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
香港教育局近日向中學發出通函,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改動方案并征詢學界意見,其中通識科首曝終極改革方案,備受教育界和普通民眾的關注。
據香港《星島日報》等多家媒體3日綜合報道,咨詢文件建議通識科現行的六大單元日后改為三個主題,分別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以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前兩者均涉及國情教育,占課時及內容的2/3。與以往通識科空泛的課程宗旨不同,新科目課程宗旨明確指出,旨在幫助學生加深了解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等復雜內涵,并能“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加深對個人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的了解和認同”。課程學習重點包括香港問題的由來和回歸歷程、國家和香港的憲制關系、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最近五年規劃與香港融入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香港國安法促進香港長遠發展等。新科目同時提供赴內地考察機會,建議內地考察以“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為主題,學習時數為10小時,不涉及公開考試,但學生需要學習在考察地收集資料的方法,并撰寫考察報告。
至于備受關注的科目名稱,教育局建議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文化科”或“社會教育科”,教師也可提議其他名稱。據了解,在為期一個月的學界問卷咨詢后,新科目建議將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試及評核局轄下的四個核心科目委員會考慮,若獲接納,最快9月在中學四年級逐級實施,2024年文憑試生效。
香港教育界和政界對通識科改革方案反應熱烈。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認為,改革將原有“今日香港”納入國家發展框架中,突出國家與香港之間的密切關聯,十分可取。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勛稱,此次通識科改革是香港教育撥亂反正的第一步,過去該科目一直被“黃師”用來抹黑中央與特區政府,向下一代灌輸許多失實內容以及立場偏頗的錯誤價值觀,希望改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不可止步于此,仍須借教育加強年輕人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經民聯副主席梁美芬表示認同新科課程大綱,特別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主題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而法治的根基在于《基本法》和“一國兩制”,若學生弄不清楚這兩個概念,會容易誤入歧途。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也說,新通識科須要著重于國情教育,讓學生對國家和香港有正確的了解,從而培養良好的價值觀。
《星島日報》3日發表社論稱,過去由于教材沒有規范,個別有政治立場的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跟隨其政治思想,日后有了課程重點及相關教科書后,相信這個問題可以改善。▲
環球時報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