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兵
(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221131)
用反證法證明命題是先假定“結論不成立”,并將其作為推理的已知條件,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就會推出矛盾,這個矛盾是通過與已知條件矛盾、與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式暴露出來的.這個矛盾是如何造成的呢?推理是沒有錯誤的,而且已知條件、公理或定理也沒有錯誤,那么唯一有錯誤的地方就是我們開始所作的假設.“結論不成立”與“結論成立”必然有一個正確.既然“結論不成立”有錯誤,就能肯定結論必然正確.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選修2-2)》第90頁對反證法有明確的定義.從數學思想方法的角度來看,反證法是一種化歸與整合的思想,體現了“正難則反”的化歸.下面從高中數學解題方法角度對反證法和其它方法進行對比研究.

A.都大于2 B.至少有一個大于2
C.至少有一個不小于2 D.至少有一個不大于2



點評(1)本題為開放性結論,可進行解法多樣性的訓練,既可用特殊值法,又可以用反證法進行求解.
(2)應用反證法解題的步驟為:
假設:作出與結論相反的假設;
推理:將假設作為條件,并由此通過邏輯推理推導出矛盾;
結論:根據矛盾,說明假設不成立,從而原命題成立.

求證:經過這個函數圖象上任意兩個不同點的直線不平行于x軸.

整理,得a(x1-x2)=x1-x2.
因為x1≠x2,所以a=1,這與已知“a≠1”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原命題成立.

因為a≠1,所以kM1M2≠0.所以結論成立.
點評采用反證法,假設“平行”后得出矛盾,從而推翻假設.在數學問題中,“平行”的等價轉化方式很多,易于下手,例如可通過斜率相等、向量平行、坐標運算等角度轉化,但“不平行”的局限性比較多.
例3 設{an}是公比為q的等比數列.設q≠1,證明數列{an+1}不是等比數列.
解法1(反證法、特殊值法)假設{an+1}是等比數列,則a1+1,a2+1,a3+1成等比.
所以(a2+1)2=(a1+1)(a3+1).
所以(a1q+1)2=(a1+1)(a1q2+1).
化簡,得q2-2q+1=0.
解得q=1,這與已知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即數列{an+1}不是等比數列.
解法2(反證法)假設{an+1}是等比數列,則對任意的k∈N+,(ak+1+1)2=(ak+1)(ak+2+1).


因為a1≠0,所以2qk=qk-1+qk+1.
因為q≠0,所以q2-2q+1=0.
解得q=1,這與已知矛盾.
所以假設不成立,故{an+1}不是等比數列.
點評(1)解法1,2都應用了反證法,但是解法1利用特殊的三項推導出矛盾,而解法2利用一般的三項推導出矛盾,兩者相比較,解法1的計算要簡潔得多.
(2)反證法一般適用于下列情況:
直接證明較困難的命題;
需要分成很多種情況進行分類討論的命題;
結論中含有“至少”“至多”“唯一”“有無窮多個”等詞語的命題;
命題的結論為“否定形式”.
例4 求證:平面外一條直線與平面內一條直線平行,則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平行(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已知:如圖1,a?α,b?α,a∥b.
求證:a∥α.
證明直接證明只能用線面平行的定義,不太容易,所以用反證法.
假設直線a與平面α不平行,由a?α,則它必與平面α相交,設a∩α=P,按點P的位置分為兩種情況論述:
(1)若點P∈b,則a∩b=P,與已知a∥b矛盾;
(2)若P?b,根據異面直線的定義,則直線a,b異面,也與已知a∥b矛盾.
綜上所證,假設不成立.
所以原命題成立.
點評(1)對一些直接證明不容易的試題,可用反證法,例如本例中若直接證明,必須要證明直線與平面無公共點,這很難證明,所以用反證法更好.
(2)應用反證法解答時,要注意書寫必須規范,特別是開始必須寫出“假設……”.
(3)反證法推導出的矛盾一般有下列情形:
直接與假設矛盾;
與已知條件矛盾;
與數學定義矛盾;
與公理或定理矛盾;
推出結果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