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兆姝
慢性跖筋膜炎是指足部周圍肌肉和筋膜反復受到磨損出現退變,因而發展成為一種無菌性的炎癥疾病。慢性跖筋膜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統計學數據顯示[1,2],世界人群中10%~20%的人員患有該疾病,其中40~70 歲最常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該疾病與糖尿病、肥胖以及日常生活習慣具有一定關系,疾病主要癥狀為足跟部疼痛明顯,足底不適,可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慢性跖筋膜炎的治療方式包括非甾體抗炎藥、超聲引導下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以及局部理療等,因超聲引導下可精準將藥物注入病灶,因此療效更加理想[3]。根據以上情況本次重點研究單側慢性跖筋膜炎患者臨床治療中采取超聲引導下糖皮質激素注射方案的有效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單側慢性跖筋膜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28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4 例;左側12 例,右側16 例;年齡45~63 歲,平均年齡(52.30±3.57)歲。研究組中,男16 例,女12 例;左側14 例,右側14 例;年齡44~65 歲,平均年齡(53.39±3.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為單側發病;發病時間>6 個月,定義為慢性;無長期鎮痛藥物服用史;同意本次治療方法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足部畸形、足部創傷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雙側發病患者;伴隨血糖以及血壓異常患者;本次藥物過敏患者;心肝腎嚴重疾病不能接受封閉治療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均采用雙足負重正側位X 線攝片分析骨骼以及軟組織情況。研究組在超聲引導下注射倍他米松和鹽酸利多卡因:選擇探頭頻率為7~12 Hz,檢查病灶部位狀況,記錄內部回聲情況,在皮膚上將病變部位標記好,使用3%碘酒消毒鋪巾,按照標記情況注射治療:2 ml 1%鹽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1 ml 復方倍他米松和1 ml 1%鹽酸利多卡因混勻后在超聲指導下使用18G 穿刺針注入病變部位,并借助超聲觀察藥液分布情況。對照組采取壓痛點注射治療:患者采取仰臥位,裸關節背伸90°,常規消毒處理,使用指壓方法確定痛點并標記,1 ml 復方倍他米松和1 ml 1%鹽酸利多卡因混勻后垂直痛點注射,進針約為2 cm,之后使用冷水敷15 min。治療后叮囑兩組患者2 周內不可做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療效 治療12 周后判定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疼痛消失,行走正常;有效:疼痛緩解明顯,基本能夠正常行走;無效:足部疼痛無明顯變化,嚴重影響行走。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3.2 疼痛程度 采用VAS 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為10 分,評分高低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1.3.3 足底筋膜厚度 采用肌肉骨骼超聲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足底筋膜厚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干預前,對照組VAS 評分為(6.67±0.51)分,與研究組的(6.60±0.55)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94,P=0.623>0.05);干預后,研究組VAS 評分為(2.09±0.78)分,低于對照組的(4.55±0.4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4.455,P=0.000<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足底筋膜厚度比較 干預前,對照組足底筋膜厚度為(1.01±0.07)cm,與研究組的(1.03±0.05)c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30,P=0.224>0.05);干預后,研究組足底筋膜厚度為(0.20±0.10)cm,小于對照組的(0.57±0.15)c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860,P=0.000<0.05)。
跖筋膜為一層較密的纖維結締組織,其分為淺筋膜和深層筋膜,臨床研究顯示[4-6],大約80%以上的足部疼痛均為跖筋膜炎導致,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疾病一般經過3~6 個月的保守治療可獲得理想的效果,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會發展成為慢性跖筋膜炎。當外界持續出現壓力時,可引起足底部生物力學改變,引起足底筋膜生理性病變,造成足底筋膜水腫、改換以及纖維化等病理改變。隨著時間的轉移,足跟應力附著處產生慢性纖維組織炎癥就會引起足底疼痛,患者表現為晨起或者休息后行走出現劇烈疼痛,嚴重患者可出現跛行步態。目前對于慢性跖筋膜炎一般采取藥物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兩種方式,非手術治療模式包括藥物、熱療、針灸等,手術治療一般采取切開手術以及內窺鏡下治療模式。與手術治療比較,非手術治療因為創傷性低,患者更加容易接受。
跖筋膜炎保守治療中一般采取局部理療、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等。對于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傳統根據壓痛點進針,該種注射方式準確性不足,因此不能將藥效最大發揮。超聲引導下進行注射治療,可利用超聲精準定位,使得藥物能夠準確注射到病變部位從而發揮療效[7-10]。
本次臨床干預中研究組患者采取超聲引導下注射糖皮質激素模式,對照組患者采取壓痛點注射,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2.86%高于對照組的67.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超聲引導藥物作用更加理想。干預后,研究組VAS 評分為(2.09±0.78)分,低于對照組的(4.55±0.4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超聲引導下治療可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生活質量;最后干預后,研究組足底筋膜厚度為(0.20±0.10)cm,小于對照組的(0.57±0.15)c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取超聲引導注射治療方式有效改善足底筋膜情況,對于后續的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慢性跖筋膜炎可引發足底疼痛以及足跟功能障礙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臨床保守治療模式中選取超聲引導下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具有理想的效果,值得后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