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文
內容摘要:作文,本來是自己內心思想的表達,一種怡情的享受,但長期以來習作似乎成了學生難以攀登的大山,許多作文特別是議論性文章寫得干癟枯燥,寡淡無味。如果能讓作文擁有真情實感,很好地表達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感受,寫出"詩意",作文便擁有了生命活力。那么,我們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寫出充滿詩意的文章呢?可以從情感、修辭、句法、字詞等四個方思考,讓議論文充滿詩意。
關鍵詞:議論 作文 詩意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最新課程標準(2020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要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在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作文承載傳統文化的育人任務更加突顯,如果語言表達運用得巧妙,議論文也可以寫得韻味豐富,充滿詩意。
一.語言平淡不足慮,情真意切韻悠揚
1.善于引用,議論如詩功底強。引用古詩名句,讓作文增光添采。引用論證,即道理論證,又稱"引證法"。帶感情的引用,往往更容易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古詩文這一中國傳統文學的精華,她強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恰當運用古詩文,使文句意蘊豐富,又飽含感染力。如"禮贊新中國,奮進70年"為主題的一篇作文:
一輪又一輪的歷史年輪中一輩又一輩的前人一遍又一遍驗證著這個真理,當那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號在你耳邊縈繞之際,你是否記起他的樣子?又是否明白他何以發出這般痛徹心扉的悲鳴!他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一腔熱血,為國為民,卻屢遭流放,可他那些詩,那些字,無一不浸透濃濃的愛國情! 涌動的激情和無比的憂憤,如大河奔騰,浩浩蕩蕩,不見源頭。后來多少仁人志士在這種精神的熏陶下前仆后繼,精忠報國,于是范仲淹先憂了天下,文天祥只留取丹心,辛棄疾守住了壯志。
這個文段,作者將所學的詩句恰當地運用到作文中,引用名言詩句來展現作者的愛國情感,這些詩句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拓展了讀者聯想和想象空間。中華詩詞浩如煙海,如果能活學活用,引經據典,必能增添作文文學底蘊,提高作文思想境界,讓文章增色不少,也讓議論帶上了詩味。
2.提純人生體驗,議論如詩激情燃。“情為文前,意在筆先,”感情真摯是語言有表現力的前提,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但中學生閱歷不夠,對人生的體驗和感受不足,要表達真情實感并不容易,這就需要有藝術的加工和創造,超越自我的束縛,提純人生體驗。杜牧與秦阿房宮跨越千年,可他描繪的《阿房宮賦》卻繪聲繪色,詩意盎然;蘇洵作《六國論》亦是千年之后,但論及秦亡,眼光犀利,精辟透徹,足警后人;范仲淹也未登臨岳陽樓,憑著滕子京一幅《洞庭晚秋圖》表現出對理想的追尋,悲涼慷慨,一往情深。文學評論家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的確如此,教學中也要指導學生提純人生體驗,讓學生的感悟和境界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請看這樣一段文字:“當社會網絡詐騙屢禁不止,當香港廢青打砸搶掠頻繁發生,當境外反華勢力蠢蠢欲動我輩能安享舒適安逸的生活嗎?能繼續沉醉于網游嗎?能繼續躲藏在父母溫暖的懷抱內做王子、公主嗎?能繼續毫無目標地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嗎?不能!我們是家之希望、國之希望,我們是什么樣子,中國的未來就是什么樣子! ”
學生于學校,網絡詐騙或鮮有涉及;香港混亂,亦是聽聞;西方反華,更未親歷。但作者運用排比,連續發問,將新聞媒體網絡信息整合,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提純了人生體驗,表達出作者對那些沒有目標、沒有志向、混沌度日的生活方式的極度厭惡反感之情,語言短促有力,催人奮起。
二.奇思妙想書錦繡,善用修辭展文采
作文中使用修辭手法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或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平淡為生動、或變單薄為厚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1.巧用排比,議論如詩氣如虹。排比議論,既能夠強調內容,加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緊湊,又可以增強語勢、增加感情,加強議論抒情的氣勢。如下面一段:"中國芯"后繼有人,因為創新奮進有如任正非;幸福渠源源流長,因為扎根吃苦有如黃大發;鐵血軍魂永遠留傳,因為本色不改有如張富清!(作文《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行文簡潔,作者列舉了任正非、黃大發、張富清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不會冗長,使用排比句式,既豐富了論據,簡要闡釋了觀點,又使作文文采斐然。
2.巧用比喻,絢麗貼切又生動。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論述性文章不僅具備思辨色彩,還具備形象性和趣味性。比如莊子的散文以寓言故事為特色,生動有趣;魯迅的雜文思想與形象并存,生動形象,《拿來主義》中大宅子、魚翅比喻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鴉片、煙槍、姨太太比喻文化中的糟粕,深入淺出,具備很強的說服力。比如下面這一段:人生有陽光明麗,也有暮靄沉沉,甚至是狂風驟雨。但經過了春風和煦,便迎來驕陽似火,送走了秋葉落寞,又迎來映雪臘梅。大千世界,又怎一個靜字了得。(作文《人生如書,聲聲入耳》)。作者將"人生"比喻為"四季",引導人們要用心體會人生這本大書,進而思考精神世界,創造人生。最后一句化用詩句,收束得力。這一結尾干凈力落,直接的呼告表達出更多的美感和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幾個比喻構成排比,用散文的筆法傳達出深深情誼,描繪的畫面形象可感,讓我們充滿想像,讓學生多多如此練習,作文語言也能更加精彩。
又如,有人說:“手托一滴水,就托起一整個世界。但一個小小的不測,足以喪失這一切。”真是這樣嗎?大千世界,坎坎坷坷,誰能避免?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誰又能平?生命之中,又豈止滴水?即便失去,為何又不可重來?
作文開頭引用詩句,立起靶子,而后連續運用反問句、排比句,不但清晰地亮出觀點,而且使文章更具文采,更有說服力!
三.言語翩躚化蝶舞,句式搖曳百花香
1.句式靈活,議論如詩搖與曳。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自古以來,寫作便重視文采。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不同的句式,如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交織使用。這樣就會使語言活潑生動,行文搖曳多姿。
如作文片段:
笑對人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超然。跌倒了,站起來;失敗了,重頭來。山重水復終將過,柳暗花明總會來。笑對人生,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勇氣。唯勇者,才無懼磨難和困境,以己之力揚起生命的風帆。笑對人生,是一種坦然,更是一種自信。唯自信者,才能直掛云帆,守得云開見月明。
請相信,嘴角上揚的弧度,發際滴下的汗水,會換來人生美麗的風景!(作文片段《笑對人生》)
這段文字,文字絢麗華美,選詞貼切,運用句式,有整有散,有長有短,整齊而富于變化,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參差錯落,流暢又靈活,結句運用比喻,形象又彰顯人生的自信。
再如:漫漫長路,悠悠情思,望穿了秋水,望斷了天涯。幽幽故里,相隔雖遠,鄉思常在;巍巍長城,歷史雖遠,英雄猶在;渺渺江水,偏舟已去,思念切切!(考場作文《擁有多思的季節》)
這段文字同樣在句式上富有變化,意象堆疊充滿詩意,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運用短句,讀來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為作文增色不少。
2.文白搭配,議論如詩有短長。受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影響,議論文寫作時,多用四字詞語,或在語言句子的搭配上,使用一些文言色彩的詞語,能讓作文帶上詩味。
如:世人感嘆人生碌碌,評長論短,卻不知寵辱有命,得失難計。多少人忙忙碌碌,到頭來,功名利祿,終化為一抔黃土。卻不如釋放重負,笑看花開,一壺濁酒喜相逢,放浪形骸任逍遙。
文言味濃的四字詞語,組成結構相似、形式整齊的整句,使文章具備讀之朗朗上口的音韻和諧之美。長短不一、形式錯落的散句又使語言充滿變化,跌宕起伏。讀起來,充滿節奏感,迸發出一種飽滿的張力美。
四.精準妥貼生動處,字字珠璣放光芒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甚至是一吟雙淚流,捻斷數莖須。議論文煉好字,在議論之時找到適當的景、物、人、事,形成天然渾成之美,也能在判斷準確、推理縝密之外,讓語言鮮活起來,收到新鮮別致、趣味橫生的藝術效果。
比如這么一句話:“尋五經,訪諸子,論史籍,誦詩詞,談古文,觀日月,賞星辰,暫得于已,猛然領悟,痛快淋漓,感天地幽幽,笑眾生蕓蕓。”用不同的動詞,連續的排比,催生豐富的想象與悠遠的遐思,語言優美,極富動態美感。又如:“當蛹化蝶而飛時,那蹁躚的舞姿告訴我,它艱難的歷練是為了使生命無悔。無數次痛苦的蛻變,飽含著對美麗的贊美。當荊棘鳥找到那條最長最尖的刺時,那是它用生命向世界在宣告:美麗的花需要用鮮血去澆灌,付出生命歌唱的是世界的美麗。”蹁躚一詞鮮活地寫出了蝴蝶輕盈飛舞的身姿,"宣告"酣暢地表現了荊棘鳥生命的壯美,表現了一幅破蛹成蝶,生死不渝充滿生命力的美麗畫面,優美動人,并含蓄地扣題。
再如:總擔心滿山的杜鵑不再恕放,總擔心南飛的燕子回不了家,那澄澈的瘦小的瞳仁,裝不下太多的世界。那散發著泥土和稻花香的步子已隨風逝去,惟有清淺的小河倒映著清淺的童真,清淺地映射出牽著水牛漫步的安詳。澄澈一詞很好地描繪出嬰孩清純無邪童真;帶著“泥土和稻花香的步子”,仿佛讓讀者置身于一個充滿溫情的遠山世界,回過頭明白童年已逝,時光不再。三個"清淺"反復運用,表現出童年純潔清澈的特質,寓意頗豐、回味悠長。
總之,生活,需要詩意;語文,也需要詩意。時時有詩意意識,議論文也能寫出詩意來。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
[2]《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困境與改革》[J].王祝婧.科學咨詢(科技管).2020(04)
[3]淺談議論文中的"情"與"理"[J].石玉珍.成才之路.2010(02)
[4]如何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李立峰.教育教學論壇.2020(08)
[5]《語文核心素養與作文教學》[J].王小軍.文學教育(下).2020(04)
[6]中職生寫作現狀、成因及對策探析[J].葉松明.職業.2015(17)
(作者單位:福建省清流縣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