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淞淞
摘 要:本文主要從經濟社會學中利益的視角來探究比特幣是否能取代紙幣成為法定貨幣。本文首先從現有的文獻中歸納整理出比特幣的獨特屬性和優勢,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了比特幣為何具有價值;其次,本文將經濟生活中的主體劃分為國家和大眾,從每一類不同的利益視角出發分析比特幣成為法定貨幣的可行性。本文發現從大眾的角度講比特幣會引發一種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比特幣的升值性會使其逐漸退出流通領域。高度匿名化、私人化的比特幣則會使國家喪失對宏觀經濟的檢測和調控能力,市場喪失秩序。因此,從以上的利益分析中可以得出比特幣有許多優越性但它無法成為法定貨幣。
關鍵詞:比特幣;利益;國家;大眾;利益視角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1(b)--02
1 比特幣的概念、特征和優勢
什么是比特幣?比特幣是通過開源的算法產生的一套密碼編碼, 是世界上第一個分布式匿名數字貨幣,通常也用來標識商品或服務價值。簡單來說,一個比特幣就是一個特定方程的解,是通過計算機算出的一串數字,而后通過特定的密碼進行編碼[1]。本質上比特幣就是一串數字,這也是它被稱作數字貨幣的原因。
比特幣具有四個特征: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比特幣的數量是有限的,只有2100萬枚,這是它的數學特性決定的。因此,比特幣是稀缺的。第二,不同于紙幣,比特幣是信息貨幣也是私人貨幣是去中心化的,而非中央銀行集中控制。比特幣允許私人發行貨幣, 自由競爭產生貨幣,理論上只要你有一臺計算機就可以算出比特幣。第三,不會發生通脹或者通縮。生成比特幣的上限時間和上限數量被設定為固定值,自動化的技術手段保證了貨幣供給以預定的速度增長。留存的比特幣總數是區塊 (Block) 的總數乘以每個區塊的比特幣值。比特幣固定了基礎貨幣的投放總量, 因此不會發生通脹。如果比特幣長期升值, 發生貨幣囤積時,這種貨幣管理機制可以因需調整,不會出現流通中貨幣量不足而影響流通,發生通貨緊縮[2]。第四,高度匿名化,交易雙方可以隨意生成自己的私鑰,將與其對應的公鑰告知付款人即可收到款項。下次再使用時,重新生成一對公私鑰進行交易。這種一次一密的做法實現了高度匿名交易,且交易不可逆[3]。
2 數字黃金——比特幣的價值
馬克思認為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商品的價值是包含在其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因此在最開始貨幣自身是有價值的。由于開采金和銀是要付出勞動的,所以馬克思才會說:“金銀天然是貨幣”。再到后來演化出的紙幣,它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它代表的價值和實際具有的價值不相符。人們是因為相信政府,憑借政府的強大公信力,紙幣才得以發行和被接受。從一定程度上說貨幣源于信任,以前信任黃金是因為它稀有、有價值,現在信任紙幣是因為背后有國家。
比特幣是稀有的,只有2100萬枚,如果按照中國2019年的GDP來折算,平均一枚就值428.57元。就目前來說隨著被算出來的比特幣越來越多,用電腦算出一枚比特幣已經需要很長時間了,還要耗費大量的電力。因此想算出一枚比特幣就類似于挖金礦,需要電腦不停地算,也需要人的操作。它具有黃金所有的一切特質,甚至比黃金更為出色。因此才有了所謂的“數字黃金”這一理論[4],就是論證比特幣是具有價值的。所以具有這么多優勢的比特幣會成為全球的通用貨幣,改寫國際金融秩序嗎?
我們換一個視角,不從金融學的角度分析,換做經濟社會學中利益和社會關系的視角來分析。
3 利益視角分析比特幣
經濟生活的參與者眾多,但最主要的是國家和大眾(即消費者)。現有的紙幣體系把國家和大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三者是合作緊密的,共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推動經濟不斷發展。若是比特幣成為法定貨幣會如何呢?
3.1 利益視角——大眾
從大眾視角出發,從最古老的部族社會,狩獵采集都是采用再分配的方式在部落內部分配。其后出現了交換,繼而產生了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最早期的一般等價物可能是牛或者食物等,具備一定的使用價值,可以果腹。但如同貝殼、黃金、白銀等貨幣并沒有滿足人們基本需要的能力,它們的使用價值很低。
貨幣本質上是為了滿足交換的需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貨幣不能再交換商品,那就會變得一文不值。人們需要的是物品的使用價值,不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如果挖出一克黃金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是一個普通水平的礦工以平均強度勞動半小時,持有黃金的人能獲得那半小時的勞動嗎,當然不行。
貨幣對于人們最大的用處在于交換,或者說它的價值就是用來交換。因此每一位持有貨幣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多占有一些貨幣,或者希望貨幣能夠多換一點東西。貨幣最重要的職能就是流通手段。能換,最好能換得更多,千萬不要貶值,可以說是持幣者的需要。
比特幣的特性決定每隔四年其產量就會減半一次。因此最早去挖比特幣的人就完成了資本積累。由于挖幣的難度和用時的不斷增大,不同時期挖出的比特幣其價值是不同的。早期比特幣的價值較低,后期則較高,越接近2100萬的總量付出的勞動越大。價值不同但在交換中的價格卻相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最早接觸比特幣的那少部分人就成為資本的積累者,這種不平等極大損害了大眾的利益。比特幣又沒有國家軍隊等作為后盾,這種不平等是不能維持的。
另外,從符合大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持有的貨幣能不貶值最好是持續升值。比特幣的總量在2140年會達到2100萬枚,因此它的總量是固定的。但人類的經濟卻是不斷發展的,經濟總量不斷上漲,經濟體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持續增多,一個比特幣所能交換的商品服務也是會越來越多。由于比特幣可以升值,因此持幣人當然希望把所有的比特幣都儲存起來,讓其不斷增值。所有人都這樣想,就沒有人愿意用比特幣進行交易,比特幣就會退出流通領域,喪失了貨幣最基本的職能(如英國出現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因此從大眾利益的角度出發,比特幣就不可能長久的作為法定貨幣。
3.2 利益視角——國家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傳統古典經濟學認為國家不應監管市場,只應做好守夜人,國家監管市場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后來的宏觀經濟學家凱恩斯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國家應當積極利用宏觀手段調控經濟在保持低通脹率的同時,維持一個相對不錯的就業水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歷了20世紀60—70年代的滯脹危機后,普遍接受了凱恩斯主義。將國家、企業、個人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就是利益,企業需要個人作為勞動力以追求經濟利益,個人需要企業生產產品滿足自身需求。經濟活動必須要有秩序,國家就是制定和調整秩序的角色。
如果應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那么國家首先就會喪失貨幣的壟斷發行權,任何有電腦的人都可以制作比特幣,法定貨幣將成為私人的。當國家喪失了貨幣的發行權后,也就喪失了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資本的逐利性和增殖性會使得社會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另外是國家對于經濟信息的獲取,可以說只有國家才能對國內的整體宏觀經濟情況有一個大致而不精確的了解。這是一種信息上的莫大優勢,同時又產生一種類似于“自我實現的預言”,國家通過宏觀信息刪選出具有潛力或是處于熱點的行業企業,在給予其在政策上的優待實現以點帶面促進經濟發展。信息是國家實現自己調控能力的基礎,有了對宏觀信息的掌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就不會如同亞當斯密所言“產生很多錯覺”,相反國家比任何一個企業或是個人都更了解宏觀經濟的形式和走向,并以自身強大的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塑型未來的經濟。而比特幣的屬性過度強調了私人性和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將國家排除在原本良好運行的整體之外。因此從國家利益出發,比特幣不適宜作為法定貨幣。
4 結語
據統計,現金已有超過100萬枚比特幣在網絡攻擊中永遠的遺失了。這種可能損害了每一個主體的利益。正如同項飆先生在《十三邀》節目中講的那樣:“現代人追求即刻滿足,越來越情緒化和極端化。[5]”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式的財富積累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財富追求的渴望。我們的政府已經注意到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現狀,中國自2015年后雖然沒有官方統計的基尼指數,但據學者測算2008年中國基尼系數可能高達0.4767[6],遠遠超過了0.4的國家警戒線。并且這只是2008年的數據。IMF、World Bank等一些經濟組織都對未來十年做了較為保守的預期,認為這十年世界經濟會陷入低谷[7]。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一定要注重合理分配。
參考文獻
賈麗平.比特幣的理論、實踐與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3(12): 14-25.
楊曉晨,張明.比特幣:運行原理、典型特征與前景展望[J].金融評論,2014,6(01):38-53+124.
洪蜀寧.比特幣:一種新型貨幣對金融體系的挑戰[J].中國信用卡,2011(10):61-63.
吳洪,方引青,張瑩.瘋狂的數字化貨幣——比特幣的性質與啟示[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3):46-50.
項飆.十三邀[EB/OL].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c5sxk4p.html.
胡志軍,劉宗明,龔志民.中國總體收入基尼系數的估計:1985—2008[J].經濟學(季刊),2011,10(04):1423-1436.
新浪財經.IMF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10-17/doc-iicezzrr27422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