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娟
(信陽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制度保障,“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為總要求[1]。信陽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地勢南高北低,位于鄂豫院3省交接處,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信陽市是一個農業大市,2019年糧食總產56.04萬kg,創造了連續12a的55萬kg的新紀錄。作為革命老區、傳統農區和貧困地區,近幾年信陽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雖然一直在不斷縮小,但信陽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增收困難的局面依然存在。
朱建江從鄉村振興思想出發研究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挖掘三農鄉村潛力、建設美好鄉村營造良好格局空間,并對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2]。馬麗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鄉村振興戰略遵循了“五位一體”的基本格局要求,依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5方面的發展需要,全面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3]。李長學從“內”、“外”2方面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闡釋,內部特質上剖析了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社會無法與現代社會全面接軌提供了解決思路,外部實施上,表明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工程,要針對各地各區域因地制宜,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來制定發展策略[4]。楊謙、孔維明從實踐活動的角度,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給鄉村創新發展提供了積極實踐,鄉村振興戰略是當代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活動,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體現[5]。李周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繼三農問題后又一偉大舉措,是在三農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和遠景規劃,由局部推動延展到全局,實現了由點到面的實質性變化[6]。
吳成林從鄉村產業角度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從增產到提質的過程性革新十分必要,要從長遠視角來發展農村產業[7]。李萍、湯立許認為,鄉村人才的培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器”,要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的活力[8]。呂蕾莉站在鄉村文化的角度,認為經濟動力、制度動力和文化動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增長的決定力量,其中文化動力最具有持久力,鄉村文化的振興必須要傳承鄉村文化,堅持依法治理,要宣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鄉村文化振興之路[9]。李赫然從生態治理的角度,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要走鄉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并舉之路,在發展鄉村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創新完善生態保護治理機制,加強鄉村生態治理,實現鄉村健康發展[10]。劉宇翔在鄉村組織建設方面,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為切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鄉村基層組織建設需要建立創新治理機制[11]。
劉彥隨認為,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有機體,必須走城鄉可持續發展道路,城鄉融合實現鄉村振興[12]。王景新、支曉娟認為,鄉村振興要走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同步規劃的道路[13]。馬歷、龍花樓構建了中國農區鄉村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并利用1992年、2000年、2010年3a的數據進行實證得出結論,城鄉協調度降低,提出城鄉協同發展的路徑[14]。郭曉明以四川為例,指出鄉村振興的道路是城鄉融合。也有學者(游上、史策、劉楝子)從民宿旅游,全域旅游的途徑提出實現鄉村振興建議[15,16]。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現有文獻對鄉村振興的內涵研究和城鄉融合等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刻,但對鄉村振興路徑的應用研究不充分,而且缺少針對信陽城鄉融合促進信陽鄉村振興的研究成果。
信陽市是農業大市,也是經濟弱市,既是革命老區、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又是全省唯一的所轄縣都是貧困縣的地區,8個縣中有6個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直到2020年2月底,信陽市8個貧困縣才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在河南省18個市中經濟水平排名一直靠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省會城市鄭州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如圖1)。近幾年來,信陽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5853元上升到2019年的20928元,不斷縮小與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
尤其在脫貧攻堅戰中,信陽更是面臨著空前的壓力,但也迎來了歷史發展機遇。作為革命老區,信陽即將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一場硬仗。2014—2018年,信陽累計脫貧75.5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17%;有88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在脫貧攻堅的答卷中交出了可喜的成績,2020年信陽最后一個貧困縣——淮濱縣,摘帽脫貧。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信陽又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從戰略上來看,脫貧攻堅是實現第1個百年目標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鄉村振興是實現第2個百年目標的重大戰略,脫貧攻堅任務完不成,鄉村振興就是無水之源;鄉村振興做不好,脫貧攻堅的成果就無法鞏固。
2018年信陽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制定發展全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3a攻堅計劃,推廣新縣經驗,實施鄉村旅游發展、旅游品牌創建、旅游商品開發等13項攻堅行動,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18個,全市依托全域旅游實現脫貧1.4萬人、增長20%。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a行動,完成戶廁改造12.3萬戶,新增人居環境達標村240個、示范村168個,淮濱縣、光山縣、浉河區農村垃圾治理通過省級達標驗收。創建全國生態文化村2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29個,光山縣帥洼村入選2018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新縣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2019年,信陽繼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突出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重點打造100個示范村、1000個達標村;實施“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所有縣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通過省級達標驗收;打贏“廁所革命”攻堅戰,完成農村改廁20萬戶;開展“四美鄉村”、“五美庭院”、“美麗小鎮”創建活動,打造50個美麗鄉村,建設10個特色文化小鎮,提升村容村貌、戶容戶貌、人容人貌。聚焦鄉風文明,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傳承弘揚豫風楚韻的優秀傳統,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活態的鄉村文化傳下去,讓鄉村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近年來信陽持續推進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成績斐然。
信陽高度重視鄉村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有效舉措,但是對鄉村振興所賴以依存的力量認識不足,存在著忽視鄉村社會力量,過度依賴外部力量的傾向。
信陽在制定鄉村振興規劃沒有按照“規劃式發展”循序漸進的推進,注重全局規劃,忽視區域差異性和細節落實,很難發揮規劃對鄉村發展的引導作用[17];信陽下設8縣2區,地區差異明顯,政府編制鄉村振興規劃沒有充分考慮到地區實際情況,也沒有準確把握鄉村發展演變規律;如,發展特色產業,就存在產業同質和發展路徑不清晰的問題,很難推進產業特色化。鄉村振興規劃設計偏重于政府的行政力量,依靠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將資本、技術、人才等外部資源引入到鄉村內部,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外源性力量;但依靠鄉村內源力量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戰略規劃中雖然涉及到鄉村干部隊伍建設、農民技能素質提升等,但是對于如何激發內生力量,體現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美麗鄉村的建設離不開市場力量,尤其是對于信陽各縣區鄉村基礎產業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等現狀,僅僅依靠政府投入資金遠遠不夠。如,交通基礎設施,近年來信陽各縣區的交通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就整個交通體系來看,各縣區的城鎮發展空間內的交通體系比較完善,而農業生產空間內和生態環境空間內的交通仍然比較薄弱。信陽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尚且不足,缺少投融資政策,引入民營資本不夠充分,市場優化資源分配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市場力量發揮不夠。
在開展全域旅游和特色農業發展方面,信陽政府提供了一定扶持政策,但是由于市場力量薄弱,全域旅游和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境。近幾年,由于缺乏市場資本投入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不夠,信陽農業增加值在河南全省中排名靠后,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特色品牌少。
信陽鄉村“空心化”現象依然較為嚴重,信陽市作為一個勞務輸出大市,農村的年輕人和知識分子大都外出務工,村莊里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而且一部分村民在務工城市定居。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氣旺不旺,鄉村發展的源泉主要在于廣大村民自身,留守的村民因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快速領會鄉村振興政策精神和掌握產業發展技能,由此鄉村“人才”的大量流失和村民參與度不高,對信陽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專業化、高素質且有志服務于鄉村建設的基層干部隊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鄉村發展過程中,需要不僅熟悉鄉村發展規律,協調解決村民糾紛,還需要懂農業技能,能夠帶領廣大村民發展鄉村產業,更要有服務農村、甘于奉獻的意識。但是在實地調查中,信陽基層干部組織存在著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工作方式單一、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等問題,并且在發展鄉村產業上缺乏思路,工作主動性不強,知識更新較慢,服務意識薄弱,對鄉村振興的內涵理解不夠到位。
通過近幾年信陽在振興鄉村的實踐探索中存在的問題,本文逐步梳理了鄉村振興的2種力量:鄉村本身的內在拉力——社會力量;外在推力——市場力量加行政力量;并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整合這2種力量,使得其相互協調配合,構建了信陽實現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圖2)。
信陽實施鄉村振興的外推力之一就是行政力量,而鄉村振興涉及農村、農業、農民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明確政府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定位,不缺位不越位,按照鄉村振興的5大目標,秉承共享發展理念,結合信陽本地實際情況,做好頂層設計,有序推進。
信陽政府在鄉村振興規劃中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僅要考慮鄉村產業發展,還要對鄉村基礎設施、生態保護、鄉村治理環境、鄉村土地利用、鄉村整體建設進行綜合布局,避免出現“一刀切”和發展途徑單一的現象。信陽各個地區差異明顯,有山區和平原,有依賴農業生產也有發展旅游資源,因此,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鄉村特色,根據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特點,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不同鄉村發展的配套規劃。同時,要尊重鄉村村民的利益訴求,不僅考慮經濟效益,也要兼顧社會效益。
信陽政府在規劃制定、發展理念、產業布局、財力投入等方面要為鄉村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引;在主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治理和鄉村生態保護等,要為鄉村發展提供必要的外在保障和良好的硬件條件;在鄉村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村民素質和技能的培訓等給予外在支持。信陽政府不僅要積極引導市場力量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還要激活鄉村內生力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村民主體地位,有效整合鄉村發展的內外力,共同促進鄉村振興的實現。
由此,本文認為,信陽政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及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信陽政府在鄉村振興中扮演的角色
鄉村振興離不開市場經濟,因此鄉村發展必須要借助市場力量,促進鄉村資源的開發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村民收入,實現市場在鄉村發展中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要通過改革激活市場,為各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氛圍,發揮市場力量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要整合本地優勢,吸引外來資本;制定開明完善的招商引資政策,并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強項目的宣傳和推廣,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在發展環境,后續服務跟得上,切實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難題。要進行政府職能的轉換,扮演好在鄉村發展中的角色,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促進政府和市場的合理分工,確保鄉村發展的持續性。
鄉村振興不僅助力鄉村發展,也為市場主體提供了發展機遇。農村市場廣闊,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使得農村市場進一步開放,市場主體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具備為鄉村建設服務的意識,政府應對此進行引導,增強其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如可以讓企業加入到幫扶鄉村建設中來,借助企業的優勢幫助落后鄉村發展經濟。
鄉村振興的決定性因素還是自身,如果自身內動力不足,即使給予外在力量的扶持,也只是一時的發展,最終也會因為人才、資金和技術的斷供而出現衰退。因此,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模式,發展特色鄉村產業,強化鄉村社會的內在力量。
實現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是廣大村民,沒有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也是不完整的。信陽地方政府應該引導村民,培養村民的主體意識,積極參與到建設中來,把鄉村的發展轉變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可以利用媒體時代,對政府的政策文件進行廣泛宣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之內化于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升村民的技能與素養,可以根據本地實際開展技能培訓,如針對信陽特色茶產業,通過講座方式開展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培訓,使村民接受系統的專業知識,提高其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