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翠 吳小兵 顧慶紅 袁紅銀 蔣明
(江蘇省如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如皋 226500)
水稻穗頸瘟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其流行與否主要取決于水稻破口抽穗期的天氣及品種抗性[1]。如皋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全國水稻種植大縣,濕潤多雨的氣候十分有利于水稻穗頸瘟的發生流行。21世紀初,如皋通過淘汰感病品種,推廣高產優質抗病品種,該病發生頻率逐漸減少。近年來由于人們對稻米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部分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在如皋市逐年擴大[2],特別是“南粳9108”、“南粳5055”、“豐粳1606”和“糯稻”等易感品種在如皋市的年種植面積達到2萬hm2以上,占總種植面積的50%,導致穗頸瘟在如皋市流行頻率較高。2016—2020年,如皋市平均每年穗頸瘟發生面積達3333.33hm2以上,重發田塊病穗率達30%以上,成為制約如皋市水稻生產的重要病害[3]。水稻穗頸瘟的防治適期,水稻破口初期防治第1次,5~7d開展第2次防治。目前生產上,部分農戶為節約成本,選擇只在破口初期用1次藥,導致防治效果偏差。為此,本文于2020年選擇目前市面上防治穗頸瘟的常用化學藥劑及生物藥劑,研究不同防治次數、不同殺菌劑的田間防治效果[3],旨在尋找預防穗頸瘟的有效藥劑和最佳防治時間及次數,為科學防治穗頸瘟及農藥使用減量控害提供技術保障。
試驗地位于如皋市城南街道桃林村16組,試驗田土質為沙壤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供試水稻品種為易感品種“豐粳1606”。5月20日落谷,6月14日機插,行距30cm、株距16cm,基本苗1.8萬穴·667m2。田間長勢均勻,長相良好。
6%春雷霉素可溶液劑,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江蘇東南植保有限公司生產;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山東億嘉農化有限公司生產;20%稻瘟酰胺懸浮劑,京博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0%稻瘟靈乳油,湖南長青潤慷寶農化有限公司生產;20%三環唑懸浮劑,湖北華意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共設7個處理:處理1,6%春雷霉素SL 750mL·hm-2;處理2,75%三環唑WP 750g·hm-2;處理3,25%吡唑醚菌酯SC 600mL·hm-2;處理4,20%稻瘟酰胺SC 1200mL·hm-2;處理5,40%稻瘟靈EC 1800mL·hm-2;處理6,20%三環唑SC 2600mL·hm-2;處理7,空白對照。用藥次數處理設置破口初期用藥1次、破口初期和第1次用藥后7d各用藥1次,每小區面積100m2,隨機區組排列,除藥劑因素外,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8月24日下午在水稻破口初期第1次用藥,第1次用藥后7d(8月31日下午)進行了第2次用藥。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噴施藥液600kg·hm-2。2次施藥當天均未出現降雨或其它不良天氣。
9月30日(病情穩定時)進行穗頸瘟發病情況調查,每個小區采取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00穗,記載穗數、發病穗數及病級,計算每個小區的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
穗頸瘟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個別枝梗發病,每穗損失5%以下;2級,1/3枝梗發病,每穗損失6%~20%;3級,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飽,每穗損失21%~50%;4級,穗頸發病,癟谷多,每穗損失51%~70%;5級,穗頸發病成白穗,每穗損失70%~100%左右。
相關計算公式:
病穗率(%)=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
根據田間觀察和調查比較,各處理小區與空白對照區的水稻生長基本一致,未發現試驗藥劑對水稻生長有不良影響。
“豐粳1606”前期葉瘟較重,但后期穗頸瘟發病程度輕于“南粳9108”,未防治田塊病穗率69.2%,多以枝梗發病為主。
2.2.1 1次用藥田間防效
由表1看出,在水稻破口初期用藥1次,6%春雷霉素SL、25%吡唑醚菌酯SC、20%三環唑SC、75%三環唑WP 4個藥劑均表現良好防治效果,其中6%春雷霉素SL、25%吡唑醚菌酯SC表現稍佳,病穗防效達82.1%和81.9%,病指防效達84.6%和88.6%。20%三環唑SC由于劑型先進,防治效果優于75%三環唑WP。40%稻瘟靈EC、20%稻瘟酰胺SC 2藥劑防效稍差,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73%以下。

表1 不同藥劑處理不同施藥次數對水稻穗頸瘟的田間防效
2.2.2 2次用藥田間防效
在水稻破口初期和破口后7d用藥2次,各處理防效明顯優于用藥1次防效,病穗防效提升了4.4%~15.1%,病指防效提升2%~22.2%。其中,20%三環唑SC和75%三環唑WP 2個藥劑差異尤為明顯,防治效果提升14%以上,病穗防效均在90%以上,病指防效在92%~96%。6%春雷霉素SL和25%吡唑醚菌酯SC用藥2次病穗防效在85%左右,病指防效在90%左右。40%稻瘟靈EC、20%稻瘟酰胺SC 2個藥劑防效稍差,病穗防效在80%以下,病指防效在84%以下,其中40%稻瘟靈EC表現最差,2次防效分別為77.1%和81%。
由表2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各處理均取得了一定增產增收效果,破口初期用藥1次,6%春雷霉素SL、25%吡唑醚菌酯SC增產增收效果尤為明顯,增產率達12%以上,分別增加效益1232元·hm-2、1326元·hm-2。破口初期和齊穗期各用藥1次,20%三環唑SC和75%三環唑WP增產增收效果超過了6%春雷霉素SL和25%吡唑醚菌酯SC,增產率分別達18.5%和19.1%,增加效益1790元·hm-2和1841元·hm-2。40%稻瘟靈EC、20%稻瘟酰胺SC 2個藥劑增產效果偏差,1次用藥增產率在7.0%以下,2次用藥增產率在10%左右,實際效益在1000元·hm-2以下。

表2 不同藥劑處理不同施藥次數對水稻產量及效益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對水稻生長安全,且在良好控制穗頸瘟的同時,能夠大幅提高水稻產量[4],增加經濟收益。其中,春雷霉素是一種小金色放線菌產生的殺菌物質,對水稻穗頸瘟防治效果顯著,可作為綠色防控手段,大面積推廣使用;三環唑由于防效好,價格低,可作為防治穗頸瘟的主要藥劑推廣使用,在水稻穗頸瘟輕發生年份,使用三環唑防治1次,要適當增加用量,確保防治效果。考慮到目前三環唑使用頻次較高,可以將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作為輪換藥劑使用,從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抗藥性的產生。
水稻穗頸瘟可防不可治,一旦發生,只能任其發展,造成損失。孕穗末期和齊穗期是預防水稻穗頸瘟的關鍵時期,對于重發年份,務必做到2次用藥,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續低溫陰雨天氣,還要搶雨隙增加用藥次數,確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