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富才,劉凱山,藺文剛,楊 蕊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發布,“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也正式啟動——“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自啟動以來,教育部先后于2019年4月、9月、2020年1月公布了三批92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試點,并于2019年6月、10月公布了首批和第二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名單,于2020年陸續公布了三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名單(見表1)。(注:數據均來自教育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管理服務平臺,表1中“第三批試點項目數量”不包含江蘇、山東、湖南、北京四省市數據,表1中“證書數量”及“試點項目數量”不包括第四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試點院校名單。)

表1 全國前三批“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數量統計圖
在這一制度下,“1”所代表的學歷證書反映了職業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X”所代表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代表了畢業生就業時所需的職業技能水平憑證。在全國首批公布的“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涉及了建筑、網絡、養老、物流等多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X”還反映了市場需求的走向(見表2)。

表2 全國首批6個“1+X證書”試點數量統計圖
在職教發展中,“1”是學生發展的基礎,“X”是“1”的拓展,“1+X”可以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一定程度上,該制度的實施也能緩解社會需求與人才專業技能不匹配的就業矛盾。
“1+X證書制度”的實施將會激發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市場等多主體的積極性,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對內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內生動力,對外連接市場整合零散的資源,打造教學、實踐、工作、進修一體化產業鏈,推動產教融合的同時,促進職業教育向多元化辦學格局發展[2]。
“1+X證書制度”的實施落地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院校發展進度,促使學校在主動適應就業市場新需求的同時,及時對專業培養方向和就業直到方向等核心問題做出調整與升級。市場總在不斷催生新的就業需求,院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專業方向與之息息相關,院校應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力和市場敏銳度,及時將新職業、新規范、新需求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內部,以此確保學生具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對外輸出精準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
此外,在實施“1+X證書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從人才培養到資歷儲備,國家資歷框架的搭建已初見雛形[3]。與此同時,在整個體系的發展中引入了第三方評價考核機構,保證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客觀公正性。
在實施“1+X證書制度”時,要考慮到兩種不同體系的證書在實際運用場景中的問題。基于不同體系與不同培養方案的證書,是否能被市場認可,是否同樣能作為求職的敲門磚,是否均展現了個人的能力與水平,這一系列的問題都給予“書證是否互通銜接”這個問題上。做好互通銜接,是制度實施的第一道關鍵,也是其價值體現的第一步。
“X”證書的培訓方向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目標要互相融合,其教學內容也要相互銜接,避免培養目標脫節而造成資源浪費[4]。X證書的職業技能培訓應該有選擇地融入專業教學范圍內,而并非獨立設計一套培養體系,囊括在專業課程之內的培訓內容可以互通互融,專業課程之外的培訓內容可以在基礎教學上進行拓展。
“X”證書的職業技能考核應與職業教育學歷考核同步評價,雙方的學習成果可以相互轉換,例如學歷證書可以作為相關職業技能考試的免試證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可作為學歷教育學分的兌換憑證。與此同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企業招聘需求、個人求職需求息息相關,因此,學??梢詫⒔ⅰ?+X證書制度”人才資源庫,以學分、證書等學習成果為基礎數據來健全人才輸送通道。
“1+X證書制度”貫穿了學校與市場的人才培養輸送環節,不僅要確保學校化機制的改革創新,更要確保社會化機制的平穩落地[5]。在社會化發展還環節中,應注重開放性、競爭性、自主性等特質,只有在公開公平的自由環境中,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并激發學校、學生、用人單位積極參評,才能選出真正適用于就業需求的社會評價組織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在招募遴選階段,符合相關條件的社會評價組織均可自主申報,具有可行性和認可度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亦可由組織申請設立[6]。在評選階段,把選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決定權下放到學生、學校、用人單位等主體。
與此同時,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證書和組織也必須隨之調整和更替,基于此,必須建立健全培訓評價組織及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清單制度并實行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7]。
在就業市場中,始終存在著專業結構不合理、人才供需矛盾、求職與就業方向不匹配等多重矛盾,這些矛盾落到教學環境中,就需要院校來對專業設置、教學方向、證書選擇、培訓考核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在“1+X證書制度”的指導下,學生的發展方向更加有跡可循,如何確保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就業市場需求精準匹配,這就是制度實施時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此外,就業市場的巨大需求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但由于就業擇業環境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市場中出現的技能等級證書的類型與標準參差不齊,其質量更難以保障,嚴重影響了市場選拔衡量人才的公平性,更影響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穩步推行[8]。
因此,在“1+X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需要職業院校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與管理模式、組建適應新制度發展的專業教師隊伍、根據就業市場需求給予學生專業化指導。只有試點環境建立了全面的保障制度,才能確保制度真正用于學生,讓學生把握學習和就業的主動權。
在院校探索新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組建一支精準把握制度理念、深入研究培訓標準、教學設計水平過硬、思維方式活化的專業教師隊伍,確保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和職業技能等級培訓不掉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監督市場就業環境的作用,確保證書的含金量。
首先,職業院校應修正傳統教學理念,正確認識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在傳統的教學觀點中,院校始終將學歷教育放置在首位,但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重視度還有待提高[9]。在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上,復合型、全面型人才一直都是熱門需求,而“1+X證書制度”的實施正是培養這類人才的大好契機,院校應高度重視職業技能證書培訓,促進其與學歷教育共同發展。
其次,職業院校應該建立資源共享通道,打破學校與地域之間的隔閡,打造更廣闊的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院校應根據制度要求,開放專業和培訓課程,在本院校開放資源的同時,積極與其他院校之間建立資源共享通道,讓資源達到利用最大化。
最后,職業院校應依托公開平臺,共享職業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發揮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10]。在信息化時代,“云”概念已然成為了大熱趨勢,充分利用“云”上平臺來連接不同院校之間的師資力量,讓不同層次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信息端來接收教育,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多技能復合型人才已經逐漸變成了“時代剛需”。在時代的風口,“1+X證書制度”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一大舉措,不僅能解決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脫節的矛盾,更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