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楠
鄭州商學院(鄭州 451200)
食品企業誠信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證,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更是保障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根基。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國食品行業營業收入達到9 069.1億元,累計增長5.5%,行業利潤總額達到770億元,累計增長達到13.5%,整個食品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0.4%,我國食品行業發展迅速。然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以來,食品企業誠信缺失的現實情況十分嚴重,嚴重危害經濟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對消費者生命和健康構成威脅,甚至危及社會穩定。市場中,諸如南京冠生園的“月餅門”、三鹿集團的“奶粉門”、雙匯集團的“豬肉門”等一系列的失信事件讓人觸目驚心,涉及食品藥品安全、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方方面面[1]。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斷見諸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形成的社會危害影響深遠。為此,社會各界強烈呼吁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以重塑市場安全生產格局,進一步加強食品產品質量管理,維護消費者的消費安全。
食品企業誠信缺失最直接的也是最嚴重的后果即為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企業經營過程中任何一項不規范操作都有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企業逐利本性不可避免,食品企業同樣如此,但食品企業違法違規逐利的危害性缺失異常嚴重。國內食品企業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食品企業逐利價值取向下誠信意識嚴重缺失。我國經濟經歷了快速增長和擴容,導致在追求增長的過程中忽視了社會效應問題,企業誠信建設跟不上,導致市場誠信缺失嚴重,這在食品工業領域同樣如此。而且,食品生產有別于其他行業,誠信缺失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管理失范所造成的后果極為嚴重。表1介紹了2019年公安部公布的食品安全問題十大典型案例。
第二,食品供應鏈環節中生產環節安全問題最為集中。一項市場調研表明,從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供應鏈環來看,農產品種收、食品加工、食品流通和消費各環節食品安全問題曝光比率分別為6.1%,63.9%,18.6%和11.4%[2],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加工環節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暴發的主要環節,其次為流通環節[3],而這也正是監管存在較大困難的兩個環節。
表1 公安部公布的2019年十大食品安全案件
圖1 食品供應鏈各環節出現安全問題概率占比
第三,食品企業誠信與食品企業經營規模存在關聯。從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主體來看,小企業和小作坊出現誠信問題居多,食品安全隱患較大,而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外企則相對較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型食品企業誠信度高于小型企業,由于大型企業能夠運用多種手段規避不良影響,因此其誠信缺失具有隱蔽性。同時,食品安全在地域上亦有所差別,如圖2所示。
第四,食品企業缺乏外在監管機制。食品企業誠信缺失,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這與我國食品工業領域誠信管理體系缺失密切相關。當前,缺少一個行之有效的外在監督機制,能夠對食品誠信缺失行為進行有效制約,社會整體信用體系建設尚有不足。因此,構建機制運行有效的誠信管理體系勢在必行,這是促進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
圖2 全國各產地方便食品抽檢情況統計分布(2019年上半年)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關乎社會穩定和未來發展,食品企業誠信缺失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嚴重,其造成的危害愈發突出。綜合而言,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對交易雙方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同時也對食品行業的市場發展和政府監管產生負面效應,具體而言:
第一,危害國民健康。毋庸置疑,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必然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會對國民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2008年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發后,經過篩查發現大量嬰幼兒因食用三鹿問題奶粉而出現健康問題,甚至出現死亡案例[4]。同時,事后預估需要召回的問題奶粉總量超過10 000 t,涉及退賠金額7億元以上,而患者的索賠評估在39億元左右[5]。類似這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往往會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產生重大危害,有的甚至具有長期性和隱蔽性。
第二,侵害市場發展。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6]。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將造成行業信任危機,甚至蔓延到相關行業領域,給行業的正常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屢次爆發的奶粉事件導致消費者對國內奶粉業產生嚴重質疑和不信任感,故紛紛轉向海外購買奶粉,直接導致育兒成本增加。與此同時,不法商人借此生產假冒偽劣產品輸送至市場,進一步導致市場環境惡化。
第三,增加監管成本。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斷考驗著消費者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心,也讓中國的民族食品產業蒙受巨大的損失,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面臨嚴峻的考驗[7]。監管政策往往存在時滯,加之監管主動性不足,使得企業誠信缺失問題得不到制約,實際降低了企業違法違規成本。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食品添加劑、深加工等生產技術更加復雜,使得食品安全問題更具隱蔽性和復雜性,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加大,監管成本增加。
隨著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問題的暴露,社會各界對食品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展開了激烈討論,緣何食品企業失信行為屢禁不止,食品安全問題未能得到根本性解決。有學者指出,食品企業經營者自身責任感缺失或為重要因素[8-9],并疊加了信息不對稱和監管缺失的外在因素[8,10]。綜合來看,食品企業誠信缺失有其深刻的市場因素和政府因素,前者對應市場主導下企業主體行為選擇問題,后者對應政府干預主導下的企業主體行為選擇問題。為此,將食品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分為兩大層面:第一個是市場機制不健全機制下食品企業逐利行為取向和市場信息不對稱機制的負面引導;第二個是外部監管失效環境下導致的誠信體系功能發揮不足和政府監管失范。
1) 市場機制不健全機制下,食品企業逐利行為取向和市場信息不對稱機制是誘發食品企業誠信缺失的內在原因。
第一,食品企業成本收益核算導致行為主體選擇守信或失信。市場行為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是否恪守誠信契約,關鍵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給他帶來的成本收益預期。當市場行為主體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時則選擇守信,反之則選擇失信;當經濟主體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則選擇失信,反之則守信[1]。逐利是企業本性,一旦食品企業失信成本低于失信收益則將誘使一些企業鋌而走險,向市場輸送不合格產品。在多次查出的食品安全案件中,貪圖小利者大有人在,長期制假、售假而不被發現者也不在少數,均是因為追求利益而枉顧消費者生命健康,枉顧國家法律制度。
第二,信息不對稱機制引發的劣幣驅走良幣行為取向。食品企業在經濟交易或經濟活動過程中,交易雙方應信守契約、履行承諾,但是在實際經濟交易時,由于信息不對稱機制的存在而使得這種守約契約往往失去保障。信息不對稱使得交易一方為防止對方失信并規避自己守信可能帶來的損失,主動采取失信行為;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缺乏對食品企業真實信息的了解,只能通過獲取外部信息進行篩選,辨別能力的缺失很容易被誘導。在此機制下,守約的食品企業則因消費者的逆向選擇而被清除市場,反而誠信缺失的食品企業則在市場中生存下來。
2) 外部監管失效環境下,食品企業誠信管理功能發揮不足和政府監管是食品企業誠信缺失的外在原因。
第一,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構建不足而使得市場缺乏自律性。自律性建立在外部強監管和強約束的基礎之上,單純依靠企業自我加強約束很難奏效。現有市場環境中,食品工業領域缺乏必要的誠信管理體系,而使得自律性缺乏根基。盡管設立了一系列的行業協會和政府對口管理機構,但在法規執行、具體措施、利益博弈等方面存在弊端,而使得外部監管失效,這種失效在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的疊加影響下會擴大其危害性,而導致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
第二,政府監管失范行為引發監管信任危機,而反過來抑制政府監管的有效性。政府監管失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監管投入不足,尤其是主動性不強,往往是出現重大問題時才會引起足夠重視,這使得消費者對其履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質疑,這種信任危機抑制了政府監管的有效性[7];二是監管缺乏科學性。實際監管工作中,政府有關部門盲目監管、“瞎指揮”及指標傾向導致監管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市場震懾力不足,使監管淪為形式主義。
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既是保障消費者生命健康的現實需求,也是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維護社會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前提。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食品企業失信事件一次次刺激著國民的神經,行業信任、監管信任、法制信任逐漸喪失,進一步開始侵害社會穩定的基石。
1) 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是保障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現實需求。民以食為天,食品以安為先。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引發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嚴重威脅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歷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或多或少造成了人員傷亡事件,有的甚至對下一代健康構成威脅。食品工業關系國計民生,推動和實施食品工業企業誠信建設是加強食品企業自律、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構建,既是打擊企業違法違規行為,更是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核心。
2) 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是促進我國食品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維護食品安全是食品生產企業的社會責任,遵守法律、承擔社會責任是食品加工企業誠信的標志,是保證食品安全質量、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8]。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引發行業信任危機,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破壞市場正常經營秩序,通過加強誠信管理,能夠有效維護市場健康發展,提升行業整體形象。
3) 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是維護社會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前提。食品企業誠信缺失所帶來的危害遠超過企業自身和行業自身,其社會效應更加嚴重。食品安全關系國計民生,推動和實施食品工業企業誠信建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和治本之策。加強食品企業誠信管理,嚴格保障食品安全不僅成為保障群眾健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現實需要,也體現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6]。
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構建以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為重要載體,并最終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環境和誠信土壤,促進食品企業自律性增強,強化食品安全意識。對政府而言,執政、行政誠信為本,政策制定科學、有效、穩定,符合廣大群眾切身需求,對食品企業誠信缺失行為不袒護、不包庇,主動打擊,積極營造有序經營環境。對企業而言,充分梳理誠信經營理念,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樹立安全生產責任觀。企業負責人更要加強自身誠信教育,同時強化員工的誠信觀念和意識,使企業全體員工意識到誠實守信是企業立業之道、興業之本。對消費者而言,一方面要勇于維權,強化維權意識,無論食品安全事件是大是小,既不能因維權艱難而主動退縮,也不能因事小而放棄維權,積極為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貢獻力量;另一方面要科學維權、合理維權,樹立正確維權觀念,積極參與到打擊食品企業誠信缺失行為中來。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通力合作,能夠在各個區間內營造出食品企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促進社會整體誠信意識增強。
制度是人類社會共同遵守的行動準則,是衡量和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依據,食品行業的信用管理制度是保障消費者安全、維護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評價機制,是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因此,要著力健全覆蓋全社會的食品企業誠信管理制度,構建規范、簡明、富有效率的市場誠信評價機制,加強政府、行業協會、市場評級組織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制定科學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一方面,需要培育發達的誠信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降低單一行為主體之間誠信信息獲取成本,增強食品行業的市場透明度,強化食品企業規范經營意識;另一方面,疏通信息溝通渠道,建立信息高效傳遞機制,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決策權。信息流通渠道的疏通可以讓失信企業公之于天下,讓守信企業獲得市場認可,進而依靠市場的選擇形成有效的獎懲機制,共同維護食品行業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亦能通過信息流通渠道建設加強消費者的安全教育、專業教育和維權教育,增強消費者辨別能力,為營造健康的食品行業發展環境提供外部監管力量。
法制缺失是食品企業誠信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律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維護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最后一道屏障。維護法律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完善和健全食品行業誠信管理系列的立法和執法,進而利用法律實現懲戒,是構建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基礎要求,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手段。健全法制管理首先以推動食品法規體系完善為前提,在現有的《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規基礎上制定更具操作性和科學性的實施細則,確保有法可依。其次,強化有法必依,針對食品企業誠信缺失行為需采取有效措施,嚴格依法懲處,提高法律震懾力。再者,強化執法必嚴。增強法律的獨立地位,消除地方利益博弈的負面影響,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和權威性,積極、主動、有效打擊食品企業失信行為。最后,食品領域法規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增強其聯動性,即針對食品企業失信行為可綜合法律、社會評價、政府監管等多方監督主體的力量,制定長效獎懲機制,促進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食品企業誠信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證,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更是保障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根基。當前,我國食品工業發展過程中企業誠信缺失問題較為嚴重,具體表現在:食品企業逐利價值取向下誠信意識嚴重缺失;食品供應鏈環節中生產環節安全問題集中;食品企業誠信與食品企業經營規模存在關聯,小企業誠信缺失問題嚴重;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食品企業誠信缺失一方面來自市場機制不健全機制下食品企業逐利行為取向和市場信息不對稱機制的負面引導,另一方面來自外部監管失效環境下導致的誠信體系功能發揮不足和政府監管失范。食品企業誠信缺失對交易雙方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同時也對食品行業市場發展和政府監管產生負面效應。針對食品企業誠信缺失造成的不利影響,應當分別從誠信經營理念塑造、市場信用管理制度構建、法律法規制定等方面著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