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在青島,五四廣場是聞名海內外的重要地標,北依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總占地面積10公頃。五四廣場因青島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五四運動導火索而得名。五四廣場涵蓋的不僅是一個公共性開放空間那么簡單,這里集中濃縮了這座“青春之島”高歌猛進的時代脈動,展示了青島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城市精神。
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五四運動“具有里程碑意義”。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給落后的中國帶來了文化思想的解放,也釋放了人們埋藏已久的愛國熱情。挾五四之勢而使思想獲得極大解放,中國的先進分子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于青島而言,盡管這座城市建置的時間不過百余年,卻與北京、西安這樣的古都一道,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交替的動蕩時節,五四運動這個影響中國前途命運發展的重大事件,讓青島凸現在世人視野。
那段風起的日子,時間以另一種方式流淌,但卻是回望中國歷史無法逾越的一個章節。1919年5月4日,歷史從這里轉折。五四運動如閃電驚雷,劈開舊中國如磐鐵幕,喚醒暗夜中沉睡的靈魂,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沿著五四運動以來開辟的道路,踏上新征程的中國,風華正茂、青春飛揚!
“五四運動”大潮中的青島
“五四”運動是因青島的主權問題而引發的。1898年3月6日,在德國船堅炮利的威脅之下,中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條約規定:德國租借青島99年,并獲得膠濟鐵路的筑路權及沿線采礦權。對于德國在華利益,日本垂涎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戰暴發后,日本于1914年夏對德國宣戰,由于德國忙于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日本乘機于11月7日出兵攻占青島,取代德國成為青島地區的殖民統治者。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拒不歸還青島,引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開幕。中國北洋政府派外交總長陸征祥、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法公使胡惟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組五人為參加巴黎和會全權代表。廣東軍政府派出王正廷、伍朝樞、汪精衛為出席巴黎和會專使。1月21日,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從北京發來訓令:特委陸征祥、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為巴黎和會全權委員。4月29-30日,參加巴黎和會的英美法三國代表召開會議,日本代表應邀出席,議定了凡爾賽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條款(第156、157、158條),將德國在山東所攫取的權益讓與日本。
1919年5月1日,上海《大陸報》最先透露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完全失敗的消息,報道說中國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于索還膠州(青島)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5月2日,山東三千余工人在濟南北崗子舉行收回青島演說大會。同一天,北京《晨報》刊登了題為《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的新聞,確定了中國外交的失敗。兩天后,北大學生走向街頭,暴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收回山東、青島主權”、“誓死力爭青島”、“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怒吼,響徹神州大地。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1919年,象征著中國民主革命轉折點的五四運動爆發。新型的知識分子與進步青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青年的覺醒猶如黑夜里劃破長空的閃電,“這個社會中最活躍群體一旦蘇醒,啟動的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活力”。
五四運動的發展,為青年提供了空前廣闊的活動空間,辦報、游行、罷課、街頭演講、組織工運等此起彼伏,客觀上也使得青年更深入地接受新思潮、更理性地判斷是非,讓青年們“對于迎接新的思潮,懷著滿腔的熱忱,對于改造中國社會,充滿勝利信心”。譬如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發表的《民眾大聯合》就這樣寫道:
時機到了,世界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于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我們知道了,我們醒覺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五四之前,正在孜孜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對西方文明和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失望而又茫然無措的中國先進分子,已經從俄國十月革命中意識到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作用,得出了向俄國革命學習、走“俄國人的路”的結論。挾五四之勢而使思想獲得極大解放,中國的先進分子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五四運動后,李大釗等人借助了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文獻和著作,開始向中國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使新文化運動逐漸成為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思想運動。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發起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把青年組織起來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他的大力宣傳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中國的五四運動,亦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共產國際的關注。1920年4月,以維經斯基為首的共產國際代表團抵達北京,前來訪問五四運動的領導人物,了解中國革命情況,并商量建立共產黨組織。在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幫助下,1920年5月,陳獨秀組建了秘密團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并于8月成立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一年后,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并日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的無產階級逐漸成為歷史的主角。同時,從初步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中,也不斷涌現出一大批堅信馬克思主義、決心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早期共產主義者。一大批在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分子,如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張太雷、周恩來等人,也分別在這個時期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成長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
這一切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哲學家艾思奇即認為,“中國的無產階級在五四以前早已存在,在五四運動中飛快地成長起來,并且組織了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
很多年以后,毛澤東《五四運動》《青年運動的方向》和《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中,把五四運動納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建構中,從歷史上追溯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與五四運動的關系:“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則是二者結合的產物:在五四運動以后,雖然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繼續參加了革命,但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領導者,已經不是屬于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于中國無產階級了。這時,中國無產階級,由于自己的長成和俄國革命的影響,己經迅速地變成了一個覺悟了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了。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和整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徹底的綱領,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而土地革命的實行,則是中國共產黨單獨進行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各地共產主義者在建立共產主義小組的過程中先后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他們向廣大青年工人、青年學生傳播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介紹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積極吸收和發展青年工人和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入團。在偉大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廣泛傳播的條件下,1921年7月,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從此邁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