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唱響保護生態環境的時代旋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7月15—18日,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大學生在行動”小分隊——福建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清心順昌”大學生在行動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南平順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由蘇玉萍教授、陳鳳斌副教授、章忠老師帶隊,對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閩江上游——富屯溪、麻溪、仁壽溪進行了一系列水質調查監測以及水生生物的多樣性的調研,現將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建言獻策,大學生在行動
7月15日下午,實踐隊到達順昌后聯合福建省河湖健康研究中心同順昌縣河長辦舉辦“我與河長面對面”座談會,交流討論了河湖管理的經驗和做法、河流保護的困難和挑戰以及大眾能為河湖健康做些什么,并就富屯溪、仁壽溪、麻溪流域的基礎情況展開分析。實踐隊提出的問題都得到了與會單位的耐心解答。

實踐隊與當地河長辦共商共建,在溝通過程中,積極挖掘在實行河長制過程中的優秀案例。會后,實踐隊員參觀了順昌縣生態巡查管理中心,進一步了解特色生態巡查監管新體系。生態巡查中心負責人為實踐隊員們講述生態巡查執法機制的運行以及取得的成效。順昌縣水利局副局長、河長辦專職副主任陳曉東向實踐隊講解了當地河長制的特色亮點和突出優勢,介紹了順昌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生態巡查創新機制的做法。他表示:生態巡查中心發現問題,生態執法中心解決問題,通過巡查和督促整改,打通了巡查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普宣傳,大學生在行動
座談會后,為進一步了解富屯溪、仁壽溪、麻溪流域現有水質情況,以及當地村民對河湖健康的滿意程度,對河道治理的意見建議,實踐隊走村入戶,相繼去了洋口鎮人民政府、大干鎮人民政府、仁壽鎮人民政府、洋墩鄉人民政府、埔上鎮人民政府、建西鎮人民政府,對鄉鎮流域附近村民進行了面對面訪談和河湖健康問卷調查,以此了解當地居民對生活周邊水質的評價以及進行河湖健康的宣傳。當地居民紛紛表示,近些年,政府狠抓生態環境保護,身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不文明的現象逐年減少,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
在走訪調查的同時,實踐隊員在順昌縣市民公園、富金湖兩岸面向市民群眾開展河湖長制以及河湖管護的宣傳科普。實踐隊向市民發放宣傳手冊,并對河湖長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進行了詳細耐心的解讀,并從水文水資源、物理結構、水質、生物、社會服務五大方面介紹了判斷河湖健康的方法,號召廣大市民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共建清心順昌,實現護河理念進鄉村、進社區的目標。
三、志愿接力,大學生在行動
活動期間,實踐隊組成一支志愿隊伍,在當地開展凈灘行動,撿起河流岸邊的生活垃圾,塑料泡沫,拍攝裸露的物理斷面及環境污染情況向當地河長辦反映。為持續做好凈灘及環保知識宣傳工作,實踐隊幫助當地成立一支公民科學家隊伍,向公務員、教師、高中生、漁夫等社會各階層人員招募“公民科學家”,“公民科學家”是河流保護者,充當著河長辦與當地的樞紐,在發現污染情況能時及時反饋,以便當地河長辦及時處理,共護河流健康。通過努力,實踐隊順利幫助當地成立了一支長期公民科學家隊伍。后續,實踐隊將聯合福建省環境教育學會,定期為公民科學家開展培訓,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學習更多環境知識,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今后,公民科學家們將成為河長制的踐行者、宣傳者和監督者,持續開展保護閩江的志愿服務活動,為推動閩江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積極貢獻。
四、評估調研,大學生在行動
在當地河長辦的幫助下,實踐隊前往富屯溪、仁壽溪、麻溪流域附近鄉鎮開展了實地的河湖健康評估調查,對其流域內的國控與省控斷面進行取景考察。通過采集水樣底泥、收集魚類標本、無人機勘測等手段,對其生態流量、物理結構、水生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診斷,全面評估河湖健康情況。

實踐隊成員前往麻溪魚種質資源保護區和仁壽溪流域的上、中、下游進行采集水樣和底泥,并完成了收集魚類標本等工作。過程中,實踐隊成員充分運用專業知識,在水體取樣、儀器使用、數據分析上都表現出較強的專業素養。此次監測共得出六組水體的濁度、DO(溶解氧)的相關數據,經數據分析,仁壽溪流域和麻溪魚種質資源保護區水質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在魚類標本收集方面,實踐隊成員選取了仁壽溪流域和麻溪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魚類生物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并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下,共選取了12處代表點進行魚類標本的收集。在福建省淡水研究所何美峰博士的指導下,實踐隊成員對收集到的魚類樣本進行辨認、分類、統計數量和樣本的初步處理保存,并對每次收集到的魚類及采樣點周圍環境進行拍照和定位。
此次評估調研,利用多方面舉措,全面評估河湖健康情況,為當地河流的水質治理和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進一步保護提供了基礎的研究數據,也為后期河湖健康評估藍皮書的制定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黨史學習,大學生在行動
評估調研的同時,實踐隊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參觀洋口紅色小鎮。洋口是順昌縣的明星城鎮,素有“小福州”之稱。洋口鎮作為新時代“紅色+”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不僅保住了紅色底色,而且護住了生態綠色。境內的富屯溪自西向東流貫全境,景色怡人,宜游宜居,交通便利,是順昌縣唯一遺存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跡地的革命老區鄉鎮,紅色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實踐隊在洋口鎮參觀了東方軍政治部舊址、紅軍橋、彭德懷辦公舊址、毛澤民辦公舊址、洋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眾多革命遺址,走進“洋口紅色記憶館”“油紙傘文化館”“解道田園紅軍湖”“嘰時光”等紅色文化學習教育場所,通過參觀學習,實踐隊對所學專業也有了新認知,新時代呼喚新環保人,大家應該增強自身本領,更好建功新時代。
六、第二課堂,大學生在行動
7月17日晚,實踐隊走進順昌社區,在市民中心順昌記憶館二樓文化交流教室為小朋友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愛水護河的課程。實踐隊通過繪畫、黏土、“彩虹橋”等趣味小游戲培養小朋友的動手能力與探索精神,讓小朋友們在互動中學習更多河湖健康及魚類的小知識。福建省河湖健康研究中心馮龍老師在現場進行了魚類標本的展示和解說,通過觸摸魚類標本、近距離觀察魚類,讓小朋友們從小養成愛河護水的意識。科普小課堂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打造“河湖健康保護”第二課堂,號召孩子家長共同參與愛水護河行動,實現全民治水、全員行動。
此次活動的開展創新性地提出“政教配合,雙管齊下”方針,實踐隊積極與當地河長辦等相關政府部門聯系,充分發揮政教配合的優勢,讓專業性建議得以落實。并且與學校,社區建立長期的環境教育關系,使環境教育活動長期性、有效性地開展。
七、結語
“清心順昌”大學生在行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依托專業優勢,結合專業特色,以“河長制”為綱,切實地落實“九個一”的要求,將專業帶入實踐中,聚焦環境問題,并在學院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優化實踐內容。實踐隊利用暑假走進順昌、走進社區、走進鄉村,不僅學習了黨史知識,同時還了解閩江上游河流的狀況以及附近居民的看法,通過多種形式結合,宣講河湖長制實施辦法,積極向居民普及河湖健康知識,著力推動河長制工作落細落實,與當地居民共建清心順昌。
實踐隊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獲得了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微博、中國改革網、中國青年網中青校園等12家新聞媒體的28篇轉發和報道。同時加大抖音、快手等視頻號的宣傳,實時更新活動動態,讓更多人了解到實踐隊的所見所聞,號召更多人加入到河湖健康保護的行列中,使“大學生在行動”活動效應持續影響發展,推進“全民治水”的落實。同時使學院“環境學子環境夢”的品牌效應得以進一步的提升,讓品牌走出校園,擴大實踐活動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