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綜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現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復雜性,提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策略:應當從教育主體需要樹立強烈的情景意識;深入研究青年群體;多學科視角全面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深入研究和靈活使用教育內容;建立五個課堂五位一體有效銜接思政教育機制;建立分層次多主體聯動協同的立體教育機制等。
關鍵詞:情景復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3-0044-02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特殊性,有時會在不同程度上被學生忽視。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高校人才培養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一、研究綜述
實效性問題因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備受關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已成為思政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例如,王梅仙,戴兆駿(2007)從自我教育的視角,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進行了探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通過樹立典型、開展活動、參與管理等有效方法,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建議[1]。于俊如(2008)的研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趨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青年生活世界的觀照,是人文關懷的實踐,意味著將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真實、完整的載體[2]。文豐安(2013)提出創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平臺,建立一支專業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著力提升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切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網絡輿論陣地的建議[3]。王莎,徐建軍
(2016)則從大數據運用的視角,探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認為其能夠促使大學生“有效知”、監測大學生“如何行”、預判大學生“是否行”,其預測反饋功能促使大學生“知行轉化”[4]。樊志鑫,李慶華(2020)總結了我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認為7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注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始終注重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好了充分的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中的教育情景復雜性
從以上的綜述性研究,可以發現,雖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從權變理論視角進行研究,還存在較多的空白,本研究正基于此,通過引入權變理論,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力圖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外環境的復雜性
外部環境狀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教育者要想在教育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就不能夠忽視對外部環境的關注。這種環境,包括國際環境、國內環境。目前,從國際環境來講,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各國之間交流日益頻繁;國際政治局勢面臨深刻變化,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總體和平、局部沖突不斷成為常態;科技進步帶來的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從國內環境來講,我國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時期,國家政局穩定、社會和諧安定,但所面臨的各種不確定風險因素增加。國際國內環境交互影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充滿復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復雜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青年大學生。青年大學生是我國人口中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新中國改革開放的背景中成長起來,在開放的文化大潮中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各種思想碰撞,再加上各自的家庭成長環境的差異,形成了比較復雜的認知觀念和需求特點。同時,在此年齡階段,這些青年具有比較強烈的自我認知,自主獨立的愿望較強而又天生敏感。絕大部分屬于獨生子女,更多地具有自我傾向。由于年齡、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差異所造成的影響,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復雜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復雜性
與專業教育內容的相對明確清晰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模糊得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內容的復雜性。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時效性,也就是說,它必須緊跟國家發展的形勢要求,向學生傳導符合黨和國家需要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觀點。黨和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目標任務不同,對相關問題的認知和要求不同,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夠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復雜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教育過程,使教育對象接受教育者傳遞的價值觀、政治觀點和道德觀點,使學生形成符合黨和國家需要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這是非常復雜的過程。過去相對封閉的情況下,傳統的“灌輸—接受”教育方式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但在目前開放背景下,單純的“灌輸—接受”教育方式,其局限性就日益明顯,繼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鑒于教育要素的復雜性,要求教育方法方式必須多樣化才能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過程中,面對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要求,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把握其內在規律,精準施策,方能取得實效。
(一)教育主體需要樹立強烈的情景意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教育主體需要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具備情景意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全面、聯系和動態的觀點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從整體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貌,精準施策。
(二)深入研究青年群體,掌握教育對象的共性和個性特點
青年群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這個年齡段是人成長過程中的特殊階段,該年齡段的青年學子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智力特征,但由于個人成長的家庭環境和氣質、個性不同,決定了每個人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和認知能力、需求重點會有差異。教育主體只有在全面真實準確地掌握青年群體的共性特征和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采取教育策略,確保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三)多學科視角全面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保證
育人過程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其有自身內在的的規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不同學科除了有其特殊性以外,還存在與其他學科共同的規律及共性。這就意味著其他學科發展中的措施,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值得借鑒之處。這就需要教育主體具有廣闊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從其他學科的視角來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獲得新的啟迪。例如,心理學中關注的人的心里需求、個性特征問題;社會學中人的社會化、社會分層問題;社會工作中的“助人自助”理念、社區工作的方法;組織學中的組織目標、組織沖突理論等等,都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有益促進。
(四)與時俱進,深入研究和靈活使用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道德屬性。要使教育獲得扎扎實實的成效,就需要深入研究相應的教育內容,深入理解其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在教育實踐中科學取舍、精準組合、恰當運用。
(五)建立五個課堂五位一體有效銜接思政教育機制
第一課堂是思政課。課程思政主課堂的教育功能正常發揮。第二課堂是校園文化教育課堂。通過豐富多彩、導向清晰明確的校園文化陣地建設,有效發揮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功能。第三是社會實踐課堂。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各種主題鮮明的活動,形成感性認識,并引導學生思考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教育的目的。四是網絡線上學習課堂。目前,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交友學習,已經成為青年學生課余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重視網絡陣地,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主題鮮明、符合價值導向的形式豐富多樣的有價值的網絡信息服務,從而對學生形成全程全時良性互動、有效銜接的教育。五是家庭課堂教育。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為此,通過有效的家校互動,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總之,五個課堂的五位一體良性互動無縫銜接的教育模式,將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趨勢。
(六)建立分層次多主體聯動協同的立體教育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學校的育人系統中,雖然各機構各部門各有職責,但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為教育培養人才服務。這就需要從制度設計層面上,建立有效的機制,來形成分層次多主體聯動協同的育人局面。例如,建立類似組織結構中的矩陣模式,明確學校全員育人的責任,同時建立校內外良性聯動育人機制。
總之,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關鍵發展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承擔重要使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在深入研究思想教育復雜性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教育環境、教育對象、教育內容,精準施策,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梅仙,戴兆駿.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的重要途徑[J].現代大學教育,2007,(2).
[2]于俊如.生活化: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實選擇[J].中國青年研究,2008,(3).
[3]文豐安.提升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
[4]王莎,徐建軍.運用大數據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9).
編輯∕李夢迪
作者簡介:龍繼林(1972—),男,貴州丹寨人,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