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
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智能制造、物聯網等多個領域,該技術無疑成為了通向“數字經濟”“數字文明”的一把鑰匙。當前,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技術發展。那么區塊鏈到底是一項怎樣的技術?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分類?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
4月21日,F7區塊鏈職業教育學院聯合國內知名區塊鏈研究者、火鏈學院創始人周洋在青島西海岸組織召開F7區塊鏈人才特訓營,率先科普區塊鏈基礎知識,打造區塊鏈技術專業人才,推動區塊鏈行業穩步發展。經過封閉式學習,學員有望獲取國家工信部、人社部等頒發的區塊鏈職業資格證書。
資深專家主講,課程體系完善
此次F7區塊鏈人才訓練營主講導師周洋是前四川師范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騰訊高級工程師、四川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火鏈學院創始人。2015年,他在國內率先開始研發區塊鏈技術課程研發,2018年成立火鏈學院,培養一線的區塊鏈技術工程師,并同時積極與各大高校合作進行區塊鏈專業共建。2019年,周洋被評選為CCTV《全球區塊鏈100人》,短短兩年內,為社會培育了上千名優秀的區塊鏈技術人才,被譽為中國區塊鏈技術教育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
此次培訓為三天初級非技術類培訓,所使用的教育課程體系是由互聯網各類專家教授專業打造,歷經2年投資1000余萬元。培訓內容涵蓋人類貨幣的發展史、比特幣的誕生背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區塊鏈入門、比特幣的基本原理等金融領域相關內容。經過F7區塊鏈人才特訓營培訓的專業人才,會對區塊鏈內容、分類、共識算法、發展歷程、市場現狀、核心價值、應用領域、技術流派等相關技術知識有清晰認知。
技術賦能,“鏈”向未來
“有人的地方就有區塊鏈。”面對與會者對近年來的熱詞“上鏈”“鏈改”的各種疑問,周洋在采訪中提到,“區塊鏈是構建信任的機器,也是從傳統的信息互聯網過渡到價值互聯網的機器,在未來二三十年,我們回頭看時就會發現,互聯網只是區塊鏈的初級階段,它對全產業鏈會有很強的拓展作用。”
區塊鏈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依賴中心節點的信息驗證模式,人們可以構建在沒有中介輔助下多個參與方之間的資產交易、價值傳遞的網絡,通過建立執行智能合約,推動契約關系和規則的維護和履行,降低信用建立成本,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幣圈”話題走紅,投資仍需謹慎
當前,區塊鏈成為熱詞,一部分人對區塊鏈技術知識一知半解,甚至片面的將虛擬貨幣理解為區塊鏈技術。“虛擬貨幣是區塊鏈上的一份子。”現階段“幣圈”話題火遍互聯網,對于數字貨幣的投資價值,周洋建議,普通老百姓在投資任何的數字貨幣之前,一定要對它有深刻了解,市面上99%的幣,將來都有可能被定性為“空氣幣”,也都有可能會歸零,很容易被“割韭菜”。
對于普通公眾是否可以獲取該職業資格證書,周洋表示:“證書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純技術證書,學習周期比較長,還有一種培訓證書,屬于區塊鏈的通識教育類,代表了對這個行業的深入了解,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去拿一個的。”
F7區塊鏈職業教育學院通過培訓,將掌握區塊鏈技術知識的人才服務于青島本地市場,使得青島在“工業發展的第四個時代”——區塊鏈時代中,專業技術人才站于領先地位,讓更多擁有專業基礎的人通過專業教育培訓成為行業人才,從而更好地賦能本地企業發展,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周洋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在青島舉辦首屆培訓班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能用我們的專業技術,讓更多的市民和行業人士更深入地掌握區塊鏈基礎知識、應用策略,為青島的產業轉型貢獻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