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輝
(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內蒙古 赤峰 024031)
赤峰市是農業生產大市,農業的發展在赤峰市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水資源具有重要戰略性的地位,其不僅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命脈,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水資源的使用至關重要,如何實現水資源在農業生產與灌溉中的可持續利用,是當前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業水利建設中關注的重要問題[1]。赤峰現存在水資源蓄儲少、地下水超采過度、水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2],地下水匱乏、用水不合理、水資源利用率低下等問題也日益嚴峻,干旱缺水及缺少先進的節水種植模式,限制了赤峰地區農業增產與可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因此,開展對赤峰市農業水資源現狀的分析及提出高效用水發展建議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赤峰地區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常年降水量在380mm左右,多丘陵,生態類型多樣,現有耕地141.96萬hm2,具有灌溉條件耕地53.33萬hm2左右。赤峰市轄12個旗縣區,是1個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的地級市[3]。
赤峰地區干燥少雨,蒸發量大,人均水資源量少,農業用水占水資源比重大,且貧富水區的水資源無法平衡使用[2]。赤峰市分布的河流水系有4個,分別是西遼河水系,占全市總面積的86.4%;內陸河水系,占全市總面積的11.1%;大凌河水系,占全市總面積的1.8%;灤河水系,占全市總面積的0.7%。全市湖泊有58處,占地3.267萬hm2。到2016年底,全市已建大、中、小型水庫84座。據2019年赤峰市水資源公報數據統計[4],2019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8.8605億m3,地下水資源量16.7931億m3,水資源總量19.7402億m3。
赤峰市總供水量21.8650億m3,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13.376億m3,占總用水量的61.14%。農田灌溉平均毛用水量350.8m3·667m-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8。全市總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6.8368億m3,占總供水量的31.27%;地下水供水量14.5965億m3,占總供水量的66.76%;污水處理回用量0.4317億m3,占總供水量的1.97%。全市的水資源補給主要依靠季節性降水及地下水,但地下水資源可開發量較少,這也是赤峰市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5],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狀態。
據2020年赤峰市農牧局最新行業統計數據顯示,赤峰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41.96萬hm2,其中可灌溉面積約57.44萬hm2。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12.544萬hm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3.63萬hm2,其它作物8.0萬hm2,主要作物栽培面積均呈增加態勢。
圖1為赤峰市各旗縣區總用水量與農業灌溉用水量的分布圖,并標注各旗縣農業灌溉用水在本地區總用水量中的占比。由圖1可知,全市各旗縣農業灌溉用水占比在27.89%~84.72%,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比重較大的分別是敖漢旗、松山區和翁牛特旗,寧城縣和阿旗雖農業灌溉占比小,但分別在林果業和草業的灌溉用水量占48.00%、45.95%,所以總體來說灌溉用水總量并不少。綜合來看各旗縣基本灌溉用量占比都在50%以上。
赤峰市農業產業結構還存在很不協調的情況。長期以來,各旗縣區的優勢栽培作物布局已基本形成,但玉米及部分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仍居高不下,農民在種植作物選擇上以經濟效益作為主要依據,很少會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傳統灌溉方式種植作物還大面積存在,如傳統的玉米種植耗水270~300m3·667m-2,一般灌溉4~5次,總灌溉量約達200m3,需水量大,耗水高[6]。
赤峰市各旗縣區依然有大面積耕地延續著傳統的大水漫灌、小白龍式灌溉,灌溉方式過于粗放[7],用水效率低下,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農業水資源風險仍很嚴峻。赤峰市現行的節水灌溉技術,以微灌、滴灌、噴灌為主。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加上農田的條塊分割,效果并不理想。
赤峰市的耕地面積較大,農業用水戶較為分散,各地農業灌溉用水監測計量設施安裝率較低,給農業灌溉用水的統計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據調研,赤峰市只有松山區、敖漢旗和喀喇沁旗3個旗縣分別針對農業用水價格綜合改革補貼獎勵、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以及農業水價階梯綜合改革等方面出臺了部分相關政策。總體上,各旗縣區對于農業用水收費制度不統一,大部分地區農業灌溉收取機井電費及設備維護費不計水費,只小部分旗縣區采用的階梯水價,但可依照的相關政策和制度有限。水作為公共資源及生產要素的商品屬性未能體現,造成濫用和浪費。
近幾年來,赤峰市在水利工程和農田建設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其中水利建設高效節水工程、國土高效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及節水工程、農牧近2a高標高效建設等,各項目農業節水工程逐漸發展,但農田灌溉工程及設備重建輕管、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式落后、管理經費不足等問題,導致節水灌溉設備老舊,相當一部分設備已經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前些年完成的高標準農田節水設備還不完善。
針對作物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堅持“以水定作物種類,以水定作物產量”的原則,因地制宜生產農作物。在農業產業結構布局上,不僅要考慮其經濟效益,更應該考慮水資源承載力[8]。適當減少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積極種植節水、高產、優質、高效的其它作物;增加設施農業生產面積;合理布局產業結構的基礎上,科學確定作物種植規模;抓好北部旗縣發展的旱坡地“仿野生”中草藥種植新路徑。
節水栽培技術是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9]。大力發展與推廣適宜的節水技術,是高效利用農業水資源的重要舉措。應根據赤峰實際生產情況,加大育種研究,培育節水高產的作物;開展旱作技術研究與推廣,融合農業科研、農田水利、農業機械等交叉學科研究農業節水技術措施;積極開展主要農作物節水灌溉技術,結合水肥高效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普及應用智能土壤墑情況監測系統,及時根據墑情監測數據進行合理科學補灌。
制定史上最嚴農業節水灌溉管理辦法及獎補制度,使得農業用水得到有序可持續的發展。制定規范農業用水制度、灌溉定額管理、水價分類管理細則及獎補制度;加強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明確農業水資源所有權、管理權,充分發揮水作為公共資源的作用,體現其商品價值。
應該率先在農業節水灌溉方面在赤峰市開展農業示范區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各旗縣區建設一批高質高效自動化節水灌溉典型技術園區15~30hm2。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的滴管、噴灌等灌溉方式,建立土壤監測與灌溉動態配合的智能管理技術體系,實現水分高效利用。組織好參觀、學習,起到示范推廣作用。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是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的基本舉措。赤峰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都在穩步推進,2020年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已達29.24萬hm2,實現了藏糧于地戰略,推進了農業生產由全面灌溉方式向局部灌溉方向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省水、省電、省時、省工等方面優勢明顯,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以喀喇沁旗研究數據為例:喀喇沁旗玉米微滴灌每667m2平均省水60%、省電25%、省時75%、省工4.5個,增產150~240kg·667m-2,增收300元·667m-2。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確保高效利用的同時實現高效節水,全面推行微滴灌灌溉模式實現工程節水,對農業灌溉用水實行定額管理,落實政策節水。對現代農業節水生產起到巨大的作用。
政府部門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用以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并從補貼政策、技術支持、部門協調等諸方面通盤考慮做好頂層設計[10],切實做好農業用水規劃;對土地流轉及涉農項目進行農業節水評估。
向農民宣傳相應的節水活動,介紹節水方法,發放節水器具等。并根據各地具體情況,科學地研究水價分類管理細則,以獎懲政策引導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