涉藥企業,但由于漢中地處秦巴山區,受交通、信息、經濟等條件限制,企業技術人才匱乏,很多企業的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足。市內從事中藥產業研究可提供服務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近10家,企業建立的研究中心32家,但大部分機構的科研儀器使用率不足,“產、學、研”結合不夠,致使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儀器設備長期處于閑置狀態[3]。
漢中雖有“生物基因庫”和“天然藥庫”之稱,中藥資源品種列陜西第一,全國地(市)第二,但由于對外宣傳不夠,對中藥產業整體形象宣傳認識不足,缺乏統一策劃,沒有制定合理、有效的市場開發和宣傳策略,致使外界對我市的中藥資源優勢缺乏了解,“藏在深閨無人識”,影響了外界資本的介入。比如,漢中本是中國天麻的原產地,“杜仲之鄉”“山茱萸之鄉”但我們沒有宣傳出去,現在一提起天麻都認為是貴州的最好,知道漢中天麻的卻很少。
當下信息社會,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都能使企業借助網絡的力量來了解國內外產業行情和對自己產品宣傳。但部分企業的宣傳方式和手段還不高明,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產品宣傳資金投入不足,一些很有優勢和潛力的產品沒有叫響,喪失了發展機遇。沒有建立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良性機制,不注重對市場的調研與預測。對優勢名貴中藥材的開發與研究工作分散,低水平重復。對中藥研發的信息不靈,對信息的篩選和分析研究能力差。
一個高水平的,符合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既可增強產業發展的有序程度、有效節約資金、合理利用資源、指導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又可對關注漢中中藥產業發展的資本和企業表明漢中市政府對發展中藥產業的認識水準和長期打算,避免“一任一把號”“一屆一個調”,增強投資者尤其是長期投資的信心。
當今國際社會,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口的老齡化加劇,疾病譜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新增疑難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難治性、消耗性疾病的上升,以及現代生活方式讓人們對使用化學藥品存有深深的顧慮,為了擁有更良好的生存質量,人們需要的是更加安全有效的藥物。由于中藥既可作為治療藥,又可作為預防、保健藥,尤其對于一些慢性疑難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療效有獨到之處,加之其具有舉世公認的應用歷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成本低廉的特點,人們對天然藥物的需求正在日益擴大。
從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印發到中醫藥法頒布;從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部署發展中醫藥,到十九大報告明確“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高位推動中醫藥由快速發展階段轉向振興發展階段。中醫藥法第三章“中藥保護與發展”明確鼓勵發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和扶持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同時,國務院辦公廳還先后出臺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7-2030年)》等中醫藥發展領域的專項規劃,均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中藥材綠色生態種植。上述法律和規劃,從政策層面促進中藥材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漢中市在2016年研究編制了《漢中市“十三五”中藥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中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思路、目標、主要任務、發展重點、保障措施和相關建議,進一步為推進中藥產業發展、提升中藥材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確了方向[4]。
鄰省四川省已在全國率先把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并將其列為西部大開發的14個專題之一,從藥材種植、研究開發、扶持企業等方面入手開展中藥基地建設,專門成立了基地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組建了專家咨詢委員會,同時把基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目標任務納入省、市、地、州考核。四川省首個集研究開發、中試孵化和符合GMP標準的中藥現代科技產業園也已建成,已發展成為四川中藥基地的核心,有效地帶動了四川省中藥產業的發展。
我市的中藥產業由于長期受體制、機制影響,中藥產業的加工、生產、銷售較封閉,對于國內、外的經營模式、競爭實力都缺乏足夠的了解,企業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落后、產品開發利用效率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由于植物藥的價值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當前,中草藥的開發研究已引起歐、美、日等國家制藥界的極大關注,全球已有170多家公司、40余個研究團體正開展從中草藥中尋找新藥的工作。國外醫藥巨頭開始大舉進軍我國醫藥市場,一方面試圖占領我國化學藥物市場,另一方面,也想動搖中藥市場在我國的優勢地位。目前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40多種天然藥物在我國正式注冊,“洋中藥”挾提取加工新技術、包裝、營銷手段的優勢大舉進軍我國醫藥市場的態勢已經出現,進口額已達到1億美元,是我國出口中藥的1/5。有資料顯示,發達國家過去10年在開發植物醫藥方面的支出年均增幅達15%,其中15家世界上最大的醫藥公司這方面的科研支出年均增幅達22.5%。日本是除中國以外使用中藥最早、最普遍的國家,也是中藥開發與研究最先進的國家。韓國也非常重視開發中草藥新產品和天然植物藥的開發,僅高麗參一項創匯就達到平均1.75億美元,相當于我國年出口中藥材銷售額的58%。在歐洲市場如德國,無論在市場規模上還是在產品的開發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稱為全球植物藥物市場溫度計,德國草藥年銷售額為22億美元,人均消費達36.65美元。
漢中市委、市政府確立的優先發展“裝備制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旅游文化、新興產業、新型能源”六大主導產業中,相對而言“藥”在全國最具有比較優勢,是資源最豐富、產業鏈條最長、產品附加值最高、帶動能力最強的朝陽產業。
建議政府聘請國內一流的產業經濟專家,根據我市藥源優勢和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從國內外市場需求、余缺行情分析入手,制定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符合漢中實際的現代中藥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同時,市內漢江藥業、漢王藥業、陜西白云制藥、寧強天洋制藥等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企業,都應立足引資合作、嫁接改造,在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規劃,特別是對我市制藥產業現已開發上市的165個具有中成藥批準文號的產品,2個中藥保護品種(強力定眩片、舒膽片)和天麻睡寶膠囊、雪之溶膠囊、西洋參含片、西洋參絞股藍含片等一批保健品,要制定出符合市場需求且積極大膽的市場開發規劃。
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龍頭企業的扶持培育上,要通過實施改制重組、招商引資、項目帶動,加快制藥企業的發展,切實把大的做強,把小的做大,形成一批產值過億元、競爭力和帶動力較強的企業。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現有制藥企業的改革力度,盡快實施資本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通過購并、重組、盤活存量資產,吸引增量資金,實現新的機制形成和新的要素重組。
二是要把政府招商與企業引資有機地結合起來,政府既要當“紅娘”主動給企業牽線搭橋找“婆家”,又要鼓勵支持企業走出去談“戀愛”、找“對象”,尋覓合作伙伴,引進資金技術,嫁接改造自已,實現資產重組盤活。
三是要組織力量、集中精力下功夫抓好項目帶動工程。要按照新上竣工一批、投產提高一批、研究儲備一批的思路,在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提供保證,全面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為漢中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四是要繼續抓好“秦巴天然藥庫”的藥材基地項目建設。在抓好中藥GAP基地建設的同時,要注意搞好產需銜接,建立企業和農戶有效的合同契約關系,既保證農民利益,又滿足企業需求,不斷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以突出特色,形成更大優勢。
現代中藥產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以及開發周期長的特點。
第一,要加強同國內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他們的科研成果、成型技術和項目。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研發中心,加強中藥新藥研制和制藥技術研究,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制劑技術整體提高我市中藥產品質量和制藥水平。
第二,對企業進行的重點中藥材品種開發研究,政府應建立專項基金。尤其要加大有漢中特色和已取得GAP基地認證和準備認證的中藥品種的研發力度,集中力量,重點投入,力爭在3—5年內也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和保健食品,逐步形成在國內外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品種、大品牌;
第三,要積極挖掘民間醫藥秘方,支持傳統中藥的二次開發和中藥新劑型、新工藝、新技術研究,促進快出和多出成果。
目前,制約我市醫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資金、技術和人才。解決這個問題最現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走開放促發展的路子。積極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園區的聚集效應,壯大全市醫藥工業,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使之成為帶動全市現代中藥產業發展的“引擎”。積極篩選、論證、收集、整理、包裝一批好項目、大項目。緊緊盯住國內外制藥大企業,主動出擊,采取登門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中介機構招商等方法,千方百計吸引他們來我市投資。繼續貫徹落實招商引資有關政策,通過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引商、安商、穩商、富商。制定吸納優秀人才的良性機制和優惠政策,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加大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引進力度。
積極高規格組織策劃形象宣傳,對“漢中天然藥庫”整體形象和山茱萸、天麻、杜仲、附子等道地優勢品種進行策劃包裝,制定詳細的市場開發計劃,在國內外展開強有力的宣傳攻勢,打出“秦巴天然藥庫”的形象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