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廣東 湛江 524094)
綠塘河濕地公園被稱為湛江市“城市之肺”,在建設城市風貌中起重要作用。同時,提升公園整體效果需要從合理規劃水體駁岸景觀設計著手,以期確保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綠塘河濕地公園主要水體景觀表現為河道多水位變化,以地表雨水為主,河岸線自然,曲折起伏,沿河連續分布大小不一的魚塘自然場地水景凸顯,水體生態環境在河岸、塘基、堤壩和半島等河段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水際邊緣效應。然而,綠塘河濕地公園水源以匯集自然雨水為主,多變的水位導致水源的不穩定,加上水質一定程度受周邊生活污水的影響,部分水體發黑發臭,綠塘河濕地公園的雨水徑流的控制、收集、蓄儲、凈化與利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擾。
公園位于霞山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接壤處,西面起于人民大道,東面止于海濱大道,北側緊靠樂華路城市高尚居住社區,南依城中村地界。城市自然河流綠塘河蜿蜒穿過公園全境,向東流入湛江麻斜海灣,公園依河刀自然形態,呈東西走向帶狀分布,全長3.3km,總面積約32hm2。綠塘河濕地公園于2007年投入使用,成為湛江市城市東西向的重要生態廊道之一。
園林工程中,駁岸是指建于水邊邊緣和陸地交界處,用工程措施加工岸邊使其穩固,以免遭受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破壞,保護風景園林中的水體設施。目前綠塘河濕地公園園內多以塊石駁岸為主。駁岸類型主要是3種:斜坡式護砌、垂直式護岸和不經人工處理的自然式水岸。斜坡式護砌主要分布在綠塘河上游。垂直式護岸分別有澆筑鋼筋混凝土、漿砌塊石2種形式,其中,漿砌塊石的駁岸最常見,而混凝土護岸主要分布在外側面。不經人工處理的自然式水岸在湖區周圍運用較多。
根據多次實地調研結果(見表1),觀察到綠塘河水體顏色普遍呈褐色或墨綠色,表面經常漂浮著大量白色泡沫,少部分溝渠已有河水發黑、惡臭現象。

表1 綠塘河濕地公園駁岸現狀
通過繼續深入調查,綠塘河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有3種。綠塘河和污水處理廠的關系矛盾。由于排放到綠塘河的泥漿容易發生沉淀,致使排水管管徑變小,甚至堵塞,若遇大雨或暴雨天氣,排水速度變得緩慢;排放到綠塘河的泥漿會直接影響霞山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也是導致該廠污水處理的環保指標不合格重要因素之一,也使綠塘河水質受到影響。來自工業廢水的排放。在河流流速較大的地帶,并沒有設置過濾裝置和缺乏凈水設施,同時,發現一部分排污管道存在現象。河道自凈能力下降。河道自凈能力下降不能正常行使凈化水質功能,以至于不能正常維護河道清理和發揮其生態效益。
近年來,綠塘河水位受季節性影響,夏季雨水充沛,水位較高,冬季以來則進入枯水期,水位下降。此時,河道更多呈裸露狀態。控制洪水、調節水量是濕地的重要功能。豐水期,濱水濕地水體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層滲透儲存,緩解洪災;枯水期,地下水通過堤岸反滲入人工濕地起到滯洪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
綜上所述,綠塘河駁岸處理方式僵直,硬質護坡、高筑湖堤多采用混凝土、漿砌塊石等傳統的工程措施處理手法,阻礙水土交換,破壞了湖岸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導致湖岸水生植被分布銳減,水質環境變差,文化特色不足,缺乏特色性。
研究表明,當2個位于同一區域的湖泊,具有相似的面積、水深和坡度,岸線相對復雜的湖泊的生物多樣性更高[1]。因此,營建湖泊岸帶時要注意岸線的曲折變化,針對現有的塊石駁岸進行改造,塊石駁岸屬于硬質工程駁岸,多用于水流急、水面與陸地高差大、坡度較陡地段使用。因此,在保留一些塊石駁岸的基礎上,駁岸形式需要更加多元化,如增設生態駁岸。
生態駁岸是指恢復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的濱水駁岸,是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和保證生物的多樣性的延續[2]。建造生態駁岸,充分發揮其水質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生態駁岸有利于淤泥附著,為岸棲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打下了良好的生態系統基礎。還可根據年設計最高水位設計高低緩坡,使其成為豐水期和枯水期之間的消落帶,自然消化洪水,以達到調節水量的目的。
對河岸線重新規劃,即河岸線曲折度的修復和微調原有地形,以增加河道兩岸的可用空間。如,凸岸處,可設計成坡度較小的邊灘,鋪設砂石及卵石,適當栽種植物;凹岸處,適當保持水深大于1.5m的水域,供魚類生長。
可在岸線增加一些親水空間,在親水行為的岸線邊設置觀景平臺和供人戲水的相關設施,如清淺小溪、水樂園等,可以增加親水的樂趣。而在濕地的其它區域,可在景觀優美的岸邊設置棧橋或廊道親水岸線。隨水位高低不同,臨水架空的棧橋和穿插在湖面林中的廊道呈高低錯落有致之態,人們也有了能更親近自然的機會,從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還可兼具科普教育功能。
不同淹水深度、淹水時間及變化規律是濕地植被生長、組成、分布、結構以及演替的關鍵因素[3,4]。因此應將不同區域的水深與綠塘河的水文周期結合,進行相應的配置設計以滿足植物的生長要求。
結合調研結果(見表2、3),從總體上看,綠塘河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況良好,但有些過于良好導致出現密集、營養過剩現象。只有在生態系統內部物質、能量、信息穩定和平衡的情況下,才有穩定的植物群落。需要對綠塘河水生植物進行統計分析,為能夠構建有規律、穩定的植物群落打下基礎,其中發現“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這種配置形式,其所發揮生態效益最為穩定。在梳理原有植物群落脈絡的基礎上,通過結合現有植物應用方式,如植被過濾帶、植物蘺、下沉式綠地等,可以進行植物營建,并應用于綠塘河濕地植物群落的營造。這些方式對營建穩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表2 綠塘河濕地公園駁岸植物現狀

表3 綠塘河濕地公園濕生水生植物群落特征
駁岸作為水陸交錯分界帶,對濕地景觀設計和生態保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經過多次實地調研研究,發現綠塘河濕地公園水體駁岸現狀問題嚴重且不容忽視。應從實際出發,因地而異、因地制宜,盡量選擇不同種類的鄉土植物進行栽種,對水生植物重新合理配置,保證植被的生長空間良好,從而營造出良好的駁岸景觀,豐富生態棲息地能夠吸引水生動物不同群落的聚集,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穩定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