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鶯
(黃石愛康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黃石 435000)
腦白質疏松癥最早由一名加拿大神經病學學者在20世紀80 年代末期提出的神經影像學術語,描述雙側腦室四周或/和皮質下區腦白質斑點片改變為特點的臨床綜合征,在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上表現為邊界模糊的低密度灶,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現為T1WI 為等信號和低信號[1]。近年來,隨著CT、MRI 廣泛應用,腦白質疏松癥檢出率明顯提高,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其主要病變位置在腦白質區域,而腦白質較灰質更易受四周內環境變化影響,引起腦白質損傷[2]。目前,臨床上對于腦白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病因尚未明確,無特效療法,因而研究如何預防本病發生、如何監測病情變化進展及療效判斷有重要臨床意義。既往研究重視腦白質疏松癥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而本研究在上述分析基礎上,重點探討經顱多普勒(TCD)超聲聯合頸部血管彩超對于腦白質疏松癥患者血管、血流情況方面的應用價值,并研究二者聯合診斷在檢測腦白質疏松癥患者病情發展方面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5 例腦白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組,同期選取與腦白質疏松癥危險因素相匹配的無腦白質疏松癥者65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年齡≥45歲;②入院后72 h內完成病史收集、血常規以及心電圖等檢測;③患者在1周內完成TCD、頸部血管彩超檢測,且TCD顳窗信號良好。排除標準:①經頭顱MRI等影像學檢查提示存在腦外傷、腦出血、顱內占位性病變、中毒性腦病、顱內感染、結締組織病、特異性腦白質疾病、代謝性疾病等;②合并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原發性疾病;③血壓<90/60 mmHg,合并低血糖、貧血、體位性低血壓者;④存在意識障礙、抽搐者;⑤顳窗的透聲差,無法檢驗;⑥血管彩超檢查提示任意一側頸總動脈狹窄>50%。
研究組男 35 例,女 30 例;年齡 45~70 歲,平均年齡(59.97±4.12)歲;入院時空腹血糖(5.94±1.56)mmol/L;合并癥:冠心病36 例,糖尿病21 例,高血壓25 例;有飲酒史者42 例;對照組男 34 例,女 31 例;年齡 46~70 歲,平均年齡(60.07±3.98)歲;入院時空腹血糖(5.97±1.28)mmol/L;合并癥:冠心病35 例,糖尿病22 例,高血壓26 例;有飲酒史者40 例。兩組合并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TCD檢查 應用DWL-box經顱多普勒超聲系統,由醫院神經內科TCD室工作經驗超過10年的專業技術人員檢查,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閉目,保持平靜。多普勒探頭調節為2 MHz的頻率脈沖,經顳窗探測其雙側大腦中動脈,并由機器自動獲取雙側大腦中動脈舒張期血管流速、收縮期血管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并計算其搏動指數,搏動指數=舒張期、收縮期血管流速差值/平均血液流速。
1.2.2 頸部血管彩超檢查 應用菲利普斯IE33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頭部偏向對側,記錄其頸內動脈近段(位置約在分叉水平上方1~1.5 cm 處)、頸內動脈遠段(分叉在其他血管之前最遠端)頸動脈斑塊數量。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頸內動脈斑塊數量差異,TCD檢測相關指數(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與頸內動脈斑塊數量之間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TCD檢測相關指數與頸內動脈斑塊數量之間相關性應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頸內動脈斑塊數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均低于對照組,而頸內動脈斑塊數量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TCD 檢測相關指數與頸內動脈斑塊數量之間相關性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斑塊數量與收縮期血管流速呈負相關關系(r<0),而與搏動指數呈正相關關系(r>0),見表2。
腦白質是腦內髓神經纖維的一種集合體,在腦體積中占比高達50%,在大腦皮層、皮層下灰質之間區域,負責神經網絡內信號傳遞、處理,走行較長,由大腦中動脈終末動脈-深穿支動脈供血[3-4]。側腦室旁的腦白質則由脈絡叢動脈終末支-室管膜下動脈供血。灰質動脈血管調節功能、供氧量、供血量依次是白質動脈的3~4倍、5~7倍,因而腦白質極易被周圍內環境改變所影響,這也是腦白質受損風險大的原因,同時也是腦白質疏松癥的主要病因。既往醫學界認為[5-6],腦白質疏松癥影像學上的變化無臨床意義,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本病研究的深入,發現腦白質疏松癥實際上是神經元之間、皮質下中樞與中樞之間的信號傳遞受破壞的表現,這種破壞可引起進展性或持久性的認知功能損傷、情感行為異常、步態異常及運動障礙等。同時,部分研究人員認為腦白質疏松癥可能是腦梗死發生的預兆,且與腦卒中復發存在密切關系[7]。因此,分析腦白質疏松癥發生的高危因素、病情變化等均有重要意義。經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發現[8-9],腦白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涉及年齡、性別、冠心病、血脂、糖尿病、吸煙、同型半胱氨酸、飲酒,但多數無直接依據證明。
表1 兩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頸內動脈斑塊數量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ystolic velocity, pulsatility index and plaque number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頸內動脈斑塊數量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ystolic velocity, pulsatility index and plaque number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etween two groups(±s)
組別研究組(n=65)對照組(n=65)t值P值收縮期血管流速(cm/s)93.28±19.67 115.45±21.45 5.546 0.000搏動指數(cm/s)0.91±0.12 0.82±0.15 3.411 0.000頸內動脈斑塊數量(個)1.87±0.34 1.01±0.09 17.801 0.000

表2 TCD檢測相關指數與頸內動脈斑塊數量相關性Table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D correlation index and the number of plaques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鑒于此,筆者選取與腦白質疏松癥危險因素相匹配的無腦白質疏松癥者與腦白質疏松癥患者,比較TCD超聲聯合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結果,排除非研究因素對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保證兩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可比性。經大量文獻[10-11]查閱發現,前循環對于腦白質疏松癥有一定影響,后循環則未發現明確關系,而各個前循環血管中,大腦中動脈對于本病的影響十分明確,因而重點收集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數據,結果提示:研究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搏動指數均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腦白質病變波及腦內小血管,破壞血腦屏障,影響血管儲備功能,降低腦灌注量,導致血管流速減緩,表現為大腦中動脈收縮期血管流速降低、搏動指數下降;同時,研究組頸內動脈斑塊數量大于對照組,可見腦白質疏松癥對血管儲備能力、腦血流自身調節能力、反應性等造成了影響,且頸內動脈斑塊數量增加,與上述TCD超聲檢測指數異常有關。同時,筆者對TCD指標和頸內動脈斑塊數量相關性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提示:斑塊數量與收縮期血管流速呈負相關關系(r<0),而與搏動指數呈正相關關系(r>0),可見斑塊數量越多,收縮期血管流速越低,而搏動指數越高,與既往研究高度一致[12]。此外,TCD操作快捷方便、安全無創,能動態觀察腦部血流動力學變化,反映患者腦血流情況;彩超對頸部血管敏感性較高,而頸動脈位置表淺,經血管彩超可清晰顯示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斑塊情況,明確腦動脈結構改變,及時發現腦白質疏松癥危險人群。筆者選擇TCD聯合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可保證研究結果準確性。
綜上所述,TCD超聲聯合頸部血管彩超用于腦白質疏松癥篩查、診斷中均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