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立元,張 文
(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在IPO前后業績變臉問題屢見不鮮,國內外學者對業績變臉現象進行了研究,認為盈余管理是導致上市公司IPO前后業績變臉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國自2006年開始施行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從凈利潤、現金流量凈額、營業收入等方面對擬上市企業做出了明確規定,公司業績將直接影響企業是否可以取得上市資格。部分盈利能力不達標的企業為取得上市資格,為滿足IPO期間業績審核條件,會通過盈余管理手段調高經營業績,盈余管理的不可持續性導致上市后業績大幅下滑,直接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擾亂了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
我國學者對上市公司業績變臉進行了深入研究,張晶(2019)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現象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的制度因素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影響[1]。宮俊梅和姚梅芳(2019)分析我國創業板公司,發現存在IPO盈余管理和IPO募集問題,未來可以從合理確定IPO估值方法和IPO的發行定價方式、探究改善IPO抑價的措施挖掘IPO盈余管理動因,并探索創業公司適當的股權結構,從而抑制上市公司IPO前的盈余管理[2]。劉銀國等(2018)認為,上市公司會綜合利用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兩種方式[3]。劉燁等(2013)認為IPO盈余管理動機與其承銷商的選擇決策相互影響,市場市場份額大的承銷商與盈余管理動機強的企業形成配對,盈余管理動機弱的企業與資產規模大的承銷商配對[4]。
Graham(2014)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調高公司經營業績,增加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信心的重要手段[5]。王聞達、林蕓(2016)研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手段對公司未來績效的影響,發現實施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手段會對公司的長期價值造成影響[6]。
劉燁和呂長江(2015)指出,為了實現發行價格的最大化,企業會聯合關聯方降低信用政策的門檻和條件,及早地明確收入,通過減少生產成本來提升利潤空間[7]。易陽等(2019)從保薦代表個人層面研究行政處罰的經濟后果,發現被處罰后的保薦代表人承接的IPO項目質量顯著改善,盈余管理程度更低、項目盈利能力更高[8]。
在我國證券市場中,上市資格是一項稀缺資源,公司要想上市發行股票以獲得融資,就必須滿足證監會所規定的相關規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6年施行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中規定,創業板IPO公司在財務與會計方面應當符合最近兩年持續盈利且凈利潤累計超過一千萬元,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超過五千萬元等相關規定。滿足乃至盡可能超過以上這些規定條件成為公司股票成功上市的關鍵。因此,Y公司為了滿足IPO審核條件,存在IPO前盈余管理的動機。
本文參照Dechow et al.(1995)[9]、劉燁和呂長江(2015)的做法采用Modified Jones Model對Y公司IPO前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程度進行檢驗。檢驗模型如下:

TAit:i公司第t年總體應計利潤,由第t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減去當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Ait-1:i公司第t-1年的資產總計;
△REVit:i公司第t年的銷售額變動,由第t年主營業務收入減去第t-1年主營業務收入;
△RECit:i公司第t年的應收賬款額變動,由第t年應收賬款凈額減去第t-1年應收賬款凈額;
PPE:i公司第t年固定資產凈額;
NDAiλ:i公司第t年的非操縱性應計利潤;
DAiλ:i公司第t年的操縱性應計利潤。
將所收集的數據整理后代入Modified Jones Model,發現Y公司在臨近上市的前兩個會計年度2016年和2017年,操控性應計盈余分別為0.3046和0.2313,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0.0527和0.0538,驗證了Y公司在IPO前存在明顯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
3.3.1 大幅賒銷提前確認收入
根據招股說明書和2015-2019年年度報告,Y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上市之后出現大幅下降,與上市前的高成長性形成對比。如表1所示在IPO前2015-2017三個會計年度,其營業收入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上市后,其營業收入連續兩年減少,降幅超過50%,且在2018和2019年,應收賬款均高于營業收入,如此大比例的賒銷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在Y公司上市當年年末,其壞賬準備的賬面余額高達10282.08萬元,1年以上壞賬準備占73.41%,支持了其IPO之前放寬信用政策的賒銷行為。

表1 Y公司2015-2019年經營情況(單位:萬元)
3.3.2 壓低酌量性費用
對比Y公司IPO前后的銷售費用以及銷售費用率,由表2可知,除2017年銷售費用最高為4007.33萬元,其上市前(即2015、2016年)的銷售費用均低于上市后(即2018、2019年),銷售費用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2015年的3.70%增長至2019年的8.74%,營業收入并未隨銷售費用的增加而提高,反而在上市之后出現大幅下滑。

表2 Y公司2015-2019年銷售費用情況(萬元)
3.3.3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利潤
非經常性損益是公司發生的與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支出,分析Y公司在IPO考核期間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金額,從2015-2017年,Y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分別為-1871.17萬元、306.94萬元、1455.26萬元,占當期凈利潤的-71.01%、3.75%和15.44%,非經常性損益的大幅增長,是其在考核期間經營業績快速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針對Y公司IPO前盈余管理行為展開研究,得到以下結論:理論上,上市公司具有在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方法;實踐中,Y公司IPO前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程度均顯著高于行業均值,且上市前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上市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表明Y公司在IPO前存在較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行為,操控公司盈余,粉飾財務報表以實現上市,達到擴大融資規模的目的。
因此,針對上市公司IPO前的盈余管理行為,應完善IPO發行機制。在核準制下,發行制度對IPO企業盈利能力有著嚴格的限制存在IPO超募現象。從2020年開始,我國資本市場全面推行股票發行的“注冊制”,給予了更多擬上市公司公平競爭的機會,盈利能力不再是決定企業上市的關鍵因素,企業自身處于長期發展的考慮會減少盈余管理行為。完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李媛媛和李東偉(2019)研究發現改善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約束和防范盈余管理行為[10]。建立更加完善的內控制度并將內控制度落實到位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