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
感染性眼內炎主要由細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為是一種眼科急癥,往往侵犯所有眼內組織,包括玻璃體、視網膜,甚至角膜及鞏膜,嚴重者可發展成為全眼球炎[1]。若診斷治療不及時可引起眼組織嚴重破壞,以致視力喪失而眼球萎縮[2]。基于此,本文針對感染性眼內炎的致病因素、微生物學檢查結果、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進行分析,以采取相應預防和干預措施降低眼內炎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49 例感染性眼內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8 例,女21 例;年齡41~85 歲,平均年齡(62.20±11.90)歲;體質量指數19.0~24.3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32±1.92)kg/m2;左眼18 例,右眼31 例。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我國眼科手術管理、感染控制、消毒滅菌指南》[3]中感染性眼內炎的診斷標準;②經眼部B 超檢查、玻璃體液培養檢查、裂隙燈檢查確診為感染性眼內炎;③存在視力下降、眼痛、畏光流淚、視物不清、嚴重者可降至光感等癥狀;④在裂隙燈下可見球結膜充血及水腫,角膜基質水腫、角膜緣浸潤或出現角膜后沉著物,前房滲出或積膿或人工晶狀體表面見滲出物等炎癥的表現;B 超可見玻璃體混濁,眼底窺不清;⑤存在內眼手術病史或眼外傷。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障礙;②存在精神疾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1.3方法 ①針對疑似感染性眼內炎患者,首先進行常規B 超檢查、燈顯微鏡檢查、眼前節拍照、視力檢查等,其次進行C 反應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等輔助檢查。根據+~++++將前房混濁程度分為極重度、重度、中度、輕度。②針對處于不同階段的感染性眼內炎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第1 階段:對于未見前房積膿和玻璃體混濁但存在前房中度混濁的患者,需密切觀察,必要時可采用前房抗生素灌洗或輔助療法;第2 階段:出現前房積膿,B 超檢查未見玻璃體混濁,可進行前房抗生素灌洗和玻璃體內注射聯合輔助療法;第3 階段:前房積膿合并玻璃體混濁,直接采用玻璃體手術和玻璃體內注射聯合輔助療法;③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每4~6 小時觀察1 次病情;對于病情進展迅速者需每2 小時觀察1 次病情,并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不斷調整治療方案。術前常規抽取前房水(0.1~0.2 ml)及玻璃體液(0.1~0.2 ml)進行細菌及真菌培養,鑒定致病菌,并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為避免標本被稀釋,一定要在眼內灌注之前取樣。術后患者常規靜脈滴注廣譜抗菌藥物(如頭孢類和亞胺培南等),抗菌藥物及激素滴眼液滴眼,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調整使用抗菌藥物。
1.4觀察指標 ①統計患者致病因素,分析致病因素分布情況。②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情況及最佳矯正視力情況,應用Snellen 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視力。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致病因素分布 49 例患者致病因素中白內障手術占比最高,為32.65%;內源性因素占比次之,為16.33%。見表1。

表1 49 例患者致病因素分布(n,%)
2.2治療前后視力情況比較 治療后,患者視力情況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9 例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情況比較[n(%)]
2.3治療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情況比較 治療前患者平均最佳矯正視力為(1.90±1.10),治療后患者平均最佳矯正視力為(3.00±1.40);治療后患者平均最佳矯正視力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25,P=0.000<0.05)。
感染性眼內炎多見于內眼手術、眼外傷等,作為較為嚴重的眼科急癥,感染性眼內炎短期內可造成眼內其他組織甚至眶周組織受炎癥波及,可對眼部組織造成較大損傷,導致視力功能嚴重下降,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4-6]。因此,及時診斷與治療感染性眼內炎對挽救其視功能較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中49 例感染性眼內炎患者致病因素中白內障手術因素所占比最高,為32.65%,內源性因素占比次之,為16.33%;治療后患者平均最佳矯正視力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微生物可能通過手術切口進入患者眼內造成其眼內發生炎癥,引發感染性眼內炎。因此,在白內障等手術進行時應嚴格注意無菌操作,注意術前瞼緣清潔消毒等,減少感染的發生。眼外傷多發生于日常生活中,致傷物種類較多,包括植物、硬物等[7]。因此,對不同危險環境適當加強危險工具管理與安全防護措施較為重要,同時應積極開展工作安全教育,盡量避免眼外傷的發生。感染性眼內炎常用治療方式包括玻璃體視網膜聯合手術、玻璃體腔注藥等[8],針對不同程度感染性眼內炎臨床常應用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通過玻璃體腔注藥治療,由于全身用藥到達玻璃體腔的藥物濃度低,可通過對玻璃體腔注入萬古霉素等藥物,解決了全身用藥時藥物濃度到達玻璃體腔較低的問題,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原體,起到較高的殺菌作用。但是,對于注入玻璃體腔內抗生素的濃度應注意,萬古霉素的用量為1 mg。對于病情較嚴重的感染性眼內炎患者則往往采用玻璃體視網膜聯合手術治療,由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存在玻璃體混濁、前房積膿等問題,玻璃體視網膜聯合手術治療可將積膿及混濁的玻璃體切除,可更好的清除細菌毒素產物與病原體,達到較高的治療效果[9,10]。董凱等[11]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性眼內炎患者主要致病原因包括眼外傷(37.9%)、內眼手術(55.2%),根據眼內炎的嚴重程度而采用合適的治療方案后患者平均最佳矯正視力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導致感染性眼內炎發生的兩大因素為內眼手術與眼外傷,其中白內障手術因素最常見,針對感染性眼內炎嚴重程度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可有效改善其視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