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梅州市人民醫院理療科,廣東 梅州 514500)
小兒腦癱(cerebral palsy,CP)又稱腦性癱瘓,是指患兒發生非進行性腦組織損傷,患兒姿勢、運動能力發生障礙[1-2],其病因包括遺傳、代謝障礙、腦出血、缺血缺氧、高膽紅素、腦發育不全等,引起腦組織發育異常,其中流涎是小兒腦癱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約占腦癱患兒的25%~35%[3],該癥狀影響患兒的語言、吞咽、社交及心理健康。本研究選取36小兒腦癱伴流涎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采用針刺風府、啞門、人中、地倉、承漿治療小兒腦癱流涎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理療科收治的小兒腦癱伴流涎患兒36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例,女17 例,年齡9 個月~3.3 歲。其病情按教師流涎分級法(TDS)[4]Ⅰ~Ⅴ判斷,Ⅱ級6例,Ⅲ級18例,Ⅳ級6例,Ⅴ級6例。按隨機數字表[5]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8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吞咽障礙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制定的診斷標準》;伴有流涎癥狀,達到TDS中規定的Ⅱ級~Ⅴ級;≤1 歲;流涎等級達Ⅴ級且伴有吞咽障礙;患兒家長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者;針刺部位皮膚感染者;長牙出現的暫時性流涎者;長期反復口腔潰瘍者;口腔真菌感染者,如鵝口瘡等;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及其他先天疾病、唐氏綜合征、癲癇者;各種傳染性疾病者;患兒家長不配合治療者;不足1個療程及自行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高壓氧治療,每天1 h,7 d 為1 個療程,間隔10~11 d 繼續下一療程。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舒泰神(北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23]。針刺治療,選取四神聰、率谷、外關、足三里穴位。操作:選用0.25 mm×25 mm 托尼牌不銹鋼毫針,常規消毒后,采用捻轉進針法,頭部穴位平刺,進針約15~20 mm,得氣后于針柄加用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因患兒多動,所以四肢穴位采用斜刺,進針約15~20 mm,用紙膠布固定,不加電。前神聰與后神聰一組,左神聰與左率谷一組,右神聰與右率谷一組,選用疏密波形,電壓2~4 V,頻率60~80 次/min,強度以 2~4 為度,留針 20 min,每天治療 1 次,7 d 為 1 個療程。共6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3~5 d。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針刺風府、啞門、“口四針”。“口四針”為雙側地倉、人中、承漿。操作:選用0.25 mm×25 mm托尼牌不銹鋼毫針。穴位常規消毒后,風府、啞門均采用直刺,進針約15~20 mm(根據患兒年齡、肥胖程度決定),行輕度提插約10 s后按壓出針。地倉向頰車方向平刺15~20 mm,捻轉約10 s后出針。人中、承漿進針采用向右側平刺15~20 mm,捻轉約后10 s 出針。風府、啞門隔天治療1 次,“口四針”每天治療1 次,7 d 為1 個療程。共6 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10 d。
1.4 療效觀察 療效判斷標準:依據教師流涎分級法(TDS)。Ⅰ級:完全不出現流涎癥狀;Ⅱ級偶爾可見流涎,流涎量較少;Ⅲ級經常可見流涎,流涎量較少;Ⅳ級經常流涎,但流涎未見成線現象;Ⅴ級:流涎成線狀,患兒經常弄濕前襟。流涎減輕一級為有效,減輕二級為顯效,減至Ⅰ級為痊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Fisher 精確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6 個療程后,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1.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的增加,各種助孕技術的產生及新生兒搶救技術的提高,小兒腦癱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小兒腦癱發病機制復雜,并發癥較多,病程反復,患兒年齡較小,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低下,治愈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6-7]。
流涎癥作為腦癱患兒常見并發癥,患兒受到腦組織發育不成熟或損傷等問題的影響,使患兒吞咽功能發生異常、口腔內膜感覺能力不足、口唇肌肉力量較低、舌部肌肉靈活性下降、顏面部肌肉張力較低等,導致患兒發病[8-10]。與健康兒童相比,腦癱流涎癥患兒唾液量無明顯差異[11-12],即腦癱患兒流涎與吞咽功能障礙、口唇肌肉力量較低密切相關,造成患兒唾液不自主流出,嚴重影響腦癱患兒的語言能力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會造成患兒發生感染并造成疾病傳播,使患兒受到他人的歧視與排斥。
部分腦癱患兒的智力能達到正常兒童水平。腦性癱瘓的診斷標準沒有智力要求,是以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為主。而正常智力的患兒伴有流涎癥狀會極大地影響社交、形象及語言表達,對于智力正常患兒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目前治療流涎癥狀的治療方案有:加強咀嚼、吸允訓練和頸總動脈外膜剝脫術(CPS)。腦癱患兒不能完全執行0~2歲的口令動作,自主性很差,較大患兒才能執行咀嚼、吸允功能訓練。手術治療有一定風險,且腦癱患兒體質較差,術后恢復緩慢。所以早期的流涎治療方法非常必要。
風府與啞門的解剖位置均臨近延髓,對于真性延髓麻痹造成的流涎癥狀,可通過針刺風府與啞門達到刺激延髓的目的,從而調節延髓控制的吞咽功能。有研究表明[13-16],面頰口周部的刺激可使口唇、舌、下頜的肌肉緊張度改善,可減少無意識的吸吮、吞咽、咀嚼等動作,從而減輕流涎癥狀。雙側地倉、人中及承漿的解剖位置均在口輪匝肌中,地倉深層為頰肌,布有面神經及頦神經分支。通過針刺“口四針”,從而加強口輪匝肌的收縮功能,進而改善口唇閉合功能。由于頰車方向肌肉較為豐厚,雙側地倉向頰車方向平刺。人中、承槳向右側平刺是因操作者一般右手操作。
《內經》云:“脾主涎”。“脾主口”(《難經·三十七難》),地倉屬足陽明胃經,胃與脾相表里,脾氣通于口,脾胃屬土,倉廩之官,口周為脾土所主,土克水,故地倉為治療流涎的要穴。承漿穴是任脈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既有任脈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經水,所以選取此穴能起到防滲斂液的作用。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不足導致水液化濕不足,滲液外漏。風府、啞門、人中均為督脈之穴,起固陽化濕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TDS評價等級明顯增加,說明風府、啞門、“口四針”治療小兒腦癱流涎癥效果明顯。“口四針”操作方法簡單,療效明顯,能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能力。在醫療條件欠發達的地區,此治療方案簡單易行,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針刺風府、啞門、“口四針”可有效改善小兒腦癱流涎癥,應用效果確切。但由于本研究收集病例數相對較少,因此,并不能對病例進行辨證治療研究;療程長短未進行類比,故不能制定最佳的治療時間;未進行長期隨訪,故也未能對治療方案的遠期療效進行評價,后期有待大樣本的臨床觀察研究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