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妮 王明旭 李朝暉 王 剛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4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論)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2005年被首次提出后[1],其內涵在實踐中不斷拓展深化,并形成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2]。如何核算“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的價值,以及生態產品如何實現價值轉化,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任務與優先行動[3]9。本研究以珠三角地區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核算為例,在生態產品價值實踐基礎上,研究提出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生態資本高效轉化的路徑,以期通過制度供給有效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GEEP是由部分學者[4]1,[5]在“綠色GDP 1.0”版本的核算框架[6-8]下,以“兩山”論為理論基礎[9-11],結合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12],提出的“綠色GDP 3.0”版核算框架體系[13]。GEEP核算體系與GDP相比,不僅包含了經濟系統的增加值產出,也包括了生態系統提供給經濟系統的生態調節效益(ERS),還包括了經濟生產過程中不合理利用導致的生態環境退化成本(EPC)。本研究在GEEP核算框架[4]2基礎上,結合珠三角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特點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特征,形成適用于珠三角地區的核算指標體系(見圖1),EPC為環境污染損失及污染治理成本的總和[14];ERS是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重要組成部分,按聯合國統計署(UNSD)發布的《實驗性生態系統核算》分類,GEP分為產品供給服務價值、ERS和文化服務價值3大類,其中產品供給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在生態產品初級轉化過程中已經納入了GDP核算中,此處不再重復核算[3]11,[4]2,而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環境凈化、土壤保持、固碳釋氧、氣候調節等調節服務(屬于ERS)由于不具備直接使用功能,價值實現的通道還未打開,經濟效益還未納入現有核算范疇。

圖1 珠三角地區GEEP核算框架Fig.1 Accounting framework of GEEP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研究選取珠三角地區為試點,計算了珠三角地區9市2015年的GEEP。核算指標及關鍵參數見表1,本地化關鍵參數來源于城市統計年鑒、資源環境公報、國家氣象科學共享服務平臺、中國科學院土壤數據庫、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數據庫等開放服務平臺,部分參數利用空間分辨率為30 m×30 m的遙感影像數據間接計算獲取。由于EPC和ERS在現實中很多沒有市場交易價格,研究采用市場價值法或替代市場價值法的手段對環境污染損失及生態產品服務進行價值化核算。
EPC核算結果見圖2、圖3。2011—2015年,珠三角地區EPC總量在1 138億~1 235億元波動,其中,2015年珠三角地區EPC總量為1 138億元,占當年區域GDP的1.83%(即環境退化指數),廣州、深圳EPC最高,兩市EPC合計占珠三角地區EPC總量的近60%。珠三角地區環境退化指數在1.8%~2.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8%~3.4%)[15],其中,肇慶、江門環境退化指數較高,2015年兩市環境退化指數分別高出珠三角地區平均退化指數的1.4百分點和0.8百分點,相對損失強度較大。從變化趨勢來看,珠三角地區環境退化指數逐年下降,表明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上升,凸顯綠色發展成效。
為分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程度,研究還核算了GEP的另外兩大類功能價值,即生態系統的產品提供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的物質供給功能,如提供水資源、農產品、林產品、能源資源等,可以直接成為市場交易的商品,生態旅游、自然景觀等文化服務也可以附著于相關生態產業,轉化為產權明晰、可直接交易的商品,而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很難找到具體載體來實現商品化[16]。因此,可用產品供給價值和文化旅游價值總和占GE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產品初級轉化率,而用ERS占GEP的比重表征一個地區生態產品價值未轉化率。2015年,珠三角地區GEP合計約為2.90萬億元,其中ERS、產品提供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分別為1.60萬億、0.84萬億和0.45萬億元。珠三角地區生態產品初級轉化率為44.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2%)[3]11,其中珠三角地區核心區城市如佛山、深圳、中山和東莞4市生態產品初級轉化率均在80%左右。而惠州、肇慶、江門等生態資源稟賦較高的城市,生態產品價值未轉化率在70%以上(見圖4),說明ERS的市場潛力巨大,生態產品的深度價值轉化通道有待打通。
2015年,珠三角地區GEEP合計約7.71萬億元,是當年GDP(6.22萬億元)的1.24倍。
從城市GEEP核算結果看,如圖5和表2所示:就總量指標而言,廣州和深圳兩市的GEEP遠高于其他城市,是其他城市的2倍以上。就排名變化情況而言,城市排名幅度變化最大的是肇慶,因ERS高,肇慶市GEEP排名較GDP提升了5位。就強度指標而言,兩套核算體系下單位面積生產總值排序變化不大,但人均生產總值排序變化明顯。例如肇慶,在GDP核算體系下人均生產總值倒數第一,在GEEP核算體系下人均生產總值躍居首位,其人均GEEP是人均GDP的3.7倍??傮w來說,GEEP核算體系對于生態面積大、生態功能突出的地區排序有利。

表1 珠三角地區GEEP指標體系及核算方法

注:環境退化指數=EPC/GDP×100%。圖2 2011—2015年珠三角地區EPC結構及環境退化指數變化趨勢Fig.2 The change trend of EPC structure and EPC index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2011 to 2015

圖3 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EPC及環境退化指數Fig.3 EPC and EPC index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15

圖4 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ERS及生態產品價值未轉化率Fig.4 ERS and unconverted rate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in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15

圖5 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GDP和GEEP排名Fig.5 Ranking of GDP and GEEP in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15
就區域發展均衡性而言,可對比珠三角地區在GDP核算體系下的基尼系數和在GEEP核算體系下的基尼系數。將每個城市作為一個居民組,對GDP或GEEP由低到高進行排序,計算每個城市GDP或GEEP占區域總量的累計百分比,以及對應的常住人口累計百分比,并作出兩套核算體系下的洛倫茲曲線。圖6中常住人口累計百分比和GDP(或GEEP)累計百分比的關系曲線稱為洛倫茲曲線,對角線為絕對平等線,洛倫茲曲線越靠近絕對平等線,則區域發展越均衡。基尼系數可用面積占比測算得到,圖中區域A為絕對平等線與洛倫茲曲線圍成的陰影部分,面積記為SA,區域B為洛倫茲曲線下方區域,面積記為SB,基尼系數=SA/(SA+SB)。
2015年,GDP核算體系下的珠三角地區基尼系數為0.36,收入相對合理;GEEP核算體系下的珠三角地區基尼系數為0.27,收入比較平均。珠三角地區城市群經濟發達,城市間的發展差異相對較小,居民收入分配相對合理,若將粵東、粵西及北部地區納入評估范圍,廣東省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矛盾將凸顯。以珠三角地區為試點的核算結果顯示,若核算區域GEEP,區域間的收入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居民收入分配比較平均,前提是需要把生態產品的價值市場化。
實施GEEP核算體系有利于縮小區域差距,從珠三角地區試點核算結果來看,基于GEEP核算的基尼系數為0.27,比基于GDP核算的基尼系數小0.09;從城市排名來看,生態面積大、生態功能突出的肇慶GEEP總量和強度排名均比GDP核算下的排名有較大提升。建議“十四五”期間,擴大試點核算范圍,在廣東全省范圍內實施連續年度的經濟生態綜合核算,摸清廣東省生態資源“家底”,實現GEEP核算結果的可比性和系統性。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產方式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轉變。
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及區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程度,選擇不同的價值實現模式。針對可直接進行價值轉化的生態產品,可通過打造優質生態農、林、牧、漁業產品金字招牌增值生態產品價值,同時,重點發展紅色旅游、生態康養及生態扶貧,例如深入挖掘嶺南文化的生態內涵,打造以客家文化為主體的東江人文風情線和以廣府文化為主體的珠江人文風情線等嶺南文化體驗帶;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使南粵古驛道成為“一帶一路”的生態文化品牌和經濟發展走廊。針對生態系統調節服務類產品,實現的路徑可采用生態補償、生態銀行、綠色金融等手段,通過確權、賦利,使生態產品的非市場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例如東江流域、九洲江流域、汀江—韓江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河源、廣州、中山、東莞、惠州和韶關實施的碳普惠制度,還包括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制度等。建議以粵北生態發展區為試點,探索建設“生態+旅游、康養、農業、體育”的發展模式,并將粵北打造為“兩山”示范區,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表2 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經濟-生態價值強度指標排名

圖6 基于GDP核算體系和GEEP核算體系的洛倫茲曲線Fig.6 Lorentz curve based on GDP accounting system and GEEP accounting system
根據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建立區域協調發展績效評價體系。強化對生態功能區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情況的評價,把北部生態經濟帶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考慮整體推進。激勵珠三角地區政府與北部生態發展區政府通過扶持共建、合作共享、股份合作、托管建設、產業招商等多種模式開展產業共建。探索“反向飛地”合作模式,鼓勵河源、清遠等市在大灣區建立產業共建示范園區,土地指標由北部生態發展區負責落實,GDP和財政共享。構建基于“一核一帶一區”的差異化考核體系,探索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支持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縣逐步取消GDP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