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

雙十一的腳步還沒走遠, 雙十二已經迫不及待地接踵而至。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曾經無人問津的光棍節開始成了全民狂歡的購物節,更難再去回顧是什么時候起我們開始對于購物,尤其是對打折網購產生了一種“不能不剁手”,只要我沒買我就要損失一個億的癮。
在日常生活中潛伏著很多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癮”,它們大多都尚未構成病理性的“成癮行為”,但是卻穩穩地扎根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操控著我們的生活:一到空暇就想刷刷某寶、某多多;每天不來幾杯咖啡就覺得不曾真的醒來;還有魔術般讓人迷戀的糖類衍生物和酒精給我們帶來的欲罷不能的吸引……也許我們的大腦向我們發出理智的訊號說,我們應該和它們保持距離,但是我們的身體卻都屢次誠實地沒做到。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想去探究和干預自己的這些隱性成癮的行為,但是又有些時候作為一個自詡有自由意志的人,我們也不由得詰問自己:為什么不知不覺地被那么多不很恰當的欲望操控和裹挾了呢?
關于成癮行為, 科學家曾經拿小白鼠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將銀絲制成的電極放到了15只公白鼠的腦中,并衡量刺激不同大腦區域所產生的效果——可能讓你有些驚訝的是,科學家總是喜歡拿小白鼠做實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白鼠的大腦和人腦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該實驗在改良中被重復了幾十年,結果發現,對白鼠來說,按壓食物桿可以吃到食物,按壓操縱桿并向伏隔核區域釋放電刺激可以讓白鼠感到極大的刺激。白鼠寧愿刺激伏隔核也不愿意進食,甚至是在即將餓死的時候,它們仍要試著再按一按操縱桿。更甚的是,在白鼠們刺激伏隔核一段時間后,如果科學家切斷電源,白鼠首先會為了得到額外的刺激更加激烈地按壓操縱桿,然后當它們徹底“意識到”不會再有更多刺激的時候,它們竟然也不會再按食物桿開始吃東西,而是蜷縮在一個角落等死。為什么白鼠在過度刺激伏隔核之后寧可自殺都拒絕進食了呢?

伏隔核是我們大腦前額葉皮質和腹側被蓋區中間的一小塊重要的區域,研究顯示它與釋放愉快和獎勵,成功和笑的關系十分緊密。伏隔核中有許多神經元都有待被激活的多巴胺受體,一旦被刺激,它們便會釋放信號表示“我體驗到了獎勵,它甚至超過了我的期待”。實驗中的小白鼠則是被過度刺激了,它們的大腦感受到自己體內擠滿了多巴胺受體了,腦細胞便不再制造更多會產生愉快感的多巴胺受體,于是小白鼠體內的多巴胺受體的數量大大減少。這影響到白鼠體驗獎勵的能力,不再有什么能夠給白鼠帶來愉悅的刺激,包括食物。獎勵系統被摧毀,白鼠因饑餓而死。這個實驗結果應用到人類身上的意義則是更加發人深省的,當人類通過成癮行為體驗到過度刺激時,多巴胺會充滿他們的伏隔核,多巴胺受體的濃度因此大幅下降,最終成癮者無法從相關的成因之外的刺激體驗到獎勵和愉悅。這里的成癮包括行為過程的成癮,或者化學物質使用的成癮。這就不奇怪很多重度成癮患者會說,他們做某某事并不是為了過癮,而是努力讓自己感到正常。
以上并不是成癮行為的生化解釋全貌,但是我想它可能是足夠觸目驚心的一隅。它告訴我們,身體通過讓獎勵系統失衡,來懲罰我們濫用自身的獎勵機制,進而讓我們偏離正常的體驗越來越遠,在步步深淵的成癮行為中越走越深,無法自拔。作為有著更復雜情感思維活動的人類,我們顯然不只是像小白鼠那樣被動接受刺激和反應。我們的行為有更多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我們的行為是和情感、認知緊緊聯結在一起的。腦科學的研究讓我們知道成癮行為的背后是會帶來相應的生化后果的。但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我們那么不經意就開始依賴上某種行為或者物質?有沒有可能改善這些大大小小的“癮”,并且對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更加有覺知呢?
近日熱播的美劇《后翼棄兵》講述了一個天才國際象棋少女貝斯,如何在一個女性幾乎不會出現在棋壇的年代, 一步步憑借自己驚人的天賦和執著的努力問鼎世界國際象棋冠軍的故事。貝斯是一個孤兒,從小父母關系不和,父親最終拋棄了他們母女,母親絕望之中把自己和女兒帶入到了一場自殺式車禍中。母親在車禍中身故了,小貝斯卻奇跡般生還了。雖然天賦異稟,但是成年之后她便酗酒嚴重,并且她的頑固“習慣”就是必須一直服用鎮定劑,才有下棋的靈感。鎮定劑給她在賽場上遇困突出重圍的勇氣,鎮定劑的存在本身似乎就是她的定心丸。最終在跟俄羅斯大師角逐的冠軍賽的前夜,貝斯突破了自己關于鎮定劑的心理夢魘,把鎮定劑都扔到了馬桶里,第二天自信上陣,奪冠而歸。
貝斯扔掉了她的鎮定劑一舉奪冠的環節,是個富有文學色彩的克服成癮問題的高光片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很難這樣一舉杜絕網癮、咖啡因、酒精、甜食等等潛伏的誘惑。但是貝斯這個例子讓我們特別明顯地看到了成癮背后的動力,是關聯某種情感的渴望的。這種渴望可能是關于愛的、安全感的、控制感的、精神的溝通與自由的,甚至就是對于一種輕松舒適的感受的。這種渴望具體的內容可以是非常個性化的,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直接被實現,所以被壓抑了的情感或者精神需求。
如果說物理世界有著它大名鼎鼎的物質守恒定律的話,我們看不到的精神情感世界也是一定“守恒”的。我們那些在意識層面無處安放的情緒情感需求, 都會在潛意識層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的每種“ 癮” , 某種程度上都是那些未被滿足的無聲的渴望,而身體在這個渴望表達的彎道上,悄悄記住了某些通過成癮行為帶來的過度快樂,而不愿意再在生活正途的荊棘中尋覓平和的美好。那么我們的身體為什么那么容易記住通過成癮行為帶來的快樂感,而放棄通過情感交流,精神探索獲取愉悅感呢?我想這里的答案應該是,因為前者更容易。我們可以在購物軟件上點下單就能馬上感受到自己擁有心儀的東西,而不必深刻反思自己的需求與真實的體驗花錢的感覺;我們可以通過喝幾杯咖啡就讓自己精神振奮,而不必通過聆聽和善待自己的身體處于一個精力充沛的狀態;我們可以通過酒精就讓自己處于思維輕松、情緒舒展的狀態,而不必讓自己必須耕耘出充實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關系為前提……那些“成癮行為”某種程度上說,是我們直面生活,在“滄桑正道”中去探索和收獲美好的旁邊的潘多拉魔盒,打開了就很難再合上回歸到正道上。
也許這樣說我們剁手購物,和日常的咖啡因糖分依賴會顯得有些危言聳聽了,但是我們必須記得,當我們開始不加反思地對于某種行為或者物質產生依賴,因為這種行為可以給我們帶來短暫且密集的快樂,這就是一種成癮行為了。不管這種依賴是一種行為的還是物質的,不管它的程度是很高,還是日常非病理的依賴,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心理影響和生化機制都是類似的。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生活中收獲美好似乎沒有捷徑,而必須是持久的對自我的審慎覺察,構建充實的意義感,維系有質量的情感聯結,保持開放的和世界對話的態度……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件都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成癮行為。簡而言之,我們確實應該讓自己遠離“未經審視的生活”,在“真實的”生活里面去覺察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需求,以反思和開放的心態進行人際互動,去接受在有局限的肉身中尋覓一種平衡過后的愉悅和美好,這一切是需要我們自己有意識地悉心守護的。
但是商家并不會替我們守護這些最寶貴的內核,相反,它們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大刀闊斧地逮住我們人性中渴望抄小道過度享樂的成癮弱點,掏空了我們的內在感受,把我們的欲望無限向外訴諸,讓我們不知不覺離自身越來越遠,遠到我們幾乎忘了只有最終能把欲望內守,才是作為一個人找到安定和滿足感的歸宿。
如果你不能以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那你的欲望將會得到虛假的滿足。對于如何以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一個大家都不會否認的答案可能是:讓自己勇敢地直面生活,在里面不斷地付出與收獲愛,探索與構建自己的意義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