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鴻強
表淺層膀胱腫瘤是泌尿科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不僅發病率高,而且還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疾病,現代醫學臨床治療表淺層膀胱腫瘤一般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其手術的方式也隨之發展,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經常使用的兩種手術方式[1],為了觀察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本院進行了一次對比觀察實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0 例表淺層膀胱癌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實驗組年齡41~72 歲,平均年齡(51.8±8.6)歲;腫瘤直徑0.6~4.9 cm,平均腫瘤直徑(2.9±0.8)cm;女26 例,男14 例。對照組年齡45~70 歲,平均年齡(52.6±7.9)歲;腫瘤直徑0.7~4.7 cm,平均腫瘤直徑(2.9±0.8)cm;女18 例,男2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過在本院進行影像和病理學檢查以及膀胱探查,經確診患有移行的細胞癌疾病。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心、腎、肝等臟器嚴重受損者[2]。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治療步驟:首先對患者進行截石位硬膜外麻醉,之后使用電切鏡對患者膀胱內腫瘤的位置和體積進行探查,并將切除的位置確定好。在手術前使用生理鹽水使患者的膀胱保持半充盈,切除腫瘤,切割患者的肌肉層時先將周圍正常的黏膜組織進行電灼,在手術結束以后將導尿管進行常規的留置。實驗組患者采用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麻醉方式與對照組相同,首先把操作鏡向患者的膀胱置入,置入的通道為患者的尿道,置入后進行沖洗,沖洗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腫瘤的位置進行判斷。將鈥激光纖維向患者的膀胱進行置入,置入時的入口為膀胱鏡操作孔,鈥激光的參數為功率30 W,能量2 J,頻率20 Hz[3]。對患者肌層的切割使用的方法為推進式,在切割時保持切割的區域與患者腫瘤基底的距離為1 cm 左右,掀起患者的腫瘤,此操作需要在水流的輔助下進行,此外,在切割時注意腫瘤周圍2 cm 范圍內的黏膜組織也需要進行切除,將切除的組織沖出,將三腔氣囊導尿管進行留置同時進行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4]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血清創傷性指標水平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復發情況。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血清創傷性指標包括手術前及手術1 個月后的血清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并發癥是指治療1 個月內的閉孔神經反射、膀胱穿孔、血鈉水平降低等發生情況。同時統計兩組手術1 年后的復發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清創傷性指標水平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FIB、TSGF、PTA、HOMA-I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1 個月后,實驗組FIB、PTA、HOMA-IR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SGF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血清創傷性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清創傷性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比較 實驗組發生血鈉水平降低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1/40);對照組發生閉孔神經發射3 例,膀胱穿孔3 例,血鈉水平降低4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10/4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1 年復發率為5.00%(2/4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8/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淺表層膀胱腫瘤是現代臨床上的一種泌尿科常見腫瘤疾病,不僅具有很高的發病率,且疾病的危險性也很大。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淺表層膀胱癌手術在技術和種類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突破,由于治療時有多種手術方式可供選擇,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最常用的兩種治療淺表層膀胱癌的手術方式為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和經尿道膀胱和腫瘤電切術[5]。兩種手術創傷性均較小,為新型微創手術,不僅能夠較大程度保留患者膀胱功能,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也不容易發生并發癥。本文對兩種手術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了觀察比較,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兩組患者FIB、TSGF、PTA、HOMA-I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1 個月后,實驗組FIB、PTA、HOMA-IR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SGF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50%(1/40)低于對照組的25.00%(10/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1 年復發率為5.00%(2/4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8/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在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發生率、1 年復發率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這主要是因為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對于手術操作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如果電極氣化效應未調整到最佳狀態,則會引發大出血等狀況。而經尿道鈥激光膀胱切除術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導尿管留置時間以及膀胱沖洗時間。此外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產生的高頻電流會對患者的膀胱組織造成損傷,從而引起患者發生膀胱穿孔等并發癥,同時電流還會刺激患者的神經,從而導致閉孔神經發生,長時間的膀胱沖洗還會導致患者發生低鈉血癥。而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則很少發生以上癥狀,因此更具安全性。
綜上所述,相比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對表淺層膀胱癌的治療效果,經尿道鈥激光膀胱腫瘤切除術不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且臨床療效顯著,對降低患者創傷性指標有積極意義,復發率低,對于表淺層膀胱癌的臨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價值。