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了12年,相信全世界的人們對這屆奧運會的盛況仍然記憶猶新。當年,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沒有在前方賽場上展露風姿,但卻在后方的北京奧運村駐地大展拳腳,成為整個奧運會期間除去中國運動員以外最受各國體育健兒、各國官員注目的華人面孔。他們身穿特制的白色中式唐裝,于方寸之地,呈現出了各自的絕技絕藝和絕活,展示了來自中國最民族最民間的藝術種類:風箏、泥塑、面塑、剪紙、臉譜、皮影、年畫、布藝等等。他們的作品取材亦古亦今, 構思不乏奇巧兼顧樸拙,造型或純真或彪悍,技法有細膩也有粗獷,制作起來全都精工細作,集智慧性和工藝性于一體,融趣味性和文化性在一身。他們手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寓意深遠,彰顯著中國民族質樸豪放的風格和風范,傳達著一個普通中國老百姓喜慶吉祥和祝福祝愿,或展現地方人文之源遠流長,或凸顯大國文化之博大精深,不一而足。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在世界交融的奧運村,帶動的是古色古香的中國風,掀起的是大俗大雅的東方韻,再現的是飽滿熱烈的中國美。
每天, 都會有上千人走到他們身邊,駐足、詢問、拍照,請求他們當場制作作品。那屆奧運會第一枚獎牌獲得者捷克選手科特琳娜在賽前拿著雙喜字的“哈氏風箏”拍了一張照片,獲獎后第一時間又趕回這里,舉著同一款風箏和丈夫再次留念,她讓翻譯告訴哈氏風箏傳人,中國的雙“喜”字真的給她帶來了好運。巴西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體操運動員海波利托5次來到同一個展位前觀看學習,仔仔細細地詢問,最后干脆親自上陣,在師傅手把手的指導下完成了一件屬于自己的作品。古巴女子排球隊教練歐亨·尼奧請一位面塑藝術家為自己現場做了面塑,完工后驚喜異常,連聲說:“太像了,太傳神了。”接下來的幾天先后拿來孫子的照片和已故去15年的夫人年輕時候的照片請這位老師照做。古巴的體操教練不但收藏了同一位面塑老師的好幾件作品,還特意定做了切格瓦拉的塑像。一對德國的姊妹花選手拿到曲棍球冠軍后特意找到現場的面塑老師,請他給她們姊妹倆塑正在打曲棍球的像,在看到作品后,非常滿意,又請這位藝術家為她翻制了一枚冠軍獎牌。一位澳大利亞殘疾運動員對一件比翼燕風箏愛不釋手,由于風箏已經裝裱好,不方便攜帶,她立馬叫工作人員推著她到奧運村里的便利郵局,花了昂貴的郵寄費郵寄回了澳大利亞……
從7月26日奧運村開村, 到9月26日結束,這些民間手工藝藝術家的精湛技藝,以及他們的溫厚熱情、真誠友好,成了中國民族手工藝品的名片,被各國運動員和友人口口相傳……

聯合國秘書長體育與發展特別顧問、新西蘭總督攜夫人,科特迪瓦體育部部長和斐濟、智利、牙買加等國代表團團長,國際奧委會官員以及下屆冬奧會組委會的官員都紛紛來到民俗店,體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與這些民間藝術家合影留念。上百位的奧運冠軍收藏了他們的作品,表示要作為北京禮物帶回國去,贈送親朋。
這些民間藝術家有的早已經聲名遠播,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有的在各自領域建功立勛,被推為行業領軍人物,但在奧運村的民俗小店,他們放下身價,悉心給前來詢問的外國運動講解、示范、實操,手把手傳授。有一位發展中國家的運動員看到很多藝術作品中有龍的形象,就和一位風箏世家的傳人說想學畫龍。這位傳人當晚回家連夜畫了一條龍,并做了簡單裝裱,在這位外國運動員再次來到自己展位前的時候,把那條龍送給了他。這位傳人說:“龍是中華民族中最神奇的一種神獸,外國朋友那么喜歡中國龍,說明也喜歡我們的中國精神,或者說,我們應該讓他從喜歡中國龍開始喜歡我們的中國精神。”
奧運村規定民俗店每天上午9點開門,但這些藝術家往往7點半就趕到現場,他們說,北京路況復雜,萬一路上堵車耽誤了開門,讓外國運動員們在門外等著是有損聲譽的事情,那絕對不能發生。
他們本來都有各自的工作,但為了這次盛事,有的專門請了長假,有的特意提前退休,有的關閉了自己生意紅火的店面。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全身心地撲在奧運村那間不足150平方米的房間里,每天從早忙到晚。
他們說,在打出租車的時候,司機聽說是去奧運村展示民間手藝,居然不收車費,因為也想為奧運會出把力,這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到全北京全中國對奧運的熱愛和企盼,感受到了每一個中國人愿意為奧運奉獻的赤誠。相比之下,他們的所作所為又何足掛齒呢?
其實,助力北京奧運會的不僅僅是這幾位藝術家。奧運前的2007年9月23至30日,北京市文聯赴西班牙“奧運向北京走來”文藝展演活動中,北京市民協藝術家張榮達就現場為薩馬蘭奇先生塑像,北京市民協藝術家高東升則制作了有薩馬蘭奇先生畫像的鼻煙壺,連同哈亦琦制作的“蒼龍訓子”的哈氏風箏一起贈送給了薩馬蘭奇。薩馬蘭奇先生愉快地接受了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并合影留念,并對中國的民間傳統工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中的高東升先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派內畫代表性傳承人,事后,他多次為沒能到奧運村現場為選手展現手藝感到遺憾。

短短兩個月結束了, 北京的這幾位民間藝術家又回歸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工作和生活回歸平常,但他們自己卻感覺與此前不同了,他們感覺肩負傳承北京傳統文化的使命更強烈了,感覺承擔宣揚中國精神的責任更重大了。他們走出家門離開店鋪,走進各個中小學校,走進附近的社區,走進一所所老年大學,甚至跟隨相關社團到北京對口扶持的新疆去演示、去實操、去傳授所掌握的民間絕學,并開門收徒,傾囊傳授。
他們說:是自己的,就是中國的,是中國的,才是世界的。
他們說,一定要把這些傳統手工藝宣揚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民間工藝的魅力和神奇。
他們說,一定要把這些民間工藝傳承下去,永遠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