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源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城市化進程迅速向鄉村擴張,傳統村落面臨生存危機。傳統村落是旅游開發的重點保護對象,保護傳統村落也是現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地區經濟的關鍵點,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以民宿服務為核心的傳統村落的旅游開發應當重視對原始人文資源與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不單是重慶巴渝民宿,協調各地區的民宿發展和傳統村落保護的道路在學界應被重視,以期能夠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推動地區民宿產業的發展。在脫貧工作中,旅游產業成為助力脫貧的重要推動力,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動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引發消費者市場對住宿的需求,民宿作為新興產業日益崛起會產生經濟效益。大多實踐經驗中,產業的發展和村落的保護存在諸多矛盾,這也是使得傳統村落地區走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張云蘭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對自己的傳統村落進行認定的國家,在以往對傳統村落的認知上無論從理論還是地方政府的實踐上往往強調傳統而忽視了“村落”的特質,造成了保護和發展很難達到平衡的困境[1]。但是研究者提出了諸多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途徑。張晶提出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需要強化基層政府管理者和傳統村落村民的保護意識,制定和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傳統村落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旅游發展和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有機結合等策略[2]。范波通過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認為貴州的少數民族村落需要激發村民的文化自信,尊重鄉村文化,注重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重視鄉村文化人才的培養,同時要發展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提升文明素質,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并進行鄉村文化載體的培育[3]。傳統村落面臨日漸消亡的生存困境,逯海勇、胡海燕以魯中山區石頭房為例探討瀕危性傳統民居的價值認知和保護,認為對于瀕危性傳統民居要進行活態保護,需要組織專家和當地的傳統手藝人進行預防性保護和信息性保存[4]。王炎松、王必成、劉雪針對傳統村落保護主體單一化、主體意識薄弱、保護與活化模式轉型難問題,強調傳統村落保護需要多元保護主體共同參與,借助各方力量對其進行保護與活化,充分發揮政府、開發公司、文化專家、鄉賢和普通村民等多元保護主體的作用,才能使得傳統村落得到可持續性的留存與發展[5]。李天依、瞿輝、胡康瑜從文化景觀視角研究香格里拉傳統村落的保護,通過對場景、人物、精神3個要素的關系進行論證,理清了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由此總結出傳統村落的保護要避免僅關注村落“場景”而忽視了“人物”和“精神信仰”,要保護好歷史文化要素空間,守住精神場所[6]。
2016年初,為踐行農村“三變”改革、促進鄉村資源增值增效、助力脫貧攻堅,重慶市原市國土房管局整合局屬資源,成立重慶市巴渝民宿經營有限公司。2018年8月,原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將局屬5家企業資源整合,在巴渝民宿經營有限公司基礎上,組建重慶市巴渝民宿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11月,巴渝民宿集團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整體劃入重慶市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納入國資國企監管。
巴渝民宿從市場主體視角出發將沉睡的鄉村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通過民宿的發展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旅游產業。以推進扶貧民宿建設為先導,積極參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助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戰略定位,形成了“項目共建、產業共育、利益共享、社區共治、以房聯營、以地入股、文旅融合、網絡營銷”經營模式。2019年現有(如表1所示)6個民宿投入運營,客房677間。以房聯營房屋共計26042m2,幫扶6個村488戶貧困戶。截至2019年6月30日,累計接待游客5.78萬人次,農戶經營收入最高達20萬元·a-1。2020年5月,新增由北大資源援建的重慶開州大進鎮巴渝民宿投入運營,后期會跟進民宿項目的開發。

表1 巴渝民宿項目介紹
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是發展地區旅游業的重要內容。傳統村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保護傳統村落,不只是保護古建筑,更是保護文化傳承。在鄉村振興之中,民宿企業的發展為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地方脫貧起到重要作用。巴渝民宿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屬傳統村落,在眾多傳統村落走向毀滅的今天仍保存原貌,其保護價值不言而喻。少數民族擁有獨特的風土人情,擁有傳承至今的悠久歷史文化,因此巴渝民宿具有文化研究價值。巴渝民宿發展至今作為產業的引路人,對鄉村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實現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以及農民創業脫貧致富的踐行者,具有的產業價值日益凸顯。
民宿旅游的開發與村落的保護之間存在著一些矛盾,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往往難以協調,大多數村落開發以犧牲原貌為代價,這不但使得村落的自然形態喪失,還使得村民失去共同的家園。由于鄉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傳統村落成為空殼村,傳統村落失去了保護價值,但民宿的開發為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供了機遇。巴渝民宿通過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吸引工商資本下鄉,同時也吸引當地人返鄉創業,這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之一。政府有效引導,巴渝民宿集團作為企業共同開發管理經營,村民以地出資實現了“政府+企業+村民”利益的共享,激發了社會各方的投資力量,強化了保護傳統村落的責任。保護傳統村落與民宿產業發展相協調,不為片面追求商業化強行剝奪村民的權益,村民參與管理經營強化了主體意識,巴渝民宿的發展明確了利益主體間的責任與利益對等,遵循“以地入股、以房聯營、共建共享”的聯合機制提升了村民的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還能使村民獲得分紅幫助村民增收。
鄉村振興的實現要融合產業發展,巴渝民宿聚落在重慶東南、東北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傳統村落擁有天然的一、三產業相結合的歷史特性,集生態和民俗為一體。獨有的民宿建筑與特色農產品都具有產業發展的價值。發展地臨近自然風光,村落的原生態性給予特有的服務體驗感。巴渝民宿承載了濃厚的巴渝文化,傳統村落記憶了獨特的物質文化、民居建筑、山水田園風光,同時蘊含豐富的精神文化以及社區居民獨有的鄉土情懷和巴渝熱情。這些民宿承載了人的活動,巴渝民宿選址在傳統村落中具有品牌特色,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寄居,保存了原有特色的整體性,風格建筑相統一,還原了傳統村落的協調性。除發展民宿外還利用當地特色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產業的發展為村落的保護提供了資金,統籌的產業資金為更加完善保護原有特色提供資金需要,產業價值與村落保護相結合有效防止了過度開發和破壞原有生態和文化的行為。
傳統村落是歷史形態的最好展現方式,具有文化價值和保護價值。巴渝民宿的建筑風格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挖掘資源稟賦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更好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巴渝民宿是歷史延續發展的產物,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保持原有的形態,巴渝人民秉承當地的熱情風格,弘揚民風民俗區別于其它傳統村落,擁有重慶當地的地域性特征。巴渝民宿集團通過統一的培訓和規范化的管理植入現代化的開發新理念,選派人員進行精準指導,聯戶連心互幫互助,建立情感機制,著重在技能提升、主客互動、在地文化宣傳上進行精準指導,著力提升農戶在房屋產權所有者、民宿旅游經營者、民宿服務勞動者三者融合發展,這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持,在傳統村落地區逐步擁有了客流、資金流、信息流,巴渝地區的傳統村落連片發展,更有利于實現城鄉互動、城鄉融合化發展,使得傳統村落日益活化。村民也提升了文化自覺性,堅持在發展的同時傳承當地文化。當地的文化底蘊對村民有教化作用,民宿的風格凝聚了發展傳統村落的智慧結晶。
巴渝民宿作為產品增添了旅游價值是當今文化創新的產物,原來傳統村落的發展機制已經不能滿足當地所需,通過社區發展機制創新實現地區產業的發展。巴渝民宿是對傳統建筑的傳承,同時也能產生經濟效應,傳統村落恢復經濟功能成為地方發展的主營業務,將文旅融合。發展體驗式旅游,更易吸引經驗豐富及資源豐富者參與到保護之中。民宿作為有形遺產,當地的自然區域激發文化審美情調散發的文化參考價值也會吸引專家學者對傳統村落的藝術審美思考。巴渝民宿主要集中在14個貧困地區,實現農村地區的脫貧需要將產業的發展落實到“農”上,“旅游+農業”結合,除了游客到當地觀光休閑外,巴渝民宿還將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推廣,如城口土特產臘肉、蜂蜜、野生核桃等農產品成為當地脫貧的產業。村落的發展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能夠吸引游客有效地觸發消費行為,村民收入增加強化了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的動力,傳承當地文化,打造鄉村宜居生活。巴渝民宿的建設挖掘村落的文化資源,保持原有風貌,添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特色民宿村落,實現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
文化經濟的發展需要以文化產業為核心,巴渝民宿的文化產業主要以傳統村落為主,傳統村落承載了當地的精神文明。傳統村落中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文化產業中的瑰寶,以此為基礎衍生的文化產業是貧困山村永續發展的落腳點。保持地方特色,強化文化競爭力,持續構建本地多元文化特色就是發展當地文化產業的重點,逐步提升民宿地區的文化競爭力。培養當地文化的傳承人沿襲獨特的文化習俗,讓游客體驗到獨特文化帶來的樂趣,讓文化產業也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為村落永續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參與村落保護和巴渝民宿的建設依靠政府引導。激發當地村民發展產業的意識,多元化的合作機制。防止傳統村落空心化。當前空心化的傳統村落和村民的參與熱情低是制約當地發展的主要障礙,村民不支持工作也成為鄉村振興建設中的絆腳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思考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主體問題,建立以在地村民為核心的多元合作機制。村落是一個介于國家和家庭團體之間,具備共同意識的基礎單位。村民是村落的核心,村民的再生是鄉村振興和村落保護發展的推動力。強化村民的主體意識是發展民宿業的核心。當前形勢村民的再生需要重新凝聚共同意識。凝聚共同意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投入和關注。政府要起到引領作用,在巴渝民宿的幫建下,提升村民投身建設村落的意識,尤其是要加強村民的思維,引導提升其個人素質,吸引年輕一代返鄉創業,讓其深知保護傳統村落的責任感和建設村落的價值。政府鼓勵村民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民宿的建設與管理之中,在互動交流之中讓村民的家園產生經濟價值,也喚醒共同體意識。
村落的發展不但要加強完善“硬件”建設,完善當地的道路、水電基礎設施,還需完善各項制度,為村落保護和民宿發展提供保障。還要不斷完善“鄉賢”及“村干部”的薪酬工資、法律制度,鼓勵民宿產業發展政策。村落的發展需遵循當地的文化習俗,堅決打擊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開發旅游的行為,實現巴渝民宿和村落保護的可持續性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要落實到保護上,通過對傳統村落保護立法建設,嚴肅查處破壞傳統村落行為。“軟件”建設還要落實到對村民的意識培養上。聘請專家或專業人員對產業的發展進行理論培訓,提升當地經營者的經營能力。巴渝民宿地區物產資源豐富,實現與“農”對接,由專家引導實踐栽培特色農產品,營銷人員打破傳統的營銷模式,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營銷,加強營銷能力建設。村民落后的思想意識應該被教化,通過再教育等形式提升村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