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葉,黃 勤
早產兒是指胎齡不足37周的活產嬰兒,其頭圍(<33 cm)及出生體重(<2 500 g)相較于足月兒均偏低。我國每年約有120萬例早產兒出生,且其死亡率約為足月兒的4~6倍[1]。與足月兒相比,早產兒抵抗力弱且器官功能尚未成熟,這對其生長發育影響極大。臨床中早產兒易發生喂養不耐受、呼吸暫停等并發癥,且部分早產兒智力水平相較正常新生兒偏低,甚至伴有神經系統后遺癥及智力障礙等[2]。本研究在早產兒中采用早期喂養支持聯合智護訓練,探討其對早產兒體智發育及視聽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胎齡<37周,頭圍<33 cm且出生體重<2 500 g;出生24 h內即被收治;無先天遺傳性疾病;家屬知曉研究詳情。排除標準:胎兒有宮內窘迫或窒息史;伴有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合并有嚴重并發癥。將50例早產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20例,女5例;胎齡30~37周;出生頭圍(28.34±3.13)cm;出生體重(1 864.3±508.4)g;5 min 阿氏(Apgar)評分為(8.43±0.76)分。觀察組:男18例,女7例;胎齡31~37周;出生頭圍(28.64±3.32)cm;出生體重(1 866.4±522.6)g;5 min Apgar評分為(8.48±0.80)分。兩組早產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出生頭圍及5 min 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常規保暖、常規臍周護理、常規口腔護理、抗感染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早期喂養支持聯合智護訓練,具體如下。
1.2.1 喂養不耐受評估 護理人員觀察早產兒臨床表現,據此判斷其是否存在喂養不耐受,如出現下述情況中的一種,則可能伴有喂養不耐受:①嘔吐癥狀;②腹脹,即24 h腹圍增值超過1.5 cm,且伴有腸型;③測定胃殘留量,如胃殘留量大于上一次喂養量的1/3;④胃殘留物存在膽汁污染情況;⑤便稀薄,還原物>2%;⑧大便潛血陽性;⑦出現呼吸暫停情況或心動過緩發生次數增多[3]。經評估得到,喂養不耐受早產兒共14例,針對其實施口腔運動干預及早期微量滴服。
1.2.2 Fucile口腔運動干預 ①口周口內刺激:基于示指輕拍患兒臉頰4下;示指置于早產兒鼻翼部位實施輕度按壓,并向耳朵方向移動,反復操作2~4次;先示指、中指置于早產兒嘴唇中央,并快速向外側移動,重復4次,而后將示指置于某側嘴角,根據嘴唇弧度滑動至另一側嘴角,反復2~4次;護理人員佩戴無菌手套,將小指置于早產兒牙齦中央外側,以同一力度向牙齦后方緩慢移動,而后復位,每次6組;小指置于患兒舌尖處,向下施力并向舌根處推進,連續實施6次[4]。②非營養性吮吸。護理人員佩戴無菌手套,小指置于早產兒硬腭中心,并連續輕度敲擊,以誘發早產兒吮吸動作,而后借助吮吸無孔橡皮奶嘴,引導其實施非營養性吮吸,每次2~3 min[5]。
1.2.3 微量滴服喂養支持 早產兒出生第3天起即可實施早期微量滴服喂養。護理人員微墊高早產兒頭肩部,先基于5%的葡萄糖溶液實施試喂養,并觀察患兒反應,如未發生嘔吐等癥狀,則選用1∶1配方奶粉實施微量滴服喂養,結合患兒體重、喂養耐受表現確定滴服喂養量1.5 mL/kg,借助滴管實施連續性滴喂,3 h喂養1次,并逐漸增大單次喂養量,每次增量不超過0.8 mL[6-8]。
1.2.4 鳥巢式護理 護理人員選用柔軟、舒適的墊子做底座,并環繞底座圍圈,從而形成早產兒“鳥巢”,將早產兒置于其中,取側臥位,雙手交叉置于胸前并蜷縮雙下肢,使其身體與“鳥巢”周圍相接觸,以形成類宮內觸覺刺激,并在暴露部分覆蓋舒適棉毯,調節環境溫度、濕度,溫度為34~36 ℃、濕度為80%~90%,保證周圍環境安靜,減少夜間光源刺激,2~3 h更換1次體位[9-11]。
1.2.5 智護訓練
1.2.5.1 視聽功能訓練 ①視覺訓練:當早產兒處于安靜狀態時護理人員手持紅色海綿球置于早產兒眼部正上方10~20 cm處,慢速晃動以吸引其注意,而后慢速移動紅色海綿球,并觀察患兒視線變化,確保其跟隨紅球移動轉移視線,每天2次,每次3~5 min。②聽覺訓練。護理人員選取舒緩類音樂并于早產兒清醒狀態下播放,音量為45 dB,借助沙錘在距離早產兒近側耳15~20 cm處輕度搖晃,并觀察患兒是否轉頭尋物,兩側交替實施,每次每側搖晃10下,每天2次,記錄患兒轉頭次數[12]。③視聽綜合訓練: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協同實施視聽綜合訓練,指導家屬于距離早產兒耳18~20 cm處輕聲呼喊,并向左右兩個方向慢速移動,以吸引早產兒注意,觀察其面部表情、反應,每天2次,每次2 min,記錄有效次數[13]。
1.2.5.2 早產兒體格訓練 護理人員對早產兒實施全身性按摩,雙手涂抹潤膚油,覆蓋早產兒眉弓處,按由內向外順序逐漸移動至太陽穴、兩側鼻根,實施輕度按摩;以早產兒胸中部為中心,由內向外實施環形按摩,對患兒腹部實施輕度旋轉按摩;對早產兒手心、足心、手掌、腳掌實施輕柔按摩,并先后持握早產兒腕部、踝部,引導開展肢體關節活動,包括平伸、屈曲、伸展等,每天2次,每次8~10 min[14]。
1.3 評價指標
1.3.1 體智發育 干預3個月后選用嬰幼兒智能發育量表(CDCC)評價早產兒體格智能發育狀況,量表包括智力量表、運動量表2個分量表,其中智力量表共121個測試項,根據早產兒完成情況實施評價,完成(P)則計1分,未完成(F)則計0分,總分121分;運動量表共61項,計分方式與智力量表相同,總分61分,評分大小即表示體、智水平高低[15]。
1.3.2 視聽功能 干預3個月后選用視力敏感評分、聲音反射閾評價早產兒視聽功能,視力敏感評分即借助紅色小球實施干擾并觀察早產兒反應,據此進行評價,0分:患兒眼睛、頭部均未隨紅球轉動,3分:患兒頭部、眼睛隨紅球小范圍移動,6分:患兒眼睛、頭部追隨紅球上下、左右轉動;聲音反射閾:借助MB11型全自動快速腦干分析儀實施檢測,如聲音反射閾>35 dB,則異常,如<35 dB,則正常[1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早產兒體智發育狀況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早產兒視聽功能比較
有研究顯示,國內早產兒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達到7.76%,且其病死率達到12.7%~20.8%[17]。因早產兒器官功能及系統發育不成熟,多伴有喂養不耐受,且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合并其他病癥,導致早產兒體格、智能發育相較于足月兒偏差,故仍需積極完善臨床照護。研究中護理人員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表現實施評估,采用Fucile口腔運動干預、早期滴服喂養,以改善早產兒喂養耐受表現,并實施鳥巢式護理、視聽功能訓練、體格訓練。研究顯示,觀察組早產兒CDCC量表中智力、運動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人員觀察早產兒臨床表現據此判斷其喂養耐受表現,實施Fucile口腔運動干預,包括非營養性吮吸、口周口內刺激,能促進吮吸、吞咽反射及消化功能成熟,給予皮膚、口腔黏膜一定觸覺刺激,可引起大腦表面神經元興奮,有助于增強其喂養能力,為體格發育提供了早期營養支持[18];護理人員選用1∶1配方奶實施早期滴服喂養,能便于早產兒消化吸收營養物質,可促進胃排空、胃腸轉運,有助于改善其喂養耐受表現,能保證營養供給效果[19];護理人員模擬子宮環境構建“鳥巢”,對環境因素實施嚴格控制,能為早產兒神經元生長創造良好環境,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發育生長,有助于早產兒智力發育[20]。觀察組早產兒視力敏感評分、聲音反射閾正常率高于對照組(P<0.05)。視聽功能訓練能給予早產兒一定的感官刺激,通過搖晃沙錘、移動紅球吸引早產兒注意并重復訓練,建立起了各類良性反射,可強化早產兒對外界感官刺激的反應,能促進其感知能力發展[21];護理人員與家屬協同護理,能實現與早產兒的情感互動,加之聽覺、視覺訓練,有助于機體全面健康成長,可促進其視聽功能發育。
綜上所述,早期喂養支持聯合智護訓練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能促進早產兒體格、智能及視聽功能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