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星,周 陽,付 民,尹先哲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近年來,因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變化,食管癌發病率逐年攀升。疾病早期階段可采取手術將病灶切除,進而達到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食管癌早期階段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因此,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發展至晚期階段,無手術治療時機,則需接受綜合救治,如手術聯合放化療方式。傳統的放化療方式存在并發癥多、不良反應大的缺陷,因此,近年來倡導采用局部灌注化療方式進行治療。125I粒子具有緩解食管狹窄和治療腫瘤的功能。目前,已有報道指出,先植入125I粒子支架后再實施局部灌注化療干預,可更好地控制病灶發展[1]。但此方面報道還較少,有大部分學者致力于研討此內容。本研究共納入8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
1.1一般資料 按治療方式,將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80例進行分組。納入標準:(1)各患者接受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顯示,滿足《日本2015食管癌診治指南》中食管癌判定標準[2];(2)預估生存時間大于3個月者;(3)病歷資料齊全者;(4)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知曉本研究,并接受對應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2)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3)合并血液性、內分泌性疾病者;(4)合并肝腎、心功能異常者;(5)已納入其他研究或中途更換治療方式者。對照組40例患者中,惡性腫瘤國際臨床病期分類(TNM)分期:Ⅳ期11例,Ⅲ期29例;病變長度4.21~12.83 cm,平均(7.52±0.21)cm;年齡45~75歲,平均(61.02±1.21)歲;女12例,男28例。研究組40例患者中,TNM分期:Ⅳ期12例,Ⅲ期28例,病變長度4.23~12.86 cm,平均(7.56±0.23)cm;年齡44~75歲,平均(61.05±1.22)歲;女13例,男27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局部灌注化療治療。采用Seldinger技術做股動脈穿刺插管,按照病灶位置,超選擇性或選擇性插管對病灶供血的血管進行造影。將化療藥物灌注到病灶血管。化療方案:14~25 mg/m2吡柔比星[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983,規格:10 mg(以C32H37NO12計)]、750~1 000 mg/m2氟尿嘧啶[海南卓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626,規格:0.25g(按氟尿嘧啶計)]、80~100 mg/m2順鉑(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2235,規格:10 mg)。
研究組接受125I粒支架聯合局部灌注化療治療。125I粒支架安置:(1)各患者均接受CT、胃鏡、食管造影等檢查病灶附近侵犯狀況、病灶直徑、病灶位置,把CT乳香倒入到放射治療計劃(TPS)系統內,制定粒子間距、粒子倉層數、粒子數量、粒子劑量,并根據CT圖像層面面積和層面厚度實施綜合布源。公式:(厚度+寬度+長度)×3/(粒子活度×120%)。125I粒子捆綁式腹膜支架由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架長度為6~18 cm,直徑為18~20 mm。粒子定位按照術前TPS系統進行判定,并由專業人員安裝粒子槽。(2) 患者咽喉部采用利多卡因進行麻醉,在血管剪影造影和泥鰍導絲協助下,醫生置入5F KMP型導管到置管中,抽出導絲,病灶下端位置回撤導管造影,定位病變狹窄區。導管和導絲配合進入到人體胃腔,將導絲退出,交換硬導絲和泥鰍導絲,撤出5F導管。順著導絲將支架置入器緩慢插入,透視狀況下明確部位,在支架上緣、下緣部位標記超出狹窄部位2 cm,明確位置后,釋放支架。針對嚴重狹窄者,可先做球囊擴張。術后口服造影劑,明確支架釋放的通暢性、125I粒子有無發生丟失或移位。支架上需綁安全線,外端在患者耳根上纏繞固定。(3)置入支架后處理:術后24~48 h口服抗菌藥物和抑酸類、加強胃動力類藥物,如頭孢類、奧美拉唑、多潘立酮。術后2 h可食用流質食物、飲溫水,逐步恢復正常飲食,禁止食用黏稠、粗糙、硬、冷食物,避免支架阻塞、滑脫、移位。術后1個月可復查,明確支架貼壁、膨脹等狀況,必要時可做相應調整。
在125I粒子置入術后6 d左右實施局部灌注化療,方式與對照組一致。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月。
1.2.2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治療效果。治療完成后3 d,依據WHO制定的《腫瘤免疫治療療效評價標準》中食管癌判定標準評估療效,完全緩解(CR):腫大淋巴結或食管癌病灶均全部消失,影像學顯示僅存在條索狀影;部分緩解(PR):治療后,病灶縮小程度大于50%;穩定(SD):病灶增大小于25%,縮小小于或等于50%;進展(PD):淋巴結或病灶增大大于或等于25%,或病灶發生轉移。總有效=CR+PR。(2)生活能力。治療前、治療完成后用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標準(KPS)評估患者機體功能狀況,生活可自理:評分大于或等于80分;生活半自理:評分為50~79分;生活無他人協助:評分小于50分。(3)吞咽情況。采用Stooder分級法評估其吞咽困難指數,0分:進食正常,1分:可食用半干食物;2分:可食用軟食物;3分:可食用流質類飲食;4分:無法進食。(4)血清腫瘤指標。治療前、治療完成后3 d時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液5 mL,3 000 r/min離心處理5 min,分離上清液,采用電發光免疫法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指標。

2.1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KPS評分、吞咽指數 治療前,兩組KPS評分、吞咽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吞咽指數、KP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吞咽指數低于對照組,KP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KPS評分、吞咽指數比較分)
2.3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治療前,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CEA、Cyfra21-1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臨床消化道腫瘤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則為食管癌[3],雖我國在治療食管癌方面,手術方式有了較大改進,但因食管癌早期癥狀無典型性,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病變已發展至中晚期階段,錯失了根治機會。晚期食管癌患者多合并進食差、吞咽困難,機體營養狀況差等癥狀,全身化療或傳統外放療方式雖可緩解進食困難,但無改善效果,且外放療會導致食管氣管瘺、食管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無法持續殺傷病灶。
近年來研究發現,置入食管支架可解決進食問題,但無法達到治療目的[4]。攜帶125I放射性粒子食管支架則可在進行局部放療的同時,解決進食困難的問題。125I粒子可放射出γ射線,且能量較低,半衰期為59.6 d,輻射半徑為1.7 cm,在距離支架1 cm靶區范圍中,放射性可達到90%以上,隨著距離增加,其能量衰減也較為嚴重,距離支架2 cm部位,放射劑量大約降至80%[5-6]。有報道稱,125I粒子支架不會誘發嚴重并發癥,且附近正常組織基本不受損傷[7-8]。從放射生物學方面來看,持續低劑量放射更易殺滅病灶細胞。因此,在治療腫瘤時,腹膜支架可避免病灶生長至支架中進而出現再狹窄狀況,并可避免發生食管-氣管瘺。劉娟芳等[9]共在研究中分析了4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結果顯示,術后2個月時,患者吞咽困難比術前改善明顯,CR11例,PR23例,治療有效率達73.9%,術后1年生存率為71.7%,表明局部灌注化療聯合125I粒子食管粒子支架治療,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非常有利。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療效、KPS評分、吞咽指數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125I粒子支架聯合局部灌注化療可顯著改善患者進食困難的問題,進而提升其生活質量,對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非常有利,與劉娟芳等[9]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了臨床對照,結果更具說服力。放療可提高病灶局部控制效果,采用化療治療的同時,不僅放射敏感性得到增加,且可控制病灶轉移[9-10]。將化療藥物灌注到供血動脈中,按照病灶供血量和供血動脈數量確定藥物劑量大小。局部給藥不僅可提升藥物進入到病灶的濃度和劑量[11-12],進而提升療效,且可降低全身毒性反應。此外,作者認為,臨床在治療晚期食管癌疾病時,需多學科綜合治療,互相合作。本研究中的125I粒子支架可高效、局部治療腫瘤,改善患者進食狀況,為后續灌注化療提供基礎。灌注化療則可清洗和殺滅癌細胞。
綜上所述,臨床將125I粒子支架與局部灌注化療方式聯合用于晚期食管癌疾病治療中,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吞咽困難等均可得到明顯改善,療效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