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神帶 彭再新
內容摘要:歇后語在廣府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粵語詞匯庫中的精髓。粵語歇后語中體現了外來文化、祭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粵語 歇后語 廣府 文化
歇后語是漢語詞匯里為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在粵語詞匯庫中,歇后語是其中的精髓。粵語歇后語在外來文化、祭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影響下不斷發展,成為廣府人智慧的結晶。
一.外來文化
一種語言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這是語言接觸的必然結果。民族間在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雜居、對抗甚至是戰爭等各種形式的接觸中,雙方的語言都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在這種變化過程中,反映最靈敏的就是詞匯。當粵語與外來語言相互接觸的時候,歇后語作為粵語的精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廣州地處嶺南,臨近江海,作為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日趨頻繁。許多老廣州人與外來人打交道,久而久之,在日常生活與經驗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粵語歇后語。反之,粵語歇后語中也有外來文化的體現。
例如粵語歇后語中的“番鬼佬月餅——悶極”就是典例之一。廣府人稱呼西方白人男子為“鬼佬”,這是一種戲謔的稱呼,在古時候西方各國又稱為“番”,所以就稱呼他們為“番鬼佬”。而月餅的英文是“moon cake”,和廣州話中的“悶極”的讀音相似。因此這句歇后語就用于形容非常無聊、沉悶的人或事。
又如“童子軍跳彈床——是鳩但”。童子軍的英文是“scout”,和廣州話中的“是鳩”讀音相似。而“童子軍跳彈床”說的是童子軍在彈床里彈起來了,用英文代入童子軍加上縮略即為“scout彈”,恰好與表示粵語中“隨便”之義的“是鳩但(彈)”諧音。
廣府人稱“非洲人”為“黑人”;“和尚”為“僧”,于是“非洲和尚”即為“黑人僧”。而“黑人僧”與在粵語中表示令人討厭的俗語“乞人憎”讀音相似。因此就有了“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這句歇后語。
以上多個歇后語例子中可見,粵語歇后語在形成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配合廣州語音的特點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粵語歇后語。
二.祭祀、廟會文化
廣府人一向將祭祀、廟會文化看得十分重要。逢年過節抑或是每月初一十五,廣府人都有祭祀或逛廟宇的傳統,因此,這兩種文化在粵語歇后語中也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一)祭祀文化
粵語有句歇后語叫“神前桔——陰干”。“神前桔”是指舊時廣府人在過年過節拜神時都會在神臺上擺放的幾個桔子,取其“吉利”之義。這些桔子一般都會供奉一兩個月,直到這些桔子水分慢慢變干才會拿去丟掉。而神臺一般都設在陰暗的角落,很少見光,桔子就在陰暗處慢慢枯萎,因此就叫“陰干”。在粵語中,“陰干”除了有在陰暗處變干的意思外,還引申為“不知不覺萎靡”之義,可用于形容人。
又如“神臺貓屎——神憎鬼厭”。神臺,廣府人稱祭壇,北方稱神案,拜祭觀音、關公、財神等;專門拜祖先的,也叫“神主牌”。廣府人大多祭拜虔誠,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都會在神臺上擺上全雞、燒肉等祭品。因此,神臺是祭品富集的場所,貓為捉老鼠,就會埋伏在神臺。若在這個被老廣人虔誠祭祀的地方出現了酸臭的貓屎,大家都不舒服。于是就有了“神憎鬼厭”的說法。
再如“年三十晚謝灶——好做唔做”。“謝灶”又叫“送灶”或“祭灶”。傳統節日習俗。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稱小年夜,廣府人為了表示對灶君一年來保祐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的謝意,這一天俗稱是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職,廣府人就會特地給他餞行。而年三十晚上是“除夕”,不宜謝灶。但如果在這天晚上“謝灶”,就應了粵語所說的“好做不做”,即普通話的“多此一舉”。
在廣府文化中,清明掃墓拜的是“眾村太公”,即開山祖大太公。拜山后,會在祠堂吃“祠堂飯”。此時,不論年齡多少,只要是同行去拜大太公的,都可以分到豬肉、豬雜等,但僅限于男丁。于是就有了粵語中的歇后語“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的說法。
(二)神誕習俗
粵語中有這樣一句歇后語,“菠蘿雞——靠黐”(形容不勞而獲,占人便宜的人)。在廣府,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到十三日,是南海神誕,廣府人俗稱“菠蘿誕”。在神誕上,會擺賣一種手工制作的雞形的工藝品,象征著大吉大利,由于這種雞形工藝品在“菠蘿誕”上擺賣,因此被稱為“菠蘿雞”。“菠蘿雞”是用膠水把雞毛粘貼在杯子上的工藝品,由于需要用膠水粘貼,就有了“菠蘿雞——靠黐(粘)”這句歇后語。其中,“黐”運用了諧音雙關。在廣州話中,“黐”除了有“粘貼”的意思,還有“揩油、占便宜”的意思。這短短的五個字背后的文化可不簡單。傳說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住在南海神廟附近,她養了一只很聽話的大公雞。后來有一位財主看上了這只大公雞,愿意向老婆婆高價購買。但老婆婆并不愿意。這個財主因為想利用這只雞與別的雞進行“斗雞”比賽以從中牟利,于是就將雞偷走。出乎意料的是,這只雞非常通曉人性,即使財主強行帶它出去,它還是不愿意與別的雞相“斗”。就這樣,財主一怒之下就將公雞宰殺了。老婆婆知道之后傷心地將雞毛撿回,自己做了一個泥胚,把雞毛一條一條地粘回去,將它弄成原來那個活生生的公雞一樣。直到現在,“南海神誕”習俗依然在廣府人舉辦的眾多活動中傳承下來。
三.飲食文化
俗話說“食在廣州”,說到廣府文化,就不得不提飲食文化。有著深厚底蘊的飲食文化,自然在歇后語中也有所呈現。
如粵語歇后語中的“通籠煎堆——靠吹”。舊時廣府人在辦喜事的時候一般都會有通籠煎堆。“通籠”即空心的意思,空心煎堆是沒有餡的,制作的時候取一團面粉,捏成空心的粉團,再用嘴往粉團夾口處吹氣,粉團就脹起,隨即捏緊口放入油鍋一炸,粉團就會脹成圓圓的通籠煎堆。歇后語的后半句“靠吹”中的“吹”,既指吹氣也引申為吹牛。
又如“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廣式煎堆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廣府小吃,它外酥里嫩、軟糯香甜,逢年過節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特別是廣府人過年要吃煎堆,有“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之說。如果煎堆里面包的是餡,那么炸出來的煎堆會顯得比較飽滿和結實。如果煎堆里面沒有包餡,在炸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大越發。“發”在廣州話中有發財之義,所以就象征著金銀滿屋,收獲豐盛。
同時,炸煎堆是幾乎是每戶廣府家庭迎接新春的習俗,所以你有煎堆我也有,都不缺。故有了“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早茶”是廣府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舊時在廣府的茶居中都有事先制作好的小點心,在茶居開市的時候就將這些事先準備好的點心用小車推到客人面前,讓客人隨意挑選。于是就有了“茶居點心——整定”(形容事情并不是人意所違,早就已經有天的安排)這句歇后語。“整定”指的是預先準備好的意思,不過“整定”在粵語中還有一個引申意義,即天注定的,上天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的。
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它的烹飪方法高達二十一種,“煨(即把食物直接放在帶火的灰里燒熟)”是其中一種。在粵語歇后語中有“番薯跌落灶——該燴(煨)”。“灶”是指生火做飯的地方,番薯即地瓜。當番薯掉進灶里,那就只能是被火“煨”熟了。這是廣府人用于表達事情發展得非常糟糕的一句歇后語。在粵語中表示應當使用某種烹飪方法的說法叫“該燴”,這和表示事情糟糕的“該煨”讀音相似。
歇后語來源于真實的日常生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體驗和不斷增加的認知經歷中總結而成的,其中蘊含了深厚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中國的各大方言都有極其豐富的歇后語,而作為我國七大方言之一的粵語,其歇后語也是多姿多彩,形象生動的。當我們深入挖掘這些歇后語的同時,能了解到的不僅是字面的含義,更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關湘.粵語歇后語的方言性和民族性[J].修辭學習,2000(8).
[2]關湘.從粵方言歇后語看漢語修辭的方言性[J].修辭學習,1999(8).
[3]梁逸云,邱春安.《廣東省土話字匯》中的粵語熟語研究 [J].龍巖學院學報,2019(7).
[4]黃蕾.粵方言吉祥語與地域文化[J].語文學刊,2015(8).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