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視域下的電影《生命之樹》"/>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許錦煊
電影《生命之樹》由著名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執導。該片重敘事而不重劇情,解構了傳統意義上的線性敘述方式,時常跳躍于時空之中。片中存在大量的現實細節和想象畫面,其豐富的意象、隱喻帶有極強的哲學意義,卻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這些哲學意義。除去電影中插入的宇宙大爆炸、生命起源和太陽消寂的片段,《生命之樹》的敘述視角大部分固定在主人公杰克的身上。該片通過第一人稱內外聚焦敘事的切換,表現了童年杰克和成年杰克的眼中所見和內心所想。本文通過精神分析法解析導演有意識的人物預設和細節描繪。
電影《生命之樹》中的父親角色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人格結構中遵循著本能沖動、愉快原則的本我。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鋼琴家,但迫于生活,他只能成為一名工程師以實現中產階級的富裕夢。年輕氣盛的奧布萊恩先生代表著人類的本性,他的威嚴專制不容挑戰,例如孩子不可以稱自己為爸爸(Dad)而必須稱自己為父親(Father)。雖然他也深愛著孩子,但他的方式是直接的、操控式的。他常常因為兒子們對自己教育的不理解和不遵從而大發雷霆,甚至動手打人。
奧布萊恩先生早早地就看透了這個世界,也早早地對孩子們說:“餓著的都是不該挨餓的人,死去的都是不應犧牲的人,幸福的都是不值得被愛的人,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世界。”他告誡孩子們:“要想出人頭地得有非凡的意志,如果你太善良,別人就會利用你。”海軍出身的他身上充滿了進攻性的欲望,因此他也教導杰克如何搏擊。不僅如此,作為本我的象征,奧布萊恩先生的性本能也是強烈的,例如他在孩子們的面前與女服務員調情。
相反,片中的母親角色是超我的象征。她是溫情的代表,充滿著愛的她鼓勵孩子們在外面探索一切,她身上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重。但是這樣一個人在奧布萊恩先生的威權下表現出來的懦弱是她的不足之處。不過,她對杰克及其兄弟的影響絲毫不小于奧布萊恩先生。也許導演在此處的安排,是想說明在這個世界中,殘酷的現實能夠壓倒理想,但理想同樣能夠對現實產生反作用。
杰克象征著自我,不斷地在權衡父親和母親的理念,同時也在不斷地調和他們的關系。杰克從小就屈服于父親的陰影之下,沉默寡言的他很容易產生“焦慮”和“壓抑”的狀態。不過,片中展現的是他對母親的“認同”,即無意識中取他人之所長為己所用,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借以排解焦慮與適應的一種防御手段。然而即使如此,他還是會采取一些暴力手段來釋放壓力,如破壞一間廢棄的屋子,又如把抓到的青蛙綁在“沖天炮”上發射出去。因此,他在童年時期長期保持著一種人格結構的失衡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主體,杰克潛意識中的“俄狄浦斯情結”是十分明顯的。電影中,杰克與母親相處的時間要比父親長得多,關系也與母親更為親近,甚至在一次與父親的對抗中說出“她只愛我一個”。但由于父親的存在,他對母親的“俄狄浦斯情結”并不能很好地排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又加劇了他的壓抑。這種狀態在影片中的表現之一便是他偷偷溜進鄰居的家中偷盜了一件女性的衣服然后扔掉。這種追求刺激的感覺是杰克性意識釋放的另一種渠道。對父親,他常常在內心中反抗,達到臨界點時甚至說出“求你了,上帝,讓他去死吧”“這是你的房子,你什么時候想要我滾,我就得滾”。杰克的整個童年可謂是充滿了創傷性經驗。
即使成年后的杰克漸漸地體會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發現自己確實是最像父親的一個,但他的人格結構已無法完好地調整過來。這也就是杰克在片尾產生了所有人物齊聚海灘幻覺的原因,他的內心始終不能夠放下。最后,他猛然回到了現實,心中一定還是充滿了無限的失落感。
電影中出現的宇宙大爆炸、生命起源和太陽消寂片段絕非導演多此一舉、故弄玄虛的插入。這些片段所想表達的是,無論是生命還是宇宙都終將消亡。而這些東西早已經刻在了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當面臨個體的死亡時,個體本身及其周圍的人會被觸動,一如電影中的杰克在得知弟弟的死訊后產生了大量的童年回憶,進而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思考。事實上,當個體融入集體之后,“我”也就消失了,死亡也就沒有了意義。這是杰克在整個回憶和思考中唯一相通的地方,也是他唯一的收獲。
與集體無意識高度相關的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原型。這部電影的原型顯然與“樹”相關。“樹”這一原型的象征指向是母親,無論是電影的定名,還是杰克童年時前庭的樹,抑或是成年杰克公司樓下的樹,它們的代表性意義就是母性的回歸。這就構成了電影內部的和諧結構——雖然電影一直在突出表現父親形象,但整個電影的基調設定于母親形象,二者恰好互相平衡。不過這也同時意味著杰克會在一個潛在層面上造成“我”的迷失。
杰克在片中雖然不存在明顯的器官性缺陷,但從小就生活在父親威嚴之下的他顯然存在著心理上的自卑。父親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無比高大,且父親對他的壓制導致了他在潛意識中默認自己永遠也無法達到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因此他在回憶中是高度突出父親形象的。
根據阿德勒的研究,出生順序對一個人的生活風格有著重要影響。作為長子的杰克在其弟弟出生之前一直是被關懷的中心人物,當弟弟出生之后,他深感弟弟們出生帶來的苦惱。由此,自卑情結在這一層面播種下了。雖然日后他們兄弟相處得很和諧,但杰克依舊會讓弟弟把手指放在槍口然后扣動扳機傷到了弟弟。
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認為人在出生的時候是非主體、不分化的,即“我”與“物”之間沒有區別。當嬰兒到了6至18個月時,便進入了鏡像階段,這是一次“主體性躍遷的轉換點”。而電影《生命之樹》可以說是完美地重現和詮釋了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電影不止一次展示了杰克與狹義上的鏡子的關系,以及他與廣義上的“鏡子”的關系,包括閣樓的門和片尾的門框。
杰克出生前,他在母親的子宮內享有自足的狀態,二者是一體化的。出生以后,他仍然會在一段時間內處于這個狀態,即使從空間上說他與母親已經分離,但從心理上說他與母親還未能區分。當他第一次觸摸到鏡子并且看到自己的形象時,尤其是看到鏡像的活動與自己的活動的同步性時,他感到高興,并向鏡子靠攏,他在頭腦中漸漸地將支離破碎的“我”拼湊起來。他與鏡子的“合一”便是“初次同化”的過程,但這又從另一側面呈現第一次的“自我疏異”,因為他知道當下的“我”與鏡子中的“我”是分裂的。由此,杰克意識中的“我”是“一種具有逆反結構的、外在于主體并被對象化了的鏡像”。但這讓杰克明白了“自我”與“他者”的模糊性概念。這一過程中開辟出的“想象世界”為他日后走向“象征世界”和“現實世界”奠定了基礎。
而拉康通過“鏡像階段”理論對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再解釋,又完美地契合了杰克的童年成長軌跡。前面提到,杰克在剛出生時與其母親有著一體性,此時他與母親就是一組二元同一的關系,父親在這一階段并不存在著顯著性的意義。杰克直接與母親對接,想要竭力成為她的一切,甚至是她欲望的欲望。當父親作為一種外部否定性力量介入其中時,原先單純的二元關系轉變成了三邊關系,奧布萊恩先生奪取了杰克欲望的對象,杰克也體驗到了父親法則的嚴酷。此時父親成了象征性意義上的父親,父親的“名字”變成了這一象征的觸發詞。而后來童年時期的杰克與父親也有過這樣一次爭執。在這個階段之后便產生了二次同化的過程,杰克開始與奧布萊恩先生同化,犧牲了“戀母情結”所帶來的欲望,建立主體。但杰克的這一過程是未完成的,具有不徹底性。這也就是為什么他會產生對“我”的概念的思考和迷失。

拉康還將他的精神分析學說與索緒爾的語言學觀點結合起來。上文提到的“象征世界”進入標志便是接受語言,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導演在《生命之樹》中多次安排了杰克學習語言的鏡頭。“能指”和“所指”在語言學中是兩個重要的概念,但在拉康的理論中,“能指”并不存在一個最終指向性的東西,也就是說并不存在著“所指”,“所指”是一種缺失的欲望。因此,某一個特定的“能指”是相對的,每一個“能指”之間形成了一段段鏈條,這些“組鏈”構建起了一個“自我”的幻象。而不幸的是,由于其家庭背景的原因,杰克在“能指”與“所指”的問題上出現了理解偏差,導致了他對“我”的認識的模糊化,因此他才會多次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沉默不言而在內心掙扎著“我”的認同感。
總而言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在《生命之樹》中所想表達的概念是略帶含混意味的、多主題性的。但通過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我們可以簡要地對杰克這一人物進行解讀,了解在時代、文化、家庭背景下他從建構起“我”到迷失“我”的過程。這無疑是一個悲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